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海高端艺术殿堂——胡问遂艺术馆举办的“旅美屠新时书法与国际传播展”开幕式,各种感触深深交织在一起,尤其“回家”主题,让潮涌般的情感难以平静。我想以展品作者的同龄人、老朋友的身份,从我们这一代人将自己生命与时代共融,数十年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视角,抒发内心的感想,以表示对此次展出的衷心祝贺!
谈三点感受:
一、独特的艺术造诣,给人以力勃发、气的贯注,美的享受。
古人说,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屠先生的书法作品力求当代人站立东西文明交汇的前沿,表达一种自信与豪迈气质,追求秀雅与雄健的结合;同时体现一种灵动与厚实的兼顾,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有业内行家称赞其书作,“雄浑苍茫、气势磅礴、思与神合、具有抽象笔墨意味”,认为冠之以当代“海派经典”也不为过。屠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水平,我觉得背后是以其丰厚人生阅历和丰富学识修养为底蕴、以臻于化境的笔墨功夫作支撑的。也正因其作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才足见屠先生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了。
如此艺术造诣,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东西方文化领域都出现热烈追捧屠先生作品的现象。据报道,其中有五件书法作品走进美国高端文化典堂,被丹佛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州立大学等永久收藏;还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图书馆分别收藏。难怪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会称屠新时是“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中国艺术家”。这些荣誉和评介,都为屠先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增添新的光彩。我个人也同样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多年前,他书赠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元亨”予我。获此珍品,深感荣幸,悬挂居所,得以天天以其墨迹之大气壮美养目。
二、国际教育、传播中华文化
屠先生书法内涵深厚,自然也称得上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海内外一位领军人物。我的依据是,他身在海外,笔擎青天,不只是传播书法艺术,更是传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他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在海外任美国丹佛孔子文化书法院院长、落基山中华书法学会会长、北美中囯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海外华人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席,并且在科罗拉多两所大学开设中国书法课程。他完成中国书法基础课程教学,700多名美国大学生获得正式学分和创作出书画作品和学书论文,亲任导师授课长达22年。
2009年,在纳罗帕大学校园艺术画廊举办“中美师生书法作品展交流,校长亲自出席并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东西方文化对话”。在国内他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高级研修班特聘授课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海外书法篆刻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参加各种相关学术活动。屠先生 1994年和夫人冯咪咪一起,在美国丹佛 创办《中美邮报》至今已31年,积极打造中华文化在美国中西部的传播平台,秉持“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的理念,勇于善于双向沟通。
三、育人大使、心系青年少年
2024年,一月《云端》杂志推出屠新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大使,以书法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教育结合,引导青少年守护中华悠久的历史根脉,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从孩子抓起,旨在使教育外化为“中国风”“东方美”“中国范儿”。其实屠先生是注定与青少年有缘的,而我和屠先生40多年前成为朋友,也结缘于青少年。上世纪80年代初,屠先生任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一代》杂志副主编,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从事青年劳动就业研究。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许多青年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我们相识、相熟、相知,友情和交往一直保持到今天。在屠先生的任内,《青年一代》单期发行量高达500万册的“天文数字”,其中有他担任责编最后还 1987年第二期, 更是创造了发行540万册的杂志最高峰。这在我国新闻出版史上,堪称奇迹,也可谓海派文化在改革开放年代写下的开拓性的光彩一页。
机缘巧合,2002年我担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有机会分管《青年一代》《少女》等刊物。退休多年后,我经常宣传一个观点:要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文化,必须研究《青年一代》杂志!如今在即将揭幕的“当代中国青年研究资料展陈”中,大家将会看到原版的《青年一代》,看到屠先生当年的新闻出版工作的风采!最后,我再次祝贺屠新时《回家一书法与国际文化传播展》圆满成功!
(苏颂兴: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前所长,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副总编辑)
本报:编辑炯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