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年冬,叶尔羌城外雪窖冰天。黑水营里的大清将士被围困数月,已是粮草断绝,弹药将尽。与营外的肃然不同,大营中,随军艺人在给围坐的士兵说书。
故事的内容是岳飞保家卫国的事迹。兵勇们仿佛忘记了内里饥肠辘辘,外有重重包围,思绪全都跟随着岳飞一起浴血奋战。
就这一支孤军,在西北的茫茫沙漠戈壁中坚守数月,岿然不动。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还要从三年前的一场叛乱说起。
01
北疆战将,南下平乱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中央平定准噶尔势力时,解救了当时被囚禁在伊犁的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并命波罗尼都回叶尔羌(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城)统领旧部,让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教务。
然而,野心勃勃的霍集占,参与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后逃亡南疆,并说服其兄长,一起在南疆叛乱。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为彻底解决西北边疆隐患,命定边将军乌雅·兆惠从伊犁率军南下,平定南疆的叛乱局面。
▲乌雅·兆惠像。(图片来源:《艺载中国》视频截图)
此前,兆惠在北疆一系列战役中屡建奇功,其功名早已传遍西域。
当兆惠南下时,沿途如阿克苏、乌什、和阗等地纷纷主动归顺,这为清廷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与鼓舞。
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催促兆惠尽快进军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今喀什),震慑叛军,促使他们尽早归降。
此时,大小和卓在叶尔羌一带加紧布防,准备顽抗到底。
兆惠抵达叶尔羌城外后,探得大小和卓叛军总兵力约两万。面对悬殊的兵力,兆惠果断决定迎战。
尽管叛军的兵力远胜于兆惠,但他们畏惧兆惠部队的骁勇善战,始终未敢与兆惠展开决战。于是,双方在数次小规模交锋后,陷入了僵局。随后,叛军退守叶尔羌城,企图待时而动。
兆惠仔细观察叶尔羌城后,发现这座城池宛如一座防守严密的巨大堡垒。倘若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贸然攻城,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兆惠决定不与敌军硬拼,而是在城外的黑水河畔扎营,以静制动,是为“黑水营”。
▲清代叶尔羌城地理位置。(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军相持数日,至十月十三日,兆惠从俘虏中得知,城南英额齐盘山下有叛军的牧群。于是,他亲率千名骑兵,准备突袭,以夺取牲畜补给,逼迫叛军出战。
行至黑水桥头时,叛军倾巢出动。面对叛军五千骑兵、一万步兵,兆惠判断牧群只是诱饵,但他依然决定进攻。
从表面看,兆惠的行动似乎过于冒险,但他所带的千名骑兵,是战争中磨砺出的精英部队,其中两百余人荣获“巴图鲁”称号,战斗力强悍。
然而,渡桥时,桥体突然坍塌,只有四百人成功渡河,其余将士被困敌后。但这些孤立的士兵并未退缩,立刻着手修建临时桥梁。同时,与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激战。
兆惠率领精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叛军,叛军五千骑兵不敢迎战,退向后方。叛军步兵施放鸟枪,霎时子弹雨点般向着四百骑兵射来,五千骑兵也调转方向,从两翼包抄兆惠部。
短兵相接之时,阵地杀声一片,虽敌众我寡,四百精兵却无人畏惧,击退了叛军骑兵的第一轮冲锋。正当战局胶着之时,一颗叛军子弹打死了兆惠的战马。
兆惠临危不乱,迅速换马再战。军队的阵形被冲破,队伍分散成数股被叛军分割围困,但每名士兵仍顽强作战。
后方正在修桥的总兵高天喜得知大帅被围,急忙赶来增援。
▲新疆喀什叶尔羌河沿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战马两度战死以及脸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兆惠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依旧拼战突围,最终艰难回到黑水营。
此战,清军一百多名精兵阵亡,数百人受伤,外加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格、护军统领鄂实、监察御史何泰、侍卫特通额等一众高级将领均壮烈殉国。
02
誓死不退,坚守黑水
兆惠在坚守黑水营的同时,不断派人向外求援。叛军则采取了包围战术,将黑水营严密围困,周围修筑高台箭楼。
面对生死抉择,兆惠面前只剩两条路:或突围撤回阿克苏,或死守黑水营。他深知,经过一场激战,部队早已疲惫不堪,贸然突围不仅难保全身而退,更意味着放弃那些重伤的战友。衡量再三,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与全军将士共赴危难,同生死、共进退。这一决定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全军上下无一人临阵脱逃,众志成城,誓与黑水营共存亡。
此外,兆惠将被围困的责任悉数归咎于自身,坦言因轻敌冒进而酿成大错,遂上书乾隆皇帝请罪。乾隆皇帝得书后并未苛责,反而宽慰兆惠,认为轻敌失算乃自己指挥失当之过,非兆惠之责。同时,他对舍命战斗的将士论功行赏,使军心大振,士气倍增。事后,乾隆皇帝更以诗文盛赞兆惠,赞其勇于担当、坚忍不拔之气节:
《围解八韵》
围解万里远,怀纾午夜频。
将军诚善守,天意本先仁。
少挫终能胜,知难在审因。
劳哉惟众士,予曰有良臣。
更议捣虚策,相筹应变神。
兔营终讵脱,蠖屈乃求伸。
重赏斯宁吝,明征要必申。
舞干虽美事,何以谢军人。
▲《平定准格尔得胜图》中黑水解围的场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兆惠被困黑水营的消息传至喀什噶尔,大和卓波罗尼都立即率军前往叶尔羌,与小和卓霍集占会合。
面对弹尽粮绝的绝境,兆惠充分利用周围资源与敌军展开抗争。他命令将士们把嵌入树中的弹丸取出,以补充弹药火力。随后,他指挥士兵烧煮马鞍和皮革果腹,以维持基本生存。
不仅如此,兆惠还在深夜率领小股部队主动出击,带兵拆毁了敌军高台九座。吓得小和卓撤回在高台的叛军,改为单纯的围困。
此后,霍集占在黑水河上游放闸水淹黑水营,然而,兆惠早已算到敌军会采取这个策略,提前挖好沟渠,将水引至下游,从而使得霍集占阴谋落空,反倒解决了黑水营的饮水问题。
粮水弹药是物质基础,士气人心则是精神支柱。被围清兵身处绝境而士气不散,除了将士忠勇以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岳飞故事。
岳飞的故事自南宋开始,就广泛流传于民间,到了元朝、明朝更加风行,成为说书艺人、戏曲家、小说家创作的题材。清朝文人钱彩、金丰等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创作的《说岳全传》更是在清军中广为流传。
据清朝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黑水营的将士们纵然身陷重围,食不果腹,每天依然围坐在随军艺人身边听讲《说岳》。即便是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段落,大家也是一片欢腾,丝毫不觉违和。传统满汉之分、华夷之辨早已被雍正亲著的《大义觉迷录》批驳,惟有岳飞的忠勇爱国精神激励着各族将士守土卫国,英勇不屈。
凭借着多谋善断和高昂士气,兆惠带领将士们顽强坚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住了黑水营。在大小和卓看来,自己以优势兵力围困三月,连兆惠区区三千部众也无法歼灭,不免心生胆怯。此战对日后南疆的人心向背影响不可估量。
03
援军驰援,突围而胜
在黑水营孤军坚守期间,五名信使突围而出,骑马飞奔千余里,将兆惠的求援信送至阿克苏。此后,消息迅速传到北京,乾隆皇帝立即下令调动所有可用的军马,向南疆进兵支援。
驻阿克苏的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与侍卫舒赫德于巴尔楚克(今新疆巴楚)合军,共率3000余兵,冒雪赴援。同时,巴里坤参赞大臣阿里衮也立刻调集了六百名士兵,赶赴前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富德、舒赫德所部于呼尔埔隘口(新疆巴楚县东北约35公里处),遇5000叛军,清军且战且进。初九日,富德、舒赫德部已接近黑水营。阿里衮、爱隆阿率部赶到,拉开横阵,大呼驰进,两军会合作战,叛军退往叶尔羌。
十余里外的兆惠见东北方向火光骤起,敏锐察觉到援军已到,立即率领黑水营全体将士突围,趁势反攻。
此时,叛军腹背受敌,内部面临兆惠、明瑞的冲击,外部要迎战富德、阿里衮、阿桂、舒赫德、豆斌、玛瑺,面对八位紫光阁名将内外夹击,原来铁桶般围困如同决堤之坝瞬间崩溃,大小和卓波罗尼都与霍集占仓皇败退。
▲《阿桂像》轴,清,沈贞绘。(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黑水营之战成为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关键转折点。清军顽强地顶住了围攻,不仅彻底粉碎了叛军的进攻阴谋,更使敌军士气一蹶不振。
此役之后,清军的胜势已成,为进一步平息大小和卓叛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59年7月,大小和卓率残部翻越帕米尔高原,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酋长苏勒坦沙于同年10月诛杀二人,献其首级于清军。清廷将大小和卓首级悬于京师(今北京),并立《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于帕米尔高原,以宣示主权。废除和卓家族特权,在南疆推行“伯克制”(地方官由朝廷任命),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确立军政合一体制。
▲《紫光阁赐宴图》卷,清,姚文瀚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紫光阁修缮完成,乾隆皇帝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张悬于四壁。次年正月,乾隆皇帝又在此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以及西征将士百余人出席。此画描绘了当时宴庆的宏大场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作为黑水营之战的主将,兆惠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平定新疆的功勋,被晋封一等武毅谋勇公,位列紫光阁名将第二。
▲《兆惠像》轴,清,沈贞绘。(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清代中期,朝廷上下充斥着收复天山南北无用的论调。乾隆皇帝虽斥之为鼠目寸光,但也需要前线的军事胜利来消弭物议。正如一百多年后“海防”“塞防”之争又起,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一代代人用热血生命铸就,既有将帅的运筹帷幄,又有军士的前仆后继。
黑水营之战就是例证,各族士兵不分彼此、并肩作战、奋勇冲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叛军围攻,他们用血肉之躯共同捍卫祖国疆土,毅然选择生死相托、同仇敌忾,书写了雄壮的篇章。
此后朝廷深耕,加强民间交流,让新疆与内地紧密连接,牢不可破。虽然晚清时,在列强的操弄下,新疆再次出现危局。但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维护了国家安定统一。
无须讳言,晚清时期的屈辱时至今日仍在中国人心中隐痛,但清代中前期稳固边疆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仍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黑水营之战距今已260多年,曾经的人喧马嘶,鼓角齐鸣已经沉寂,但各族守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腔热血,又何曾离开我们须臾?
(作者简介:胡峻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袁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