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志宽:《弟子鲁一夫》和一夫认识可以说有30年了,那时候的他还在部队,也是个部队快板演员。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文笔不错,经常搞点创作在军报发表。我们在一起吃过饭,还时常坐他开的车到几个老艺术家中聊天串门儿,但在艺术上我们没有交流。
张志宽:《弟子鲁一夫》和一夫认识可以说有30年了,那时候的他还在部队,也是个部队快板演员。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文笔不错,经常搞点创作在军报发表。我们在一起吃过饭,还时常坐他开的车到几个老艺术家中聊天串门儿,但在艺术上我们没有交流。
续上这段缘分是这两年的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事。我们共同在一个快板艺术微信群,一夫经常在群里发表一些快板和文学作品。我看到后似乎觉得这人曾经相识,于是就热熟了,他有了拜我为师的念头。
去年夏季,我从新西兰回国,他见到我激动万分,一定要拜在我的门下,我欣然接受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一夫是个勤劳用功的人,他的文字颇见功力,是国内一个笔触雄爽的快枪手,更是一名高产作家和诗人。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杂家。
几年前,他出品的两卷文集《对酒当歌》《老枪》洋洋酒酒560万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两块砖头。
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母亲是个教授。良好的家庭氛围经知识的熏陶使他从小便锋芒在背,与众不同。在学校,在部队都是文艺骨干。特别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锤炼磨打,他的文化底蕴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正能量且时代感强,深受官兵们的喜爱。
一夫出身于军人家庭,是一名有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作风正派,忠诚善良,开朗直率,诙谐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他嫉恶如仇:待人如亲,骨血里透着刚毅果敢和坚强。见过他的人都会有这种评价。拜师后,他和我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师徒俩成了无话不说的挚友。他经常陪伴着我奔波在全国各地,闲暇时,创作了大量弘扬伟大时代,歌颂党,歌颂英雄人物,鞭鞑丑恶的曲艺作品,为弘扬快板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我为有这样一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使命感投身于文学创作;热爱快板书事业,热爱拥戴师父的弟子徒儿感到高兴和自豪。
今天,他的第二套文集《子丑寅卵》出版可喜可贺,祝愿他在文学和曲艺创作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永不止步,为祖国,为人民大众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是为序
2018年4月春末
(作者张志宽,1945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深州市,中国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天津曲协秘书长、全国快板书艺术委员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张志宽成为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唯一的一名学员,后拜李润杰为师。次年,他凭借快板书《夜袭金门岛》参加天津市曲艺专业青少年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64年,张志宽与李润杰首演对口快板《立井架》,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在首届天津市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演出时表演快板书《三打白骨精》,获得一等奖。张志宽在多年曲艺生涯中,演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东方旭打擂》等百余段深受观众喜爱的快板书节目,被中国文联授予首批“德艺双馨艺术家”;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60年有突出贡献曲艺家”;被北京市曲艺家协会授予“杰出成就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为传承快板书艺术,他教过的学生不少于3000人,磕头徒弟在国内就超过了100位。不少弟子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更有佼佼者进入行业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国快板书艺术的中坚力量。)
(河北省政府参事室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与王红向张志宽大师致敬。左起:王红、陈步峰、张志宽、鲁一夫、姚建新)
序2、刘仁平:《可信雕虫有大家——走近鲁一夫》
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个杂家和鬼才,更是一个传奇。喝着海河水长大的鲁一夫常把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信手拈来,演绎在他的生活之中。他的思绪和灵感像茫茫草原上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一由驰骋。
认识他是在网络世界。一年前在虚拟的空间他已经是大名鼎鼎。他的一篇《五大道的回忆》让我一下找到了发小的距离。他那身着军装英姿勃发,多才多艺,口若悬河,诙谐幽默的影像和肢体动作,一下子就有了亲近感。鲁一夫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可以说,那个佃户出身的孤儿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的父亲影响了他的一生。少年时他就锋芒在被:与众不同,常有小诗短句在校园了荡起涟漪。在学校他是宣传队里的骨干,快板,相声,舞蹈,朗诵,乐队伴奏样样通吃,还时不常的创作一些节目参加汇演。凭着文艺特长,鲁一夫被部队文艺团体录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纵观他整个从军经历,可以说,对党忠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已经渗入他的骨髓。
在部队火热的生活中,不管是做演员,搞创作,还是在后勤部搞军械,他始终坚定为兵服务的信念,用自己的热忱感染战士。
那年,他奉命一人趁夜色翻山越岭,到河北兴隆为驻守在大山里的基层连队普查武器,慰问演出。一人一台戏,尽显才艺,感动了所有战士。连首长特意安排杀猪宰羊犒劳这位在山里整整走了一夜,不畏艰险,服务基层的文艺战士。
唐山大地震那年,津塘公路遭到自然破坏,交通阻断,部队组成小分队慰问团队。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和另一位搭档徒步百里从市中心迎着风雪走到塘洁,为守备海疆的一线部队送去慰问。那次,他不但在团部的礼堂演,还深入到哨所为站哨的战士说唱快板,哪怕只有一个人。
部队生活开启了他创作之路,他经常根据一些部队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即兴创作,他在舞台上表演的节目似乎都是自创节目。那年被毛主席接见过11次的普通战士叶洪海,利用当连队饲养员期间发明的“中曲发酵饲料”红遍全军,并在全国推广,鲁一夫利用了两个晚上创作了快板《猪倌叶洪海》。每次到连队演出,他都深入到饲养班为连队的猪倌们演出这个段子,深受饲养员的好评。
他常说:是部队锻炼了我,是党哺育了我,是战友们呵护着我,知恩图报才是王道。
他的才华和激情是天生俱来的。挥别军营,鲁一夫先后在机关民营企业做领导兼党务和宣传工作。虽然离开了钟爱的舞台,但他割舍不断这份事业,文学写作,曲艺创作仍笔耕不辍。他策划的演出活动,他创作的舞台作品每年都爆出冷门。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进修时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残阳如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前年他将自己几年来创作的随笔,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集结成个人文集,洋洋酒酒560万字,创下近年来津门写作之最。
鲁一夫的胸怀是宽阔的,他喜欢自由自在,天马行空。他像一个行者和游侠浪迹天涯,融入自然,汲取文学养份。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开上他的座驾,翻山越岭在春夏寒暑,饱览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多次陪他出游,就感到这个一米八的硬汉有时竟百般柔肠,动情之处泪水充盈。沉思片刻便引吭高歌出慷慨激昂的时代赞歌。立马发到网上,自然引来赞声不断,令我佩服不已。
他写的文稿题材不羁。散文隽秀干净,委婉眷恋。随笔动感跌宕催人断肠,能左右读者随他的笔触浪迹天涯而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杂文喜怒笑骂皆成文章,似匕首投枪和一剂良药,极尽借古识今,指桑骂槐,刨根问底,揭疮挤浓的功效。令读者一解胸垒,一吐为快。颇有鲁迅之遗风,王朔之厮气。他的诗即含铿锵有力又蕴万种柔情,时而悲怆苍凉大漠孤烟,时而秋高气爽,雀鸟呢喃。他的回忆文稿着笔写真述情,悲则庄严肃穆令人扼腕顿足垂泪,喜则嘴角弯弓,捧腹笑惨。他的书法,自成一派,曰:鲁体。隶书篆书泼墨融溶,虽功力值得商榷,但作为文人涂鸦倒也极具装饰效果。
鲁一夫是个对中国文艺痴迷的人,尤其是对家乡产生的曲种情有独钟。他是军人出身,性格坚忍不拔,正直善良。有替天行道的肝胆侠义和坚毅果敢的军人气节,也具备怜香惜玉助人为乐的百般柔肠。比如,在与大家聚会时,酒过三巡的他一定会激情四起,慷慨涌动。他一定会脱口而出,背诵几段唐诗宋词,毛主席诗。一定会掏出竹板铿锵几句李派快板的经典之作为大家助兴
拜师李派快板门下是他几十年的夙愿。那年,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天津教师代表大会上,李润杰和张志宽这一老一少,穿着当年时髦的一身灰色“派力司”中山装,精神抖擞的演唱歌颂石油战线的快板书《立井架》。把石油工人王进喜“战天斗地抖精神,恨不能一拳就砸开石油门儿”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全国人民。鲁一夫被他们精湛的技艺,英俊的舞台造型,流畅娴熟的表演所惊呆。快板艺术如此震撼和炫美,如此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欢迎,那一刻,他励志学快板,演快板,写快板。回家后,他把一片当滑板用的竹坯照猫画虎改造成快板,用“火通条”烧红扎眼儿,再用鞋带串联起来,在家里听着矿石收音机练诵说,在家门口小树林里练打板儿。就这样,和不少人一样,快板开启了他的人生旅途。快板伴着他走进学校宣传队走进部队文工团,走进了更大的艺术舞台。
四十年对快板艺术的孜孜以求,四十年漫长的等待,今年的七月盛夏,他的心愿得到了实现。中国著名的快板书相声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蜚声中外的快板翘楚张志宽先生终于收下了这位虔诚的弟子。
拜师后,他与我多次长谈此事,激动心情溢于言表,当场赋诗首描绘心境:
雨花昨日落津门
竹韵情凝笔底魂,
七绝温成一壶酒:
躬身诵唱谢师恩
我们这些他的朋友、文友、战友、同学,都为他这份迟到的执着换来了成功而高兴万分。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几十年来“为快板而生”的张志宽正是践行着他“我愿用生命之树的凋零换取快板艺术长青”的承诺感染徒弟,以求快板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鲁一夫更是以恩师为榜样,投入到火热的创作之中。他是搞文学创作的人,对于曲艺创作还是生手。在师父言传身教和国内著名曲艺作家,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文甫先生的指导下,鲁一夫虚心地向同为战友的快板名家赵开山学习,很快就有不少的曲艺作品问世。有些作品已在各地演唱,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可信雕虫有大家”,谦虚的鲁一夫常常笑侃自己的作品是雕虫小技,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实我们都知道,在网络世界,在生活之中,在老百姓的心里,他的作品早已闻名遐迩,口口相传。他的大名在国外也是小有名气。现在的他更忙了,用“全身心投入”描写他并不为过。
不久前,鲁一夫退休寓闲,得暇有更为充裕的时间为曲艺的繁荣发展,为快板艺术捉笔创新。我年长他两岁,算是兄长,看到他现在英姿勃发的状态为他高兴。我也深知,他是军人,血管里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激情和豪迈。我完全相信,他一定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眷恋的快板艺术之中,一定会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回报社会,回报万紫千红的曲艺百花园。
(作者刘仁平,系山东省曲协会员、作家、律师)
附:鲁一夫:《后记》
清明前的一个午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爸爸推开了我卧室的门,清晰地对我耳语:“儿子,三年了。你还好吗?还继续搞创作吗?要继续写,为你的读者讴歌这个时代”。这天,父亲离去整整1095天。城市的春天没有蝉呜蛙声,倒是忽冷忽热的气候给本不平静的心增添了几分狂躁。念父亲音容宛在,恍如昨天。在泪流满面之际,我尘封已久的心扉自然洞开,愕然发现,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真情永远是滋养你的灵丹妙药。于是,我乖乖听了他的话,于是我就有了再出本文集的心事和蠢动。
心事是梗咽在喉咙里的血。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去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思考”,我以为是正确的,当我们把生活格式化以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是有生命的物种都会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很机械地苟活着直至死亡,只有灵魂和思想得以永恒。序有佳酿醇香弥久之谊,在此,斟一杯旨酒引颈相谢。
当我把蠢动变为行动后,我立即和我的兄长刘仁平律师说了。他既是律师又是津门的曲艺作家,更是我的哥们儿。请他为我的文集作序。有佳酿醇香弥久之谊,在此,斟一杯旨酒引颈相谢。
旅日书法大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学武是我几十年的哥们儿,高大魁梧,一如南山不老之松。请他为我文集题写书名蓬荜生辉,《津门曲坛》杂志副主编彭效芃乃民国画家彭钝夫之嫡孙,多艺、真诚实干,我们之间文人相惜,常有佳句妙语脱口而出。是位热情的兄弟,请他为我的文集编辑,校对,我一百个放心落日的辉煌酒在身上,沐浴了一身的余晖,黄灿灿的为我的平添色彩。这便是历史颁发给我的光荣勋章。
2018年4月
(2024年10月5日,陈步峰王红向铁路文工团老团长刘际和著名军旅作家艺术家鲁一夫敬赠《服务文化30年》和书画作品)
来源:服务文化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