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杨晓敏Ⅱ刊物的无形资源-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image-68.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一本文学刊物,一旦打上定价,流通社会,便有了文化产品的属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精神产品,它首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主题积极,内容健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追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要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就要极大地提高它的发行量和社会覆盖面。发行是刊物的经济命脉,是一条流淌的生命线。印刷质量和发行效率是融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发行,便没有刊物。
假如我们认为自己的刊物是同类期刊中办得较好的,发行量的大小便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市场有两种功能,有迎合而平实的一面,也有遴选的调节机制。办好刊物是为了促进发行,而发行效益又转过来为提高内容质量服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期刊的生存状态只有进入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保持其纯洁性,真正体现出文学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
刊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刊物的发行量和艺术精神的含量上,刊物的经济效益在于刊物通过发行量所携带的定价、差价和广告收入上。而刊物的“精品意识”和“名牌效应”正是刊物发行量的保证,也是刊物定价的重要尺度和参照系数。品位高雅,风格稳定,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拥有一茬又一茬的读者群,是期刊最为宝贵的无形资源。
现在是媒体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爆炸时代。谁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谁就会从柜台里被挤出去。从一件文化产品的角度讲,谁的文学艺术质量差,谁就会从读者的视野中消失。谁的刊物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并能传导出相关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欣赏中从多方面得到精神享受,谁就具有无形的吸引力。很多人就会成为固定读者,并为之口口相传,形成滚雪球一样的连锁效应。
从编辑、调配、插图、装帧、印刷、发行乃至策划、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均应有“高、精、尖”的要求。不能说封面好就是一本好杂志了,不能说一篇好头题就解决质量问题了,不能说一两个错别字没有大碍,不能说发行期延误了两天读者或许可以谅解。一本精美的刊物,应该具有整体的美感,任何一处瑕疵,都会增加一些读者的失望情绪。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是办好刊物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每个环节的指标都是一流的,那么整本刊物就会呈现出超强效应。
作者简介:杨晓敏,当代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华夏小小说研究院院长。曾主持编选《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千余期,发行逾亿册,主编文学图书480余卷。
注:文中图片摘自网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