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新老师如约到邯郸对我进行指教
按照物理学的道理,任何事物压抑越久,爆发就越强烈。对于我亦是一样,苦闷困扰了 22 年后的创作激情突然迸发出来,便势不可挡。第三幅作品《朝拜路上》完成之后,我像拼命三郎一样,画画完全进去到疯狂的状态。
当年为了一幅创作,为寻找题材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现在好了,进了两次西藏,去了一次稻城亚丁,素材积累了一大堆。创作题材俯首拾来。接下来几个月,我又创作了《沐雪》《尼洋河畔》《神往》《虔诚》等几幅作品。
2010年 9 月上旬,张文新老师如约来邯郸。阔别 30 年后,邯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速口下来进入邯郸,张文新老师四处张望,寻找过去的记忆,然而却一无所获。当车停在市中心新世纪广场大门前,我告知他这就是我所工作的地方,我就在这里办公,阳光美术馆也设在这里时,张老师一脸惊讶。
为迎接张老师的到来,为征得张老师的指教,工作人员提早将我收藏的欧洲 19 世纪油画和我已经创作完成的几幅油画,包括恢复阶段画的几幅全部摆放在美术馆展厅,以方便老师观摩和审视。
![图片[1]-第二十九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10.jp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与张文新老师在华山写生
张老师来到美术馆,先拿着放大镜,一一仔细看我刚刚收藏的法国画家诺维斯基《在露台上》、鲁尼《慷慨》、比利时画家艾德里安《午后海边》、德国画家艾尔伯特《苍鹭》等作品,边给我介绍 19 世纪欧洲绘画风格的历史演变,分析这几幅风格差异和语言个性,同时还谈到俄罗斯巡回画派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荷兰比利时尼德兰画派和法国现实主义的传承。张老师娓娓道来,入木三分的解读让我不仅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进一步坚定了未来阳光美术馆的收藏方向。
看我的作品时,张老师对我搁置了 22 年后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恢复到如此程度,十分惊喜,对其中《慈祥》的人物形象刻画,《兄妹俩》意境的捕捉,《朝拜路上》色彩的对比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同时对《沐雪》《盛妆》等作品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其一生进行创作实践和油画色彩研究,且几近科学层面的张老师,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但不善表达,那天不知是激动,还是有感我这个学生如此努力,结合我的作品讲的特别多,特别细。
张老师说绘画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主观是画家的思想,是画家对形体和色彩的理解,客观则是事物的本身存在,是物质的属性。现代科技的图片就是把这种客观真实丰富地呈现出来,而画家的主观作用就是发现其中的色相、色度、色性微妙细小变化,然后进行主观的强调,做加减法。根据题材和画面效果的需要,有的是刻意强调明确,加大冷暖的对比,人为造成反差,以增强视觉的冲击和画面的力量,如《朝拜路上》。有的则是弱化这种对比,向某一种色调靠拢,使画面更统一和谐。讲到这,张老师提出应该把《盛妆》的颜色再画鲜艳一些,色调纯一些,就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再现。把《慈祥》作品的背景颜色再改暖一些,概括一些,使画画更为统一,协调。
接下来张老师又就油画的表现何谓松,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松不是模糊,不是没有结构,而是通过色彩、笔触,拉开加大画面与视者的空间距离。结构要卡,不卡就没有体积,没有分量,但卡的多,就会僵,就会匠,大部分放,只卡关键的结构点,就会形成松,也就有了绘画的写意性。
在看画的过程,张老师还谈到颜色生和纯的问题,他认为在一幅画的局部,或某些冷暖衔接点上,有意识用一些纯颜色,单看似乎“生”,但拉开距离,通过人的视觉就会自然融合在一起,这也是 19 世纪点彩派的物理光学原理。这种生不能多,不能过,用好是精彩之笔,用不好会“花”,会不协调。
那天,张老师讲的很多,由于认识程度有限,刚进入创作实践的我,有些词语,有的观点似懂非懂。更可惜的是没能及时记录下来,以为之后创作指导所用。
张老师来邯郸时间很短,但对我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根据张老师讲的意见,我对几幅作品做了修改。
传业授道解惑,张老师当之无愧。
收获颇丰的第三次进藏——新藏线
新疆的喀纳斯湖是那些年炒的最火的旅游景区,尤其是湖里有千年水怪传的更是神乎其神。2010 年国庆节放长假,邯郸市规划局局长姚文学拉上我和王子国、王子忠兄弟二人,去喀纳斯湖拍片子。
秋天的喀纳斯湖多了几分色彩和妩媚,天空白云朵朵,弯曲狭长的湖水色如翡翠。
我们先拍了一些喀纳斯的风光,然后又到喀纳斯湖北侧,居住着几十户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白哈村,拍了阳光下的白桦树。
从白哈村出来,在一片茫茫的草原,看到牧民骑着高高的骆驼,驱赶着羊群在奔跑,尘烟弥漫,浩浩荡荡。难得见到如此感人的场面,我端起相机,跟随者羊群边跑边拍。
随后几天,我们又去了禾木、布尔津五彩滩、魔鬼城等几个景区。看惯了西藏的大气恢宏,雄浑壮美,总觉得新疆的风景虽然不是江南的小家碧玉,但也气势不大,看的不过瘾,不激动。于是我们决定放弃其它景点,马上转奔西藏。姚文学有政府职务在身,时间不允许,我和王子国、王子忠、何家聪四人立刻飞往新藏线第一站——喀什。
因为是临时举措,到喀什的任务是找进藏汽车,购置羽绒服、氧气罐、红景天等进藏必备物品。运气还不错,司机兼导游找到了常年奔波于新藏路的甘肃人老王。
进藏四条线路中,新藏线以海拔最高、最艰苦而著称。百闻不如一见,从喀什出发到叶城的 274 公里,感觉还良好。出叶城不久,路况越来越差,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老王经验丰富,方向盘左拐右弯,我们坐在车里东摇西晃。幸亏老王提前告知,吃饭要七分饱,不然会吐得稀里哗啦。
从叶城到预定的夜宿地点三十里营房,要经过人烟稀少的死人沟。这里高山险峻,植被稀疏,海拔 4800 米,因常有路人猝死现象,故而得名。路上有两只狼,因为饥饿尾随我们的汽车竟有半个多小时。早上 7 点出发,晚上 9 点多才入住武警的三十里营房。
新藏线真的是太苦了,按行程安排下一站目的地是西藏的日土,从三十里营房到日土 530 公里,按时速 40 公里计算要走 13 个小时。高山反应,颠簸劳顿,我们失去了往日的猎奇和冲动,一上车便闭目养神打瞌睡。上午11 点左右汽车轮胎爆了,到大红柳滩换胎时,我们趁机躺在马路边的石子路上,仰望天空大口地倒气。
中午终于攀上了界山达板的垭口,界碑标注的是海拔6700 米,太吓人了。日土县是河北省援藏的对口单位,邯郸馆陶县委副书记侯有民曾经在此
任过职,经他介绍,我们受到日土县政府招待所经理邯郸老乡李平的热情接待。在他的陪伴下,我们游览了班公湖。
告别日土,行至扎达土林,看到了形状千异的特殊地貌和古格王朝遗址,让我激动不已。白天拍照,晚上在宾馆填了一首《浪淘沙》:“沟壑纵横欹,象水逶迤。土林雕塑世人迷。磅礴雄浑神鬼悚,势与天齐。 岁远风雨移,形态殊奇。城宏柱伟玉骢嘶。屋脊凭高瞻下界,苍宇何低。”
沿着公路南下,冈仁波齐的雄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逐渐清晰起来。冈仁波齐海拔 6638 米,外形有如巨大的水晶钻石,四周有八瓣莲花状的群峦护绕,雪峰洁白晶莹,一如圣女。冈仁波齐是西藏的神山,每年有数万人赶来朝拜,转山。蓝天白云,神山巍峨,风吹草低,牛羊成群,一幅雄浑的油画。
冈仁波齐的南侧就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玛旁雍错。据说,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的烦恼和孽障。湖面海拔 4588 米,面积412 平方公里。湖岸是大片的深红色草甸,湖水呈深深的蓝宝石色,远山层次分明,白雪皑皑,湖上水鸟低飞,雁声阵阵。夕阳西下,一个身穿浅绿色藏袍的年轻藏女手提水桶从湖边走来,脸上洋溢着纯真甜美的微笑,在湖水,远山背影映衬下,光彩照人。
![图片[2]-第二十九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1-5.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冈仁波齐
恋恋不舍地离开神山圣湖,经沙丘堆积的仲巴县,尽览西夏邦马峰的雄姿,拍摄了大量牧羊场景后,我们赶到定日的岗噶,欣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耸,拉布吉康雪山的峥嵘,见识了藏民收割青稞的喜悦,打谷场上的忙碌身影。
此次新藏之旅行程一万多公里,虽然时间紧迫,但收集到很多创作素材。
《昆仑山下》《芳草无边》《圣湖桑珠》
等作品的诞生
世界上有无数个风景区,但大多是单一的地貌,或高山,或湖泊,或草原,或峡湾,去一次两次也就足矣,然唯独西藏去一次会激动很长时间,尔后还会想去第二次、第三次,越去越想去,越去越上瘾。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有三个缘故。一是西藏囊括了地球上所有地形地貌,仅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雪山就有上百座。在这高山深壑之间,你才会真正认知大自然之恢宏,人之渺小;二是西藏蓝天的纯粹,白云的晶莹,空气的纯洁都无与伦比,超出了人之想象;三是西藏百姓生活在超高海拔,风沙肆虐的生命禁区,但却乐观、单纯、坚毅、执着,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对比混沌、污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灵魂会受到洗礼。
从新藏线回来后,我又急不可耐地投入新的创作中,我要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要把对我心灵触动最大的记忆刻画出来。于是便有了以下几幅作品的诞生。
《昆仑山下》。横亘新疆西藏之间的昆仑山,是中国第一神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在新疆茫茫戈壁上,我见到的高耸巍峨的昆仑山下,牧人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奔跑的壮观场面,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当时我跟着羊群一路狂奔,拍了不少照片,照理说原封不动临摹下来就能成为一张好画,但细究起来,要成为一幅创作,还必须进行主观调整,既张文新老师讲的做加减法。整个画面尺幅为 180 厘米 ×320 厘米,前后分为前后五个层次:前景是草地碎石,走在第一排的 21 只羊,紧跟其后的马,再其后的牧人与骆驼,最后是大山。加法做的是在前景添上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使之与其后的羊群拉开空间距离;把第一排的羊明暗对比度加大,使体积感更强;第三排的马由照片上的两匹变成 4 匹,这样不仅使构图平衡,而且也利于拉开与羊的距离,同时加大渲染荡起的烟尘效果。减法做的是:对比度、体积感按五个层次递减,而且其程度要大于图片上的信息;远山的结构弱化。因为做了加减法,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是空间感很强,前排的 20 几只羊栩栩如生,跃出画面,让人产生它就向你走来的立体感、鲜活感。
《芳草无边》。绝大多数藏族百姓仍然是游牧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羊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此画牧羊也成为表现西藏牧民生活的最常见的题材。从阿里日土的班公湖,到普兰的玛旁雍错,一路走来,我拍了许多牧羊的场景。根据这些素材我决定画一张俯视的大场面全是黄色秋草的牧羊创作。在构图上舍弃了与草场连接的远山,把羊群按前中远三组进行了排列组合,将牧羊女放在居中稍后的突出位置。整个色调为暖黄,同时强化羊的冷暖对比。画完第一稿后,挂在墙上,虽然整体气氛还不错,过几天再审视时又感觉有点堵。后又反复斟酌,忍痛割爱去了几头羊,这样就使画面上的 45 只羊既有节奏,又疏朗透气。这幅尺幅画 140 厘米 ×220 厘米,尺寸不算太大,但因整个画面是金黄色的调子,非常响亮,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与《芳草无边》同一题材,相隔近一年完成的另一幅作品《牧女婀娜》,也是在新藏线路上搜集到了相关素材。第二次进藏,在从江达到昌都的路上,我见有一个牧羊女,赶着一群羊在行走。牧羊女红色围巾,小黄褂,蓝围裙,深赭色藏袍,扎着长长的辫子,身背白色行囊。从侧后看,身材窈窕,婀娜多姿。我从汽车里拍下了这个难忘的画面。从西藏回来后,我一直惦念着画这个场景,但迟迟没有动手,原因有三:一是牧羊女前面的羊群紧紧地挤在一起,没有疏密有致的效果;二是牧羊女走在柏油马路上,如实画就失去了这张画的内涵和地理特征;三是隔着贴着反光膜玻璃拍的牧羊女照片颜色饱和度不够。虽然没画,但当时的场景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新藏路上,我一直构思这张画,最后分别在日喀则的仲巴和萨嘎,找到了与牧女行走角度、光影一致的羊群和河滩鹅卵石的场景。这幅画构图时,我将这两个场景与牧羊女进行组合,并确定了暖黄色基调。画的时候,依照对西藏强烈阳光下不同颜色冷暖关系的记忆,对牧羊女的服饰做了主观强调。2010 年初完成了第一稿,时隔半年,又重新画了第二稿,着重是表现牧羊女和羊群冷暖对比,以及前景地面碎石的质感。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虽然标明为 2012 年7 月,实际上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历时 3 年。
![图片[3]-第二十九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2-7.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圣湖桑珠》
《圣湖桑珠》。西藏有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佛教信徒都把冈仁波齐视为世界中心,而玛旁雍错就紧邻此神山,故又被誉为圣湖之母。想起我在玛旁雍错见到的夕阳西下,身穿着绿色藏袍的年轻姑娘,提着一只破旧的水桶从湖旁走了过来的情景,我就一直激动不已。迎着金色的阳光,露出灿烂的微笑的藏女,犹如雅典娜女神,更似圣女贞德。依据当时拍的一组照片,我在创作这幅画时,做了加强阳光暖色和背光蓝色,加重地面荒草以及大山体积感的处理,以进一步把桑珠的形象挤出来。
《丰收时节》。在定日我们拍完珠穆朗玛峰后便前往江孜,在公路旁,我们见到一个打谷场,许多藏族百姓正忙碌,有的往脱粒机里塞青稞麦,有的在扬尘,有的在装麻袋。其中一个身体健壮、肤色黑紫的中年妇女,手端老旧的搪瓷碗给大家送水。久违的农村喜获丰收的劳动场面,让我很激动,凑了上去抓拍了几张照片。回到邯郸,创作了《丰收时节》这幅画。构图以妇女送水的动作为中心,向四面展开,把脱粒、扬场、装袋等 6 个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有意渲染了烟尘飞扬的气氛和暖黄色的调子,着重刻画了中年妇女发自内心的喜悦。
每次进藏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收获一批作品,都会为日后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次进藏回来,又孕育着下次的筹划和开始。
苏高礼老师来邯郸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古人对纯真友谊的生动描绘。
1996年,中央美院苏高礼老师来邯郸招生,我因政审痛失上美院机遇后,与苏老师就再没有联系。2006 年,中央电视台要录制反映我艰苦创业的专题片,讲述我年轻时画画的经历,便在北京蓝岛大厦对面中央美院家属楼找到了苏老师。从此我与苏老师便经常有了来往。
2011年5 月,苏高礼老师带着他的研究生姜国芳到邯郸参观阳光美术馆,对我的创作进行指导。
姜国芳 1978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84 年参加中央美院研修班,以擅长表现清朝宫廷具象油画而闻名。
苏老师是中央美院的教学骨干,又连续多年担任油画研修班的班主任,可谓慧眼识珠,一幅作品质量高低马上就能判断出来。苏老师来邯郸是我绝佳的当面请教的机会。
![图片[4]-第二十九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4/3-2.jp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苏高礼老师在韩玉臣画室
一年前,我在新世纪九楼,重新装修了工作室,融办公、作画、体育健身、餐饮为一体,足有 400 平方米。为了便于识别颜色,在画室还安装了天窗。当我将两年来创作完成的作品全部摆开时,俨然是一个小型油画展。
苏老师和姜国芳,走进我的工作室,见到这么多西藏题材的油画,不禁眼睛一亮,问我这是多长时间画的,当我回答说两年,苏高礼先是不相信,继而又怀疑地说:“这怎么可能?”
面对老师的不解,我便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一一向老师道来,并表达了要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的决心和意愿。苏老师这才相信,并连声说:“玉臣,你太了不起了。”
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苏老师为人做事的风格。苏老师一边看作品,一边进行认真点评,对个别画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最后,苏老师就如何通过大笔触和色彩强烈对比,以及薄厚处理,解决油画图片化问题,系统地谈了自己的意见。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经历,反复强调艺术的感染力主要来自作者的主观情绪表达,来自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而其中技法只是为这些目的服务的手段。
苏老师还认为我选择以西藏题材为创作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更会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反响,因为民族性即世界性。最后苏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玉臣,当年你没上成中央美院,现在看来不是坏事。经过努力成了大企业的领导,成了全国人大代表,这个阅历对你的创作很有帮助,著名的画家不是科班出身的大有人在。天道酬勤,只要你沿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肯定能重圆画家梦。”
苏老师对我的作品点评后,姜国芳作为年长我几岁的师兄,也提出了不少指导意见,并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来佐证苏老师的观点。
随后,苏老师和姜圆芳又欣赏了美术馆的欧洲 19 世纪油画和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收藏,对阳光集团以一己之力为邯郸美术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苏老师和姜圆芳在邯郸逗留的两天期间,我带着他们参观了丛台公园、邺城铜雀台等古赵名胜。
自这次苏老师邯郸之行后,我们来往越来越多。苏老师家搬到首都机场北面的太阳城小区后,我到北京出差开会时常会抽空去看望他。苏老师爱人去世后,后续的老伴刘建秀医生为人谦和友善,我和老师聊天时,她每每陪在旁边斟水沏茶。太阳城商务中心有家徽菜馆,我们也常在那小聚。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195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幼蒙庭训,喜书法,好丹青。1968年因画伟人像初识油画,先后师从中央美院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和著名画家张文新。
华斯皇家装饰博物馆,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热那亚公爵宫、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艺术中心、罗马波拿巴宫、俄罗斯列宾美院、乌克兰基辅国立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荣获第12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伟大的洛伦佐终身成就奖”,油画《牧羊女》荣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艺术机构和政要名人收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