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学者Dr Yuki Fukuda最近完成了一项创举。
她在新西兰南岛尼尔森成功种出了稻米。
她可能是南岛第一个实现水稻收成的人。
![图片[1]-“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244df5f6j00svgt1t0099d200u00190g00id00rj.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南岛第一个种出大米的人
Fukuda来自日本,最初是为了到林肯大学深造而来到新西兰,之后搬到了怀卡托,最终和家人定居在南岛。
当年,她是在东京附近当农场志愿者时认识了Toru Sakawa,一位在日本岩手县从事有机水稻种植的农夫(岩手县纬度和尼尔森相似)。
正是Sakawa鼓励她来新西兰求学。
Sakawa曾到新西兰访问,并教导已故的Yoshimasa Sakurai如何种稻。
Yoshi曾是日本关西大学的农业工程教授,后来移居到Kaiwaka一个可持续生活农场。
Yoshi在1995年开始种稻,最终实现了自给自足(以每天吃两碗饭的量来算),他的稻田面积大约只有一个网球场大小。
在Fukuda到访Yoshi农场时,Yoshi赠送了她一些稻种。
“我去过他那里两次,他每次都送我种子。当时我因为工作和带小孩太忙,一直没种,直到2021年9月我在尼尔森定居下来后,才联系他再寄些种子给我。”
Yoshi很快就寄来了,于是Fukuda在那年10月正式开始她的水稻试验。
第二年3月,当水稻开始“看起来不像草、而像米”时,她举办了开放日,向人们介绍她的经验,也讲述Yoshi在Kaiwaka的水稻种植故事。
![图片[2]-“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902c70ccj00svgt1t002nd200u000mig00id00dr.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就在去年首次,她从有机水田试验中收获水稻。
鼓励更多新西兰人种水稻
Fukuda说,“我们现在还是在婴儿起步阶段。
“我的梦想是,每个地区都能设立一个加工空间,里面有脱粒和去壳机器,供社区共享使用。
“这样每个想种稻的人都能把自己种的水稻带去那里加工,再带回家自己吃,也可以和别人分享。
“大家就会知道,在新西兰也是可以成功种出稻米的。
“我很希望像Plant and Food这类研究机构能够参与进来,也希望一些农场主可以尝试把部分土地改造成稻田。”Fukuda说。
她希望鼓励新西兰的园艺爱好者尝试种稻,特别是在北岛。
她解释说,种的人越多,我们就能积累越多知识,从而更好地在新西兰种出这种无麸质的谷物。
![图片[3]-“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4fb9c909j00svgt1t003nd200tz0105g00id00m4.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到目前为止,Fukuda已教会超过20人如何在花盆或菜园里种水稻。
她说有园艺经验的人很快就能掌握。
“如果你有园艺知识,其实不难;如果你完全没有,我的工作坊会一步步教。”
她从日本进口了一台脱壳机,可以加工出糙米。
她还在塔斯曼非营利组织和尼尔森种子图书馆的协助下,申请资金想从日本引进一台脱粒机,希望未来能与社区共享。
她希望把这些设备资源分享给本地稻农,也让学校的孩子了解米饭“从田地到餐桌”的旅程。
![图片[4]-“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6947b28cj00svgt1u009dd200u00140g00id00oh.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种水稻在新西兰是个机遇
Fukuda分析后指出,新西兰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国内对米饭的消费量正在上升。
她的研究显示,2023年新西兰进口了超过57,000吨稻米(花费9500万纽币),而1961年这个数字还只有3000多吨。
大部分稻米来自泰国、澳大利亚、印度和越南。
这些国家的气候变化正在严重影响稻米生产,洪水与干旱同时影响着他们的国内粮食供应。
事实上,极端天气导致印度去年一度限制大米出口——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这里气候变暖,却让更多地区变得适合种稻。
Fukuda对来自这些稻米生产国的供应链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分析后指出,相比肉类和乳制品,每千克食物单位的稻米种植带来的碳排放小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曾发表一项科学研究指出,在新西兰种水稻是可行的,甚至是有利可图的。
水稻浑身都是宝
对许多亚裔社区来说,稻米是食文化的根基。
而对新西兰人而言,这种代代传承的知识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值得传给后代。
这不仅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种稻还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
稻米是一种“零浪费植物”,不仅可以吃,还能酿酒(比如清酒),还能作为多种原料,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片[5]-“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177afbdbj00svgt1u0050d200u000mig00id00dr.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在日本长大,稻米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至今还记得榻榻米草垫里稻草的味道。”Fukuda说。
传统的榻榻米垫子正是用高压压实的稻草制作的。
干燥的稻梗可以用来做篮子、做牛羊饲料、当菜园除草垫,或编成绳索。
“稻草和稻米一样重要,也是稻米文化价值的一部分。”
![图片[6]-“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95e836f0j00svgt1u006ad200u00140g00id00oh.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白米和水煮出来的米浆有极强的黏合力,可用于建筑。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的长城中使用的复合灰浆材料就含有石灰和糯米粘液。
种植这种用途广泛的作物,不仅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帮助防洪和气候适应,还有可能创造就业。
稻田也可以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提供生态服务。
梯田和稻田水坝长期以来被用来减缓洪水、阻止水土流失。
在四季轮转中,它们还能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冷却环境、吸收和储存碳,甚至促进湿地保护。
![图片[7]-“米饭姐”在新西兰南岛成功种出大米!-华闻时空](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29%2Fd1106f59j00svgt1u005jd200u000mig00id00dr.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研究。
这也是Fukuda即将前往日本旅行的原因之一——该行程由新西兰亚洲基金会资助。
她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水稻种植的知识,并更新她的科学认知。“我会再去拜访Toru,看看现在在日本是怎么种稻的。”
考虑到自己的碳足迹,这是她9年来首次出国旅行。
“我对永续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都很感兴趣。每当我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减少排放、提升粮食自给力,在这个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我的答案是:种稻。”
也许大家也可以尝试下呢。
来源:发现新西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