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今年咋没人抵制圣诞节了?网友:冷清成这样,还抵制啥? 

曾几何时,在过去的数年里,圣诞节于中国,尤其是在那些繁华的大城市中,可谓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彼时,各大商场纷纷将自己精心装扮,璀璨的圣诞树闪烁着五彩光芒,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轻人更是成群结队地涌上街头,尽情狂欢,享受着这一节日带来的欢乐氛围。餐厅推出各类优惠套餐,品牌商家也竞相打折促销,一时间,圣诞节的气息弥漫在岁末的空气中,为整个年末增添了一份独特而浓郁的节日氛围。

然而,不知你是否有所察觉,今年的圣诞节却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冷清之感扑面而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人们的朋友圈中,曾经频繁出现的 “圣诞快乐” 的祝福大幅减少,商家往昔那种铺天盖地、力度强劲的营销活动也骤然缩水。更引人注目的是,曾经甚嚣尘上的 “抵制圣诞节” 的呼声,如今竟几乎销声匿迹,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图片[1]-奇怪!今年咋没人抵制圣诞节了?网友:冷清成这样,还抵制啥? -华闻时空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致使今年的圣诞节如此冷清呢?

近些年来,一种理性消费的趋势在民众中逐渐兴起。特别是在经济压力的笼罩之下,消费者在年末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往往倾向于将资金储蓄起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需求。对于圣诞节这样一个 “舶来” 的节日,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大肆消费,而是选择捂紧钱袋子。这种理性消费的行为与过去在节日营销活动的狂轰滥炸下人们陷入 “买买买” 的狂热状态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许多家庭开始重新规划消费预算,将更多的资金预留到元旦和春节等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家庭情感的传统节日上,对于圣诞节则采取一种 “轻参与” 甚至是 “不参与” 的态度。

与此同时,当代年轻人面临着房贷、育儿等诸多沉重的经济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圣诞节显然并非一个必不可少的消费场景。近年来就业市场的风云变幻,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薪资增长的步伐也逐渐放缓,这使得年轻人手中可支配的资金愈发有限,进一步压缩了包括圣诞节消费在内的 “非必需消费” 的空间。即便是以往在圣诞节期间生意火爆的餐饮、礼品市场,今年也明显感受到了热度的下降,顾客数量较以往大幅减少,商家的销售额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人们越发珍视春节、中秋节等饱含着家庭温暖和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年轻人群体中,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相较之下,圣诞节作为一个源自西方的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下滑,不再像过去那样备受瞩目和追捧。

不得不提的是,圣诞节过去之所以能够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家的大规模促销活动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推动。然而,近年来,商家和媒体对圣诞节的投入明显减少。商家们敏锐地察觉到消费者态度的转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纷纷调整营销策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与春节相关的促销活动中,以期在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更好的销售业绩。媒体方面也相应地减少了对圣诞节的报道篇幅和宣传力度,使得圣诞节在舆论场上的热度逐渐降温。

既然如此,那为何曾经 “抵制圣诞节” 的声音也消失不见了呢?

回顾过去几年,部分抵制圣诞节的声音主要源于对文化输出的担忧以及对本土节日的保护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的包容性日益增强,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大家对圣诞节的态度变得更加平和、理性和包容。一些网民甚至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说道:“圣诞节都已经冷清到没什么人过了,哪里还需要抵制呢?” 这种幽默诙谐的话语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圣诞节态度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宽松与和谐。

今年的圣诞节,尽管不再像往昔那般热闹喧嚣,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透过这一现象,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社会从对西方节日的 “排斥” 逐渐走向 “平和接受” 的演变过程,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魅力以及个人选择在节日庆祝中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尊重不同的文化,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许才是节日最本真、最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也能够保持一份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来源 常高俊April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