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举)
. 高山沿河的一片起伏不平的大沙漠,一直与广濶的鄂尔多斯台地相连。
晨风扬起细沙,像是沙漠金色的波浪上腾起的晨雾,缓缓地向山脚下的黄河飘来。沙坡上的沙砾,这时也簌簌地沿着陡峭的坡面向河边的激流涌下。
……河水拍打着、冲撞着、啃噬着河岸。河面上不时发出轰轰的泥土坍塌的巨响。
日久天长,河弯下流就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
今天一早,兴致盎然踏上去银川的卧铺车厢,专程去探访这片冲积平原。
这片平原怀拥塞上江南,外连贺兰山脉,还曾经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的冲撞与交融。它,从教科书上曾读过它的只言片语;从张贤亮笔下曾看到过它的《灵与肉》;今天又慕名前往,实地踏看它的前世今生。
宁夏属我国西北地区,从卫星云图上看,大体是灰白色地貌。如果降到低空细看银川平原,却有茂木壮禾,还有许多河湖港叉。在银川平原上石嘴山市还有一片浩瀚的水域,名曰沙湖。
第一天的旅程就是:搭车乘船游沙湖。
来到湖岸,大老远处就看到一块硕大石牌上,鎸有榜体"沙湖"二字。有书法爱好者望去,脱口而出,那是"江体"。来到跟前,一看落款,果然是时任国家首脑的江泽民总书记所题。能得到江题字的名胜,一定内藏乾坤,不能小觑。
沙湖沿岸,一半是树林,一半是沙丘。初行湖上,船在满湖芦苇丛中穿行。到了湖心,遥望对岸皆是灰白沙丘。
沙丘上建有圆穹建筑,很像埃及尼罗河的景观。尼罗河此岸是绿帐,彼岸是荒漠。而沙湖这边是茵茵,那边是苍苍。
佇立沙漠一角,如陷入无垠的大海,陷入时空的遐想。
大漠浑灰大漠沙,
古道天涯跨天涯。
遥看黄尘天无际,
文化苦旅塞上家。
. 黄河源自青海,流经甘肃,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的青铜峡。青铜峡逶迤十多公里,水面平缓。两岸陡峭对峙,水深百米左右,南岸是牛首山梁,北岸是贺兰山余脉。混浊的河水在峡谷内缠绵回旋后,陡然被一条大坝拦腰截流,高峡顿现出一个似黄又似红色的大平湖。
大坝库区北岸有一片西夏文化遗产"一百零八塔",蔚为壮观,至今保存良好,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这片国家级景区的硬核板块。
黄河岸边崎岖的山路,连接着一片类似外星球地貌的地方,这是宁夏中卫县辖区内的一个叫66号公路的网红打卡地。我们专程来这观光,看到许多俊男靓女,比谁穿得少,比谁穿得潮,一个个在镜头面前都圆了明星梦。
明星们手持道具,在数十里的沟壑里,上演了一幕幕穿梭活剧。
.800年前,一队队宋军在沙化的厚土上,与西夏军长期鏖战,这里就是古战场。500年前,这里又是明朝将士在长城脚下屯粮藏兵、戍守边关之处。
旌旗、战鼓、号角、人马嘶杀,卷起走石飞沙。拉锯战中不仅是金戈铁马,还有狭骨柔情。
如今,这里仍是野草丛生,蛇虫横行。长年的少雨酷旱,沟壑仍在沙化。不过,骄阳给沙化地表上却留下了色彩斑澜的图腾,让人忘却战争,享受祥和。
. 原宁夏作协主席张贤亮认为,阅读也不仅仅限于书,旅游也是阅读。
今天旅游来到了张贤亮打磨出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来阅读张贤亮纪念馆。他的的成名诗《大风歌》全文赫然出现在馆中最显眼的位置。这首诗让他成于斯又毁于斯。在他还是花季少年的时候,他创作了长诗《大风歌》,却因言获罪,一下子被错打成右派,饱经了22年劳教、劳改、被镇压、被专政……的苦难。
尽管如此,他仍然笃信:文学的核心,文学的精髓,不是小说,不是散文,更不是杂文,而是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果他首先不是个诗人,那么他写的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不会写好。
在那一段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他深谙,一个作家已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有许多东西不能写的时候,他自己便成了他的写作素材。
他被平反后,根据自己的经历,一发不可收,写作了许多自传体小说,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
瞻仰张贤亮纪念馆感慨良多。
人在逆境,不能爬下,不要认怂。只要踮起脚尖,就会靠近太阳。
一位日本记者看过张贤亮打造的西北影视城说,张的创意就是出卖荒凉。张贤亮欣然接受了这个"褒奖"。
是的。张贤亮的立体影城和文学作品都是让人们从荒凉中浸淫苦难,又从苦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拒绝荒凉,摆脱苦难,拥抱美好。他的前半生极其坎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和煎熬。好在后半生取得的巨大成就,享受了哀荣,成为人生赢家。
. 蛮荒时代,
贺兰山东麓,
一批批先民用粗糙的工具,在粗粝的的山石上,镌刻出了近两万幅粗犷而又柔婉的画作。
这些画作线条遒劲,圆孤自如,想象力极为奇特,定格了约3000~10000年间当地的先民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场景,是当地先民留给世界文化史、艺术史的文化魂宝。
年代久矣,经历了数不清的春秋更迭。这里的岩画一直秉承着它们的思考不变,它们价值也亘古不变,验应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山峰峥嵘,怪石嶙峋。深幽沟壑里,有许多岩羊三五结群,攀沿在裸露的山岩间,也像一幅动态的岩画。岩羊毛色与岩石色调十分相似,如果不动,几乎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它们动作矫健轻盈,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如履平地,让人叹服。
山脚下有一庞大建筑物,是当代画家韩美林艺术馆,也是继杭州、北京之后,他的第三座个人艺术馆。韩画家的作品中有许多圆圈元素,不知道是汲取了这里的岩画,还是巧合。反正,两者的画作中有些具象表述有几份相似,或有几多缘由。
.不到贺兰山,等于没有到过宁夏。
在中国山川族谱里,贺兰山名气大焉,但体量并不大。它平均海拨高度20 0 0来米,长才2 20多公里,宽只有20至40公里。但这么个蕞尔 山脉却是一座重要的自然分界山。它挡住了蒙古高原上寒流风沙,给河套地区一个富庶的塞上江南,使得山脉东部风调雨顺,水草丰美。这里河道纵横,水系发达,阡陌沃野上的农作物生长可人。
宁夏的秀水、沃野、田园、翠谷之美,大多数都在贺兰山脉东部的银川平原。
宁夏的沙地荒漠、孤烟长河及苍凉雄壮,也都在贺兰山的东南。
如今,宁夏与内蒙古地界中最抢眼的一段就是贺兰山脉。这条山脉把两个自治区分东、西两治,西属内蒙,是漠南风情。东归宁夏,有良田万顷。一东一西,风骚各领。
.贺兰山名气之大,是与岳飞《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有着关链。
长期以来,史界、文学界对岳诗中的贺兰山,均有不同说辞。
一曰:岳飞诗中的贺兰山是指河北磁县那座同名小山丘贺兰山。当时,宋军与金兵在那里有过战事。那里离岳飞出生地(河南汤阴)及练兵场只有几十公里。岳飞对那座山丘熟烂于心,诗中自然会引用那山。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此贺兰非彼贺兰。他们诠释的是宁夏的这座大贺兰山脉。这里的贺兰脚下是西夏王国的首府所在,西夏鉄骑与宋军之间的战争极为激烈,对宋皇室的威胁更有切肤之疼。岳家军只有挥师西征,直捣黄龙,灭了西夏王府,才能从根本上保住宋朝的社稷江山。所以,岳诗中的贺兰山应该代指西夏王朝,既指的是宁夏这座名山。这座山脉在中国古代许多年间还一直是中原王朝与游牧部落的界山。在它面前,战火连年不断。失贺兰,乱中原,得贺兰,中原安。以致于明长城干脆撇弃阴山,从燕山直接修到贺兰山外,把贺兰山脉揽入关内,严防死守贺兰山。
1970年,我国一队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山东麈意外发现了一大片土堆,或锥或柱,有高有低,大小百余,分布在十多公顷的沙砾中。
土堆是人工夯筑的。它们从何而来?有何所用?在荒野又沉寂了多少年?不得而知。
考古队员在土堆旁捡到了许多瓦片,上有类似汉字的非汉字,谁也不认识。但这些文字与宁夏境内黄河边的108塔处的文字一样,显然,两处的文字同属一个文明。
后来,挖开一座土堆深究,则挖掘出了一个叫西夏王陵及其王朝的秘密。
经过长时期的考证,至今1800年前,青藏高原东部有一个叫党项人的部落,被吐番王欺凌,长途北上,来到贺兰山东部落脚,建立了大夏王朝。因在我国西部,史称西夏。
西夏国王祟尚白色,白袍甲身。部下和民间忌白,不准着白衣,违者杀戮。西夏王还颁布了"秃发令",男人不分长幼,都把头顶毛发削光,扎四周麻花小辫儿。这种光顶造型,是不是便于接收高天苍穹之精华?没有找到文献记载,只能有待考古学者求解。
. 西夏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匮乏,一直在中原朝廷和大漠铁骑的夹缝中生存。它先后臣服过周边的强权,但又不甘受辱,长年打别人,又被别人打。它屡战屡勇,鼎盛时期,疆域千万,与宋、金国分立,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小三国"。
与宋军交战,打出了威风。但不敌成吉思汗的马刀弓箭。最后被蒙古军所灭。蒙军攻陷西夏首府,王室百官,悉数杀尽,文物古迹也随之焚尽,几乎没有给后人留下可供阅读的痕迹……
西阳夕下,给西夏王陵染上金黄。
王陵屹立在荒野中,寂寥无声,安静地昭示着一个短命王朝不足两百年的兴衰成败。
西夏古国消散在漫天黄沙中,党项人的后裔也消弥在中原汉人、藏羌、蒙满回等族群里,党项族人已不在,党项人文字也没人能懂。《二十四史》中也找不到党项人的记录。
不过,出土的西夏国、党项人的陶器、佛像、铱绵、金马、宝剑等稀世珍宝,却留在西北人的牧歌里,己与华夏文明融为了一体。
2023.9.28。杭州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