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

油画作品《慈祥》的创作过程

古人云:真境逼而神境生。川藏北线十几天的所见所感,一直让我激动不已,由此迸发出来的灵感似乎按捺不住。返回邯郸后,我迫不及待地进入到创作状态。

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思路,我画的第一幅画便是在德格见到的,让我挥之不去定格在脑海里的慈祥的老阿妈。

三月中旬重操画笔,虽画了几个月,但均属恢复性训练,这幅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这幅怎么画呢?我先把在德格拍的老阿妈的全部照片找了出来,摊开钉在一块背板上,然后竖起来一一对比,看这幅画怎么构图,选什么角度和光线,如何表现形象,如何处理其中的细节。

图片[1]-第二十八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

《慈祥》

经过如此一番审慎的思考,选出一张最满意的照片,作为这幅的范本,来表现老阿妈的形象。老阿妈身后的背景,照片上就是光秃秃没有什么变化的水泥白墙。如果照此画上去,既没东西,又缺乏民族特色。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将自己书架上所有画册都翻了一遍,意外从中央美院画家潘世勋画册中找到一幅名为《过年》的作品,其人物身后的碎石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于是就决定“偷”搬到我的画面上。老阿妈双手交叉分别放在膝盖上,虽然很自然,但也总觉得缺点东西。老人手上拿点什么好呢?食物、茶杯、转经筒、帽子,比画了半天都不合适,也不舒服。实在没招,只有先画,随后再说。

连续画了几个月,生硬僵化的手已经完全恢复过来,大体铺完背景调子后,按照当年苏高礼教的方法,耐下心先从人物深颜色,最重的局部画起,然后层层推进。暗部颜色有意识画薄画透,亮部则尽量用厚色块,而暗部与亮部中间的过渡,不是用笔扫一下就算交代了,而必须重调一块颜色摆上去。眉梢、发际发缘、眼眶、唇沟和下巴等处的冷颜色不仅是色度,也努力从色彩的趋向区别开来,使之更富有微妙变化。因为是第一幅创作,放下所有的企业工作,专心致志,所以画的格外认真细致,人物脸部整整画了三四天才大功告成。

主要部分画完之后,再画老阿妈双手,佩戴的首饰和红颜色发辫时,则有意识用大笔触,厚颜色。藏族的服饰比较复杂,尤其是宽大的藏袍衣纹多而碎,不画没东西,画多了容易影响人物。我在画这些地方时,有意省略做减法,以能体现出造型结构为原则。背景最后是按潘世勋的画局部临摹上去的。为了突出人物的空间效果,还加了几笔灰蓝色的人物投影。

老阿妈的双手拿什么东西为好呢?就在快画完这幅画时,我突然想到藏族人每家门口都有一个灶台,逢年过节都会以焚烧艾枝的方法驱除病魔,如果让老阿妈手上拿上一段艾枝,这样既有象征意义,又符合民族风俗岂不是一举两得。按照这个想法,我加上了艾枝。

半个月后,这幅冠名《慈祥》的创作完成了,从形象刻画到背景处理,从颜色变化到笔触夸张自认为都非常到位。由这幅画始,我的画家梦便正式开启了。

再接再厉  又完成《兄妹俩》的创作

第一幅画《慈祥》的创作成功,让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马上着手进行第二幅画的创作。

川藏北线之行,让我最感动,记忆最深,回来后一直难以忘怀的场景,除了德格的老阿妈,就是在丁青见到的兄妹俩拾牛粪了。我感动,真实地画出来,观众看了也会感动,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如何着手,有了画第一幅作品的经验就好办多了,仍然是把所有素材找出来,从人物表情、光线层次、透视角度、颜色反差等几个方面进行反复比较筛选,最后选定出我认为最能体现兄妹俩以拾牛粪为乐,以劳动为荣的表情,而且通过受光部分的亮色来体现兄妹俩的凹凸体型,并以灰蓝色雪山与人物形成冷暖反差。

图片[2]-第二十八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

《兄妹俩》

开始画的时候,依从苏派绘画的步骤,先把人物头发和深蓝色衣服,薄薄铺了一层底色,用以确定整个画面最重颜色的坐标,亦是素描中最暗的部分。接下来是画背景的雪山。因为面积大,画的时候既要考虑山形的高低结构,还要照顾到左右渐远部分的色彩变化。又因为面积大,不能颜色平涂,而要考虑笔触的灵活与律动。

接下来开始画人物,先找大关系、大调子,再抠细节。大调子必须统一,在统一中在寻求深浅和冷暖的细小变化。又因为两个人同在背光下,暗部颜色的变化非常微妙,非常朦胧,又要区别出男孩和女孩的肤色变化。

油画人物最难表现的光线是逆光,最难把握的是暗部的色彩,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粉和脏。为了追求透明效果,表现多层次变化就容易画粉,缺少油画的分量感。为了强调分量感和体积感,就要尽量画深画重。这样又与层次发生矛盾,处理不好就必然脏,必然腻。为了避免这两个毛病,在动手画前我先反复审视图片、从额头、面颊到下巴,从眼睛、鼻梁到嘴唇,认真区别其中的色度、色相和色性,区别细微差别,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画面上两个人物,男孩肤色较重,颜色相对变化较少。女孩肤色较白,富有光泽,变化要大得多。明暗交接部分蓝紫,然后慢慢向正常肤色过渡。额头受天光和头发遮挡,颜色较重较冷,然后再依次向下边过渡,左侧边缘又有环境的反光。这些较理智地分析和认知,奠定了具体画的过程和整体调子的处理。

地面麦田和草地,按照图片上的效果非常明亮,非常强烈。在画的时候,有意识做了相对弱化和概括处理,以突出两个人物亮部的反差。为了增强画面的分量感,我在地面草的最下方,画了宽 30 厘米左右的深翻过的坑坑洼洼的土地,并加上了两个用于拴牦牛的木桩,还刻意画了几株直立的青稞,使画面更富有了变化和情趣。

背景的雪山是反衬逆光效果的关键,画的太复杂,结构太多,容易花,容易喧宾夺主,所以用大笔触、大色调高度概括。山顶亮部的白雪无论亮度,还是纯度都远远弱于人物的受光部分。

此外,这幅画亮部与背光部分的明暗交接部分,用了点中黄和朱红的纯颜色,响亮而舒服。

这幅画前后画了两遍,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比较理想,色彩感觉超过了《慈祥》。

《朝拜路上》的创作

《慈祥》和《兄妹俩》两幅画,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历时近 3 个月,期间企业好多工作被暂时搁置了,累了一段时间,我也该喘口气调整一下。于是便调转方向,集中全力处理单位的事情。

用十几天时间处理完手头紧急工作,安排完四季度的经济指标和落实措施之后,我又马上投入第三幅画的创作之中。

这第三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其时我在画《兄妹俩》时我已经开始构思了,就画川藏北线路上看到的藏民磕长头的场景,就以那一家 5 口人为模特,尤其是要把那位最让我感动的藏女青年的形象画上去。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表现几个人朝拜的场景,如何构图,如何有机合理地把他们安排在一幅画里,而且符合大小远近的比例,又合乎透视关系便成了难题。当时虽然拍了很多片子,但都是每个人的个体照片,因为在朝拜路上的现实客观场面里,人与人之间往往都会有两三米的间隔,有时会更远。虽然也拍了几张大场景,但彼此之间也缺少紧密的联系,透视角度也有问题。如果仅画青年妇女一个人,则显得单调,整个画面气势也不够。

图片[3]-第二十八期丨第八章 西藏风情 让我重操画笔誓圆画家梦-华闻时空

《朝拜路上》

人的生活经历中,经常会遇到两难选择的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么是利弊权衡取其轻,要么是孤注一掷迎难而上。为使这幅画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决定迎难而上。解决办法一是从几十张图片中选出磕头匍匐的 4 个典型动作,趴、半蹲、站立、双手举过头顶,这就像几幅动作分解图,让不了解藏族群众磕长头习俗的观众,哪怕是外国人也能看懂;二是做这些动作的分别是 4个男女老少不同形象,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三是 4 个人 4 个不同动作必须在同一光线下,在同一透视角度上。符合这三个条件,整幅画人物形态动作才是合理的,才是同一场景同一瞬间的截取。这个挑选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难度很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选定好图片后,第一步就是摆放 4 个人前后左右位置,既要疏密有致,富有节奏变化,又必须符合朝拜的真实场景,不能随便臆造。如何做好这一步呢?我反复回忆当时看到的状况,像电影导演一样,把四个人摆来摆去。青年妇女作为朝拜的领头者肯定放在中心位置,其他 3 个人依次相互错落,右边的妇女半跪略低,左边的趴在地上,最后的老者笔直站立。想好之后,我又像当年画连环画草图上,在纸上勾来画去,反复比较四者之间的高低远近距离。

第二步则是按照 4 个人的不同动作和聚焦点的位置,确定符合人体结构的比例关系。这一步虽然难,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用复印机把每个人的动作缩小几个不同的比例,再遵照近处一定要准,远处宁小勿大原则,反复拼贴,直到看着顺眼感觉舒服为止。这个顺眼舒服是自己几十年画写生严格训练之使然。

人物构图完成了,第三步是选择远景和地面。跟拍这组朝拜者的具体时间是早上,太阳刚出来,整个环境光线很暗,远处的雪山除山顶部分有些颜色外,山体大部分处在阴影中。解决的办法是从前两次进藏的图片中去翻找,去拼贴。好在资料多,很快便解决了。地面也是如此,当时朝拜者行走在柏油路上,虽然真实但影响情感表达,即便画出来也缺乏民族特点和环境特征。只有把柏油路换成长着短草并有零星石头的土路才有味道,才能增加朝拜的艰辛,也更能出色彩效果。当然解决办法还是找资料,进行替换。好在三次去西藏,见什么拍什么,不放过一点细节,这回全用上了。

从构思到完成素描和色彩小稿,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然后才进入具体绘制阶段。这幅作品能否感人,能否产生视觉冲击,取决于把早晨日出时的强烈逆光效果表现出来,取决于三个人物面部形象尤其是中心人物青年妇女执着期盼的表情的雕琢。早上逆光效果采取有目的加重背光部光的颜色深度和灰冷,以提高受光部分的色彩亮度和纯度来解决。边画边调整,反复比较几次才解决。人物刻画是在确定了大调子大关系之后,一点一点细心认真抠出来的。但这种抠不能匠,不能紧,要通过不规则笔触,模糊结构边缘,小块面组合来完成。

文章不妨千次磨,好画的创作也需要不断调整。这幅画完成初稿后,我将其放在另外一个房间“冷藏”起来。过了一个月后,再拿出来看,发现不少问题,如亮部光线还要加强,背光部分尤其是最后面老者灰冷的程度还欠缺,地面东西太多太花等。然后马上进行修改,之后又做了一次微调,这幅《朝拜路上》算是大功告成。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幅画和之前完成的《兄妹俩》《慈祥》因为下了功夫,对我日后艺术成就的取得居功至伟,当然这是后话了。

【韩玉臣艺术简介】

195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幼蒙庭训,喜书法,好丹青。1968年因画伟人像初识油画,先后师从中央美院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和著名画家张文新。

华斯皇家装饰博物馆,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热那亚公爵宫、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艺术中心、罗马波拿巴宫、俄罗斯列宾美院、乌克兰基辅国立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荣获第12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伟大的洛伦佐终身成就奖”,油画《牧羊女》荣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艺术机构和政要名人收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