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十年

清晨五点半,亚的斯亚贝巴的晨雾还未散去,我戴上安全帽,快步穿过东方工业园的铁门。作为一家中资制鞋厂的车间主任,我的工作日总是从检查生产线开始——这里的昼夜温差极大,机器常被湿气“闹罢工”。厂门口,几十名埃塞员工正排队打卡,用生涩的中文冲我喊:“李经理,早!”我挥挥手,心想:八年前刚来时,他们连“你好”都说不利索呢。

图片[1]-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十年-华闻时空

这一切,是我亲历的中埃合作浪潮中最普通的日常。2013年,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来到埃塞,看着这个“非洲屋脊”如何从尘土飞扬的工地,变成如今厂房林立的工业园。记得当初招商局的人拍着胸脯说“这里会是下一个世界工厂”,我还觉得是画大饼。可如今,我们东方工业园每年出口1.5亿美元的皮鞋,园区里400多家中资企业,硬是在这片高原上造出了20万个饭碗。

图片[2]-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十年-华闻时空

在皮革车间,阿依莎正麻利地操作片皮机。三年前她还是个连游标卡尺都不认识的农村姑娘,现在连设备参数都能自己调了。“李师傅,您看这次误差能控制在0.3毫米吗?”她举着刚片好的牛皮问我。我忽然想起带她的头三个月,这姑娘天天追着我问问题,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中文注音。

图片[3]-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十年-华闻时空

文化碰撞也催生着意想不到的融合。建材公司项目经理王磊的办公桌上,摆着半本写满批注的阿姆哈拉语笔记。“学会说‘因那特呐(慢慢来)’后,和工人沟通顺畅多了。”他笑道。每周五,中埃员工会组队踢足球,当地特色的英吉拉薄饼和四川辣酱同时出现在食堂餐台。

图片[4]-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十年-华闻时空

回想这一切都觉得仿佛就在眼前..

来源:外聘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