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峰写在旅途
列车从陇西进入西宁境内,险峻陡峭的山势趋于平缓。车窗外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有相当一段山梁与地平面平行,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像人工造景,其实那是原生态的大自然之鬼斧神功。
远处山峰全身赤裸,光秃秃,硬朗朗,气势恢宏。还有一些山崖赤红,像是被马良神笔涂染出来的图腾,十分抓人眼球,累坏了人们好奇的眼睛。
山脚下平坦开阔,阡陌纵横。一路走来,都是植物繁茂,郁郁葱笼,不失北方山川的侠义柔情。
绿树掩映下的农家小院,从不过问什么诗和什么远方,长年累月与世无争,尽情地享用着知足与宁静……
行至世界屋脊,领悟生命信仰。行程第一天,全部泡在西宁市区三个博物馆。
出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进藏文化博物院,再入藏医博物馆。难以数计的珍贵文物,林林总总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地形最复杂的大高原,它和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
藏文化及其藏医学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难以用言状述,尤以藏医可以与中医、西医和印度医术并肩,在世界四大医疗领域中独占一席。
这趟旅程是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也是环祁连山脉转悠一圈,全程接近3000公里。
从青海西宁出发,首先 踏入塔尔寺的佛门。这是青藏高原上离太阳最近的大型寺院之一。 幡旗猎猎,木鱼声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佛光禅意。
寺院座落在人稀地博的山坡上,比地大物博的声望更高的,是这个寺院里独享的许多国宝级文物。
人,因物彰显;物,亦因人扬名。有许多班禅大师在这个寺院主持过佛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一位佛界大人物就是在这里代表藏区和藏民及佛教信徒们向新中国政府发去祝贺。
这里的藏传医术、唐卡绘画和千年古树也享有绝佳声誉。其中一棵千年菩提树,据说世界上现存的只有两棵。一棵在印度,一棵在这里。
菩提树之所以被神化.是它与释加牟尼佛有了链接。据传,释加牟尼在这树下悟透了一百零八种感悟,教化人们该放下的放下。又传说,这树叶不沾尘,鸟不筑巢,蛛不结网。
带着镂金画作的眩光,沾染菩萨树的佛系,又驱车数百公里,重蹈文成公主当年进藏和亲的天路走了一天。
凭窗远眺,左边是昆仑山梁,右边是祁连山脉。路过草原、戈壁、花甸、湖泊和雪山,在柴塔木盆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安营扎塞。
祁连山脉的南麓,平均海拔三千多米,镶嵌着许多咸水湖,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名声遐迩。茶卡盐湖的盐产量和储藏量大得惊人。还有翡翠湖的美颜,是上帝打翻了调色板筑成。
浪迹三湖后,乘车八百公里,经过海拔近四千米的当金山口,翻过祁连山脉,从青海的德令哈,见证了类似火山地貌的无人区,到了甘肃境内的敦煌城。
长途奔波,疲惫不堪。落脚住宿的时候,城市已是恬静入梦。
街头灯火阑珊,路人稀疏。客栈收敛了清欢,睡意朦胧。
敦煌城是河西走廊上众多绿洲中,最亮的一座城廓。
中国地理上有许多专有名词,如:岭南、塞北、大漠、河套地区、河西走廊等等。窃以为,没有一个地名像河西走廊那么耳熟能详。毎每进入河西走廊,天幕就会浮现孤烟落日的诗境和金戈鉄马的雄壮……
进入河西走廊就进入了又一个纬度的中国。这条绵延千里的平川,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太过于丰盈饱满。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又是祁连山脉和蒙古高原夹一戈壁坦途,形同走廊。它把中原农耕文明,对接了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恒河地区,一直抵达地中海沿岸,是中西文化贸易乃至文明交融的大通道。
打开现在的中国地图,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囊括了中原农耕、雪原藏区、草原游牧和西域地区等四大板块。而这四大板块都以河西走廊为座标圆点分布。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农耕文明,西端连西域风情,南边接青藏高原,北边抵塞北草原。
在清朝以前,唐、元、明等朝代虽然疆域辽阔,但都没把这四大板块同时归为一统。直到清朝,才把这四大板块归一皇天……
时至清朝,这条走廊把中原、雪原、草原和西域等板块,环状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拼图,完成了大中华的概念。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嘉峪关,傲立千年风姿卓然,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雄伟边关,又是甘肃境内必到的打卡地。
千百年来,这座雄关矗立在茫茫戈壁深处。一道绵延15公里的明墙暗壁,自古代以来就是西域进入中原的重要关隘。它借助山势谷壑,构成一套险峻慎密的防御体系,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与此相关的史实史料浩若星辰大海,实在难以累叙。玄奘僧西天取经,张骞凿空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左宗堂抬棺收复新疆...每一桩都是史册上的鸿篇巨制,每一件都彪炳千秋,功泽万代。
贤人名将们智含渊薮,洁比圭璋。虽然远离了这座雄关,但他们的崇拜者却接蹱而至络绎不绝。人们来此凭吊、追思、敬仰的脚步,永不停歇。
沙海大漠月牙泉,
骑着骆驼量边关。
风消背影行人远,
遥缅古贤逝夕烟。
乘车千里,来到久负盛名的鸣沙山月牙泉,被眼前的驼队震撼了。
“鸣沙山又‘堵骆驼’了”的词条近日冲上热搜。抖音上,驼蹄扬起黄沙遮天蔽日,再配上《出埃及记》交响诗,网友戏称:“这是丝绸之路盛况再现!”
当年,一众驼队一路向西,驮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再一队驼峰东运的是小麦、葡萄、西瓜黄瓜和玻璃器皿。
如今,两千多头骆驼,每天驼着千万名游客,浩浩荡荡,头尾难望。驼背上的昔日物品换成了游客今天的欢歌笑语。
驼铃阵阵,沙尘滚滚,难解一个千年之迷:
为什么流动的千里沙海掩埋不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沙泉?沙泉淙淙,为啥百年不枯,千年不涸?这里似乎得到了造世主的神来之力。
千百年来,鸣沙山巍然屹立,鸣沙丘丝弦不绝,沙岭晴鸣,实为敦煌盛景尚峰。
多旱、多风、多沙尘,又多绿洲的敦煌城,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一生中一定要来一次敦煌。我是第二次来了。来看孤烟直升后的大漠,看圆满落日前在长河。来看沙与泉的相依,看汉唐盛世的遗风。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阳关的西去故人无。重点要看莫高窟的信仰虔诚和中西文明的交汇之瑰宝….
敦煌之美,意蕴几何?敦,是大的意思;煌,是盛的表现。敦煌也就是盛大辉煌、繁荣昌盛之美赞。
莫高窟之妙,又是几何意蕴?123年前的一天,一名道士在莫高窟想整出一个道观来,施工中,一把扫帚无意中插入一条石缝,缝内空旷深隧。他随意挖开了这道有裂缝的墙,墙内藏着一个大洞窟,再一细究,发现了一个旷世的惊天秘密:
“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就是举世无双的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尘封千年,这一宝库重现天日。莫高窟神秘面纱也由此洞开……
但悲哀的是,很多稀世文物被疯狂的“掠夺者”疯狂掠夺,流散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一堵墙上一群精美的飞天仕女中,活生生地少了一块图案。讲解员疼心地说,这一块上的飞天女现在美利坚博物馆。
一尊庄严肃穆的佛像,头颅不见,解说员又叹惜,说这位菩萨的首级现在英伦岛上的一家博物院...
莫高窟是一座宝库,是一座丰碑。它的乾坤气局太大,它的的轶事典故太多。现在政府拔专款保护,成立了莫高窟研究院,设立了专门学科,从它的前世今生中梳理它的经纶,传承它的文脉。
这里工作生活的每个人都沾上了浓浓的文人气。眼前这位解说员,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她娓娓道来低语平缓,广征博引自信满满,让人折服。她的自信来自她对莫高窟的认知和自豪。她说,莫高窟是宗教、绘画、雕塑,舞蹈,音乐艺术的集大成,是娱乐、服饰,餐饮和占卜等的百科全书。她随手一指墙上的壁画,都可以找到现在人们的牛仔衣,萝卜裤,灯笼裤、露脐装等时尚装扮。她又随意一指,又可以找到天平座,狮子座,摩羯座等等星座的图标。
当年的画家难道是穿棱了时光隧道,与今天的现代生活有了量子纠缠?抑或反之?
莫高窟始建于十五国,止于元代。明清时期几乎停滞状态。清代和民国初年遭到破坏最甚。尽管它伤痕累累,但仍不失芳华。它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长期交融荟萃,蔚成世界奇观。
2023年7月初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