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

图片[1]-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图片[2]-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何生章/图

图片[3]-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邵培德|灵云山赋

嘉陵水润,灵云出岫,山因仙洞而得名;灵云山势,蟠龙气象,龙随时代而飞升。地处川北,千百年、山形地理依旧;丘陵南部,廿一世、城市面貌焕新。

溯源蟠龙山,民俗依形貌相称;又名凌云山,因书院同名而定;民国军阀混战,炮台山为此以论。岁月历沧桑,名谓几经变更;山峦阅世事,演绎多少浮沉。

改革开放,经济振兴;民心所向,公园初成。东西布局,龙身过云廊为界;首尾相连,苑囿随山势设景。“政府修路,单位植树”,建园方略,应时而生;“企业造景,社会赞助”,资金有限,量力而行。两年竣工,景点规模初具,始现林木茂盛;廿载回首,景观尚待升级,改造顺民呼声。

县委高瞻,定位“山水城市,大美南部”;政府远瞩,打造“状元文化,生态园林”。二千二百年历史,留住文化记忆;三百八十亩景区,谱写水秀山清。融诗联于景点,阅胜境在灵云。

登山路,开四门;木欣欣,迎嘉宾。东望火峰巍峨,西品桂博懿馨;南眺鳌峰毓秀,北仰五面峭峻。问道灵云洞,无为养心性;诸生当进取,读书求功名。凌云书院恢复,史载三陈;状元勤学事迹,激励后昆。

四时风光,各写风韵。春暖桃花坞,夏凉颐心亭;秋霜折桂台,冬雪红梅林。荷花池悠,翠微廊深;松柏抒志,花鸟怡情。更兼南中校园,传来山腰诵书声;极目绿化县域,遥想升钟钓鱼城。旧观复锦绣,新景共峥嵘。

古八景:灵云仙洞、谷口香泉、瓜皮仙迹、石室藏春,竹堂遗爱、云岩滴露、凹窝清澈、山亭览胜。新景观:听涛居,嘉陵江坝锁逝水;菽丰园,百姓餐宴享山珍;晓月轩,皓月照彻夜空;鹤知亭,白日鹤翔园林。

东区打卡地,灵云楼俯瞰禹迹岛嘉陵三桥,满福坝文旅新城;西区主景点,一览亭遐思南部县充国千古,川东北重镇日峥。国家兴亡,何朝为民?红色江山,不忘初心;为了人民生活幸福,牢记时代光荣使命。

山因园而神秀,园依山则地灵。二期竣工,造福乾坤;万民游乐,讴歌长春。

二〇二四年夏

图片[4]-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图片[5]-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作者简介:邵培德,著名教育家、作家、辞赋家、特级教师,享受国家津贴。出生于1950年,重庆北碚人,下乡四川南部县知青,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先后在南部师范和南部中学教书,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0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退休后,在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书。2020年离开教坛。著有《培德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编有中学选修教材《国学概览》等书。长篇纪实文学《我的知青生活》、中篇小说《S医生与H镇》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连载后,受到读者的高度好评。最近,反应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别恋幽梦》,30余万字,也即将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

图片[6]-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图片[7]-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邵培德《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黄党生

邵培德先生的《灵云山赋》以768言的篇幅,便将川北名山灵云山的自然形胜、人文积淀与时代变迁熔铸于一炉,的确值得鉴赏。作为一位兼具教育家、作家与辞赋家多重身份的创作者,邵培德在赋中不仅展现了传统辞赋的典雅风范,更注入了深沉的文化自觉与厚重的家国情怀。本文将从文学特色、文化意蕴、历史维度与现实意义四个层面展开解析。

一、辞赋艺术的当代创新:传统形式的现代转译

《灵云山赋》的创作,本质上是一次对传统辞赋文体的创造性转化。邵培德在遵循“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散文的自由笔法与报告文学的纪实精神。全篇以“灵云山”为核心意象,通过“溯源——建设——景观——四时——古今”的线性叙事结构,构建起时空交错的立体空间。

1、空间建构的层次感

赋中“东西布局,龙身过云廊为界;首尾相连,苑囿随山势设景”的描写,将灵云山的地理特征转化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蟠龙气象”。这种空间建构既包含物理层面的山势走向,又暗含历史脉络的传承(如凌云书院与北宋三陈状元的文化基因),最终指向“山水城市,大美南部”的当代城市理想。

2、时间维度的流动性

从“嘉陵水润,灵云出岫”的地质年代,到“改革开放,经济振兴”的现代进程,再到“二期竣工,造福乾坤”的未来展望,赋中时间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动态轨迹。特别是“廿载回首,景观尚待升级”的表述,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城市发展史巧妙勾连,赋予静态景观以历史纵深感。

3、语言风格的复合性

邵培德在赋中娴熟运用了“嘉陵水润”“瓜皮题诗”等典雅词汇,又融入“打卡地”“文旅新城”等现代语汇,形成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如“白鹤归来,晓月轩荟乡贤”的意象组合,既延续了传统辞赋的比兴传统,又暗含新时代生态保护的理念。

二、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从历史碎片到精神图腾

《灵云山赋》的深层意蕴,在于其对南部县文化记忆的系统性重构。邵培德通过“古八景”与“新景观”的并置,“历史名称”与“当代定位”的对话,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1、历史符号的激活

“灵云仙洞”“瓜皮仙迹”等古迹的再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特别是对“凌云书院”的追述,通过“三陈状元”的典故,将北宋文脉与当代教育理念贯通:“诸生当进取,读书求功名”的劝学之语,在新时代被赋予“立德树人”的新内涵。

2、地域文化的提炼

赋中“盐乡迎红军”“脱贫致小康”的叙事,将南部县从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符号。这种提炼既包含对“巴賨古先民”“汉代置充国”等历史元素的追溯,也包含对“红色江山,不忘初心”的当代价值重构,形成“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维文化坐标系。

3、生态意识的升华

“三百八十亩景区,谱写水秀山清”的表述,将生态保护从政策口号升华为审美追求。通过“荷花池悠,翠微廊深”等意象群,邵培德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范式,使“山水城市”的构想超越了简单的城市规划理念,成为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与生活美的精神乌托邦。

三、教育理想的文学表达:从杏坛到文坛的跨界

作为特级教师与教育家的邵培德,在《灵云山赋》中实现了从“传道授业”到“以文育人”的创作转型。这种跨界书写使赋作具有了独特的教育哲学意蕴。

1、教育时空的拓展

“南中校园,传来山腰诵书声”的描写,将传统书院空间与现代教育场景叠加,形成跨越时空的教育图景。这种空间拓展暗含着“教育无处不在”的理念,使灵云山从地理实体升华为精神教育的场域。

2、教育目标的深化

赋中“无为养心性”与“读书求功名”的对照,体现了道家思想与儒家传统的融合。邵培德通过“状元勤学事迹,激励后昆”的表述,将教育目标从功利性的“金榜题名”提升到“养心性、育德行”的境界,完成了一次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3、教育主体的重构

“企业造景,社会赞助”的现代建园模式,与“政府修路,单位植树”的传统动员方式形成张力。这种对比折射出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暗示着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四、时代精神的文学投射:从地方经验到国家叙事

《灵云山赋》的创作背景,恰逢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文化自信复兴的关键时期。邵培德通过灵云山的故事,完成了一次从地方经验到国家叙事的升华。

1、城市化进程的诗意凝视

“红岩子滨江道,灵云楼传来暮鼓晨钟”的描写,将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时空观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化美学。这种凝视既包含对“丘陵南部,廿一世、城市面貌焕新”的物质进步的礼赞,也暗含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失根的隐忧。

2、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融诗联于景点,阅胜境在灵云”的实践,体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路径。通过将“新石器遗址”“巴賨古先民”等历史元素融入当代景观设计,邵培德构建出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空间符号系统。

3、人民立场的文学坚守

赋中反复出现的“民心所向”“造福乾坤”“万民游乐”等表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公园初成”的物质成果中,更贯穿于“牢记时代光荣使命”的精神追求,使赋作超越了个人抒怀,成为时代精神的文学见证。

结语:文学、教育与时代的交响

邵培德先生的《灵云山赋》是一部多重维度的艺术杰作:在文学层面,它是传统辞赋的现代转译;在文化层面,它是地方记忆的当代重构;在教育层面,它是教育理想的诗意表达;在时代层面,它是国家精神的文学投射。通过这座“龙卧城中”的灵云山,我们不仅看到了川北名山的绰约风姿,更触摸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与精神高度。这种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的创作,正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零二五年春

图片[8]-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图片[9]-邵培德|灵云山赋 ——附《灵云山赋》的文学意蕴与时代精神解析-华闻时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