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素描肖像的创作
1975 年初,工会副主席张玉芹的母亲从成安老家来钢厂过春节。老人面目慈祥和蔼,头戴黑灯芯绒无沿帽,中式大襟黑棉袄,典型的北方农村老太太形象。经与张玉芹主任沟通后,我决定给老人画一张素描肖像。
商定好的第二天晚上,我 7 点钟就来到张玉芹家,只见她母亲早已坐在椅子上等我。在此之前,我画过不少老人像,但大都是速写,或是用时较短的带有速写形式的素描,像这么如此郑重其事地给老人画像,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图片[1]-第八期丨第三章 工会三年 诸多方面的历练-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3-2.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老太太》素描
老人已有 70 多岁,体质不算太好,两个小时能否坚持,这是开始画前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再有就是老人脸上皱纹多,要刻画的细节很丰富,在短短的时间里怎么能尽快表现出来。经过快速的权衡思考,我决定放弃以往常用的炭铅绘画工具,而改用可以块面概括又层次细腻的木炭条。
开始画时,我先从老人头上戴的帽子和头部的阴影入手,用最短时间肯定了整个画面分量最重的部分,然后再由浅到深一步步加重暗部的层次色调。
刻画五官结构时,也是按此步骤一点点找起。用木炭条画画最大的便利是暗部的反光可以用手指轻轻抹出来,高光部位用橡皮一擦就出来效果,而这些都可以放在最后收拾阶段完成。
大的明暗关系画出来后,我就从上到下对眉弓、眼眶、鼻梁、嘴角进行刻画,期间既注意把形找准,又注意彼此对应的明暗微妙差别,以及眼窝、鼻翼、下巴、脸颊肌肉的空间处理。
我画的过程中,老人非常配合,姿势基本不变。考虑到老人的年龄,我便让她每半个小时休息一会儿,利用这个间隙,我则进行某个部位的细化。
老人脸部大体完成,在画衣服时我力争更加概括,并尽量彰显块面和线条。最后整理时强调了关键部位的结构线,对暗部反光和转折进行了虚化,又擦出了高光。在预定的两个小时内完成这幅人像素描。
用木炭条画素描最怕的是画后保护不好,蹭坏画面,导致前功尽弃。我让老人休息后,马上用随身带着的定画液做了保护处理,重点部位又多喷了一遍。
如果从 1968 年开始学素描算起,到这幅画,已经历时 7 年。这期间我不知道什么是苏联契斯恰诃夫素描方法,也没有石膏像练习,就是不断找人当模特硬画。这期间,因为临摹王式廓的《血衣》,对我于素描的理解也起到了启迪作用。这幅画不仅形抓得紧,层次丰富,而且虚实和空间关系处理得恰当,脸部与帽子及衣服的关系也收放自如。这幅画既是对我刻苦学习成果的检验,亦是 7 年素描写生的代表作,之后数年,我出版自己的美术作品集时,选用了这幅画。 好的作品评价尺度是一致的,也是公认的。2017 年 9 月,美术界泰斗靳尚谊来邯郸,在美术馆将这幅作品看了又看,因为他知道我那个年代因为政审缘故没有上成中央美院的经历,便不无感慨地对我说:“韩总,你 21岁就能画出这么好的人像素描,根本就不需要上中央美院了,现在美院一些老师也画不成这样。”
《钢铁工人》与《宣传通讯》的 PK
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宣传部是党委的喉舌,是各项宣传工作的总揽,而工会只是群众组织,除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外,其美术宣传工作只是对日常工作的补充。同样是机关干部,按地位,宣传部要比工会重要得多。
钢厂宣传部有两个大学生,除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外,还创办了 16 开的打印小报《宣传通讯》,不定期发行,内容无外乎上级精神、厂内大事、党委工作重点等内容,形式单调,文章呆板,反响平平。
工会副主席张玉芹事业心极强,各项工作都要超过别人。她见我把展览馆办得红红火火,撰写的讲解词也十分生动,就给我鼓劲打气,也办一张小报,与宣传部的《宣传通讯》一较高低。
一个中学毕业生和两个大学生 PK 怎么可能,我开始不敢承担,张玉芹继续做工作:“行不行试试看,比不过我们也不丢人。”在领导的鼓励下,我决心拼一把。
要 PK 首先从阵势上要高大上。经认真思考后我们把工会小报定为 8 开对折,改打字为钢板刻印以增加灵活度,颜色变黑色为深棕色,并以我手写的行书《钢铁工人》为报名。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钢铁工人》第一期发刊了,效果不错,机关和各车间给予了较高评价。
第二期、第三期怎么办得更好,刻字、插图、报头字体多样化是我的长项自不必说,关键是提高文章质量,增加可读性。我找来各种文体写作的专业书籍进行研读,从各级党报上剪裁下来通讯、消息、散文、评论、杂文等范文进行模仿。每一期排版力求新颖,油印时让在厂办公室当通讯员的耿广沄打下手。
磨刀不误砍柴工,紧接着几期小报上的文体多样了,形式也灵活了不少。地方报纸和企业小报的灵魂是区域性,是反映发生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
现实,这些人和事大家耳熟能详便感觉亲切、真实,便会产生共鸣。
这一点,我想我知道,宣传部的大学生肯定也清楚,更胜一筹的关键是敏锐,是快捷,是抢先一步。
按照这个思路我高度关注厂里的大事,关注各个车间应急事故的处理,关注一线干部职工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并根据这些线索进行采访,然后根据情况确定文体。如高炉大修时我撰写了长篇通讯《紧张的攻坚战》,为表彰一线职工模范典型,我撰写了人物特写《甘当孺子牛的焦振甲》《工人理论家李广新》等一批文章。
为了使小报办得更为活泼,我还把日常画的工地速写,一线职工肖像搬到了小报上。
苦心人天不负。《钢铁工人》越办越好,越办越受到职工欢迎,印数也从最初的几十份增加到几百份。宣传部的《宣传报道》却相形见绌。为这件事,宣传部部长杨锦文每次见到我都会用浓重的江苏口音说:“小韩,你在工会屈才了,调到宣传部来吧。”
办展览、画幻灯片、美化厂区、大会宣传,再加上《钢铁工人》报,我一个人要干这么多活,其工作量之大,付出心血之多可想而知。
“你要老实交待,是不是说了江青的坏话”
1976 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年、大起大落的一年。
1 月 8 日,周恩来总理逝世;3 月 8 日,吉林天降陨石;7 月 6 日朱德委员长逝世;9 月 9 日,毛主席逝世。
周恩来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文革”中他不顾林彪“四人帮”的威胁干扰,顶着种种压力,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使更多的老干部免受迫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逝世使全国人民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北京老百姓在天安门广场自发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悼念活动,并同时表达了对“四人帮”的不满和愤恨。
这个悼念活动很快便被扣上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帽子,残暴地镇压了,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清查。
一年一度的全国美术展览恰是 4 月中旬开幕,我前去北京看展览时,悼念活动已经被镇压,正常程序已经恢复,一切都已风平浪静了。
从北京看完展览回来几天后,我被传唤到保卫科。那个年代保卫科就代表着权力,代表着无产阶级的专政,被叫到保卫科没好事。
我一进门,保卫科李科长板着脸,口气严厉地问道:“你到北京干什么去了?”我如实回答:“看画展,买油画颜料。”“谁批准你去的?”“工会主席。”我一边回答一边想,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你到北京都见了谁,搞了哪些地下活动?”李科长这么问把我弄晕了。
“我到北京住在李金堂爱人刘兰芝家里。刘兰芝 70 多岁的老母亲可以证明。”我还没讲完,李科长“啪”地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说:“你要老实交
待,你在北京做了哪些坏事,回来后又散布了哪些污蔑江青同志的谎言!”李科长是东北人,部队转业干部,平时我们说话不多,但在一个机关工
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客客气气,今天怎么像变了个人。
“李科长,我在北京确实没见什么人,回来后就是忙自己的工作,没跟什么人说北京的事。况且北京也没什么事啊。”我急忙辩解道。
李科长见我很诚恳,而且知道我也没做什么事,就说:“没说就好。小韩你是什么身份我不用提醒,必须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我忙说:“知道,知道。”原来李科长在使诈,幸亏我从十几岁就备受打击,有点胆,不然的话得吓死。
从保卫科出来,我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
工会领导张玉芹玩儿命工作的精神对我的影响
我在工会三年,张玉芹对我影响最大。张玉芹是邯郸成安人,十几岁就是村里的劳动能手、生产队长。1959 年 9 月 24 日,毛主席视察成安时,16 岁的张玉芹作为生产队长,零距离地向毛主席汇报了棉花生产情况。后来她又参加工作到岳城水库,带领铁姑娘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拉运土方的最高纪录。
她在工会,凡是领导布置的工作,不管难度多大,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而且是只能提前不能错后,只能高标准,不能稀里马虎。领导没有布置,她也是主动找活干,反正不能闲着。
有一次,机关干部到车间参加劳动,工会定点单位是机动车间铸工工段。在工厂铸工的活又脏又累,她每天提早半小时到工地,搞卫生,清现场,等大家来上班时,工地已是干干净净。工作时,她不顾烟熏火烤,抢着往化铁炉里填料。浇铸时她和男同志一起抬大罐。劳动一个月天天如此,当我问她累不累时,她爽朗一笑“跟我在水库挖土方差多了。”
作为工会领导她处处以身作则,工厂生产紧张时,要求机关干部星期天不休息捡铁劳动,她尽管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没有请过一天假,捡的铁比谁都多。
在玩命工作的同时,她对大家十分关心,我们在展览馆加班画画时,她常常会晚上带上煮好的面条去慰问大家。
她平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干活不吃亏,一天两天不明显,时间长了自有公论。投机取巧可能一时得势,长期看骗不了人。”
有一段时间,张玉芹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但仍是始终如一地玩命工作。后经医院检查是胃溃疡,才不得不住院治疗。
我从钢厂调到商业单位工作后,我们来往少了,但她那玩命的工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她那掷地有声、朴实真诚的话语,始终是我工作的信条。
写此文时,我们已经有十几年没见面了,我衷心地祝愿她晚年健康吉祥。
195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幼蒙庭训,喜书法,好丹青。1968年因画伟人像初识油画,先后师从中央美院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和著名画家张文新。
华斯皇家装饰博物馆,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热那亚公爵宫、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艺术中心、罗马波拿巴宫、俄罗斯列宾美院、乌克兰基辅国立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荣获第12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伟大的洛伦佐终身成就奖”,油画《牧羊女》荣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艺术机构和政要名人收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