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君

杨际岚

访筠园,是临时起意。

那次访台,《台港文学选刊》参访团行程满满。访问,观摩,座谈,文化机构,文学社团,报刊媒体……交流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几乎没有太多余暇。

这天,按既定方案,沿着东海岸线前往下一站。赶路途中,导游随口带了一句,邓丽君墓园“筠园”,就在附近,不太远。这不经意的话,却触发了心底的一桩夙愿。

先前首次访台,时为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邓丽君恰于那年5月8日猝然离世。她刚走没多久。当时,各类报刊,各家广电,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无不长叹短吁,惜别一代巨星。

原以为,终有一日能目睹耳闻她的“小城故事”,“绿岛小夜曲”……谁料,愿望落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次,真不想再留下遗憾。

“我们去筠园看看吧。”话音刚落,同行者纷纷呼应。邓丽君的“知音”真不少!一行中,省作协主席、小说家杨少衡,诗人、诗评家宋瑜,加上笔者,三人年岁大些,其他多为七0后、八0后,兴趣、爱好或许各有不同,但在这一点上,不约而同,居然达成了默契。

终于来到了筠园!

筠园,位于新北市金山区金宝山墓园。面朝大海,顺山势而下,俨然一处风水宝地。入口处,立着邓丽君纪念公园牌子。一部自动点唱机,里面存有10首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来》,《甜蜜蜜》,《小城故事》》,《但愿人长久》……供游客点播。宁静的山林间,终日飘荡着甜美而优雅的歌声。

筠园分为广场和墓园两部分。地上“埋”着一架钢琴,只有巨大的键盘露出地面,十音阶大键盘嵌刻在地下,踩在琴键上,便踏出美妙的乐曲。园内特别设计了音符花园,以小灌木排列出音符符号。墓地前是小花坛,栽种着名为四季花的多种花卉,组成一个大音符的形状,在不同的季节绽开不同颜色的花朵。筠园里,音乐标志无处不在。

广场中央,矗立着邓丽君的全身塑像,长发扬起,伸开双手,微微含笑,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伫足注视塑像,有如倾耳聆听邓丽君曼妙无比的歌声。歌妙,人也好。那么开朗,幽默,亲切,热情,不骄矜,不造作,没有丝毫“大腕”的作派。受众与巨星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棺盖,黑色大理石雕刻着粉白色的玫瑰花环。棺盖前面摆放着祭拜者献的鲜花(匆忙间,我们那天忘了献花)。中间镶嵌着邓丽君的彩色头像。棺盖右边是邓丽君的墓志,正前摆放着她生前演唱时的瓷像,两旁摆满了鲜花。棺盖后方是一座邓丽君的石雕卧像,刻着“邓丽筠,1953 – 1995”的字样,一排松柏森然矗立。棺盖左边,一块巨石上写着“筠园”,由时任台湾省省长宋楚瑜题写。左侧还立着一方石碑,用多种文字刻着墓志铭——“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岂不正是邓丽君的真实写照?!

邓丽君,原名邓丽筠,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祖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1995年5月8日辞世。

邓丽君的职业生涯始于1967年,14岁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自此与歌唱、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1969年,因演唱台湾电视连续剧《晶晶》的主题曲而在台湾一举成名。70年代初期,她通过《千言万语》、《海韵》等作品成功打开了香港及东南亚的唱片市场。1974年,凭借日文歌曲《空港》奠定了其在日本演艺事业的基础,是首位打入日本主流乐坛的华人歌手,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最高奖。邓丽君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七大女歌星”之一。其专辑全球销量超1亿张,至今未被其他华语歌手超越。

今天来到筠园,似乎有着某种默契,瞬时都静了下来。轻声静气,生怕有一丝不敬和惊扰。

在一片静穆中,不由自主地陷入遐思。

据台媒报道,墓园方以象征性1元新台币将占地约70坪(约231平方米)的土地提供给邓家,意欲借邓丽君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墓园知名度,形成文化经济双赢。

吸引人的何止是筠园的传奇故事。更在联想,邓丽君的永恒的魅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其音乐和形象深深植根于几代人的心中,影响深远。

邓丽君的音乐风格极具个性化,是华语流行音乐史上辨识度极高的艺术符号,其独特性源于多元文化融合、细腻的演唱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邓丽君的歌曲大量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歌小调、戏曲润腔(如黄梅调、歌仔戏),形成“中国风”的底色。从荧屏上看到,她常以旗袍形象登台,光彩照人,通过音乐与视觉符号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邓丽君也能顺时应势,不断吸收国际化音乐语言。她将西方电声乐队、日本编曲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电声乐器与东方旋律交织,形成“跨界美感”。她还尝试英语、印尼语等多语种演唱,拓宽受众范围。

邓丽君把华语流行歌曲从传统戏曲、民歌中剥离,形成独立艺术形式,启发了大陆80年代流行音乐复苏。无数经典作品成为跨越代际的文化记忆。业界如斯评价,“她让流行音乐从市井之声升华为艺术经典”。

离开筠园。前方,大海汹涌,波涛翻滚。记忆又漫了上来。家乡平潭岛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上世纪80年代初,邓丽君歌声仿佛插上翅膀,飞入千家万户。两岸文化交流,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

1984年9月,《台港文学选刊》问世。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撰写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他指出:“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求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并庄重表示:“不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人民都是聪明、勤奋的,都渊源于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都蕴藏着光耀夺目的艺术珍宝,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也不论是追溯往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能发现,共同的东西远比差异之点多得多。”两岸文学、影视、戏曲、音乐、民间文艺等交流互动日益频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是在四十年前,邓丽君来到金门,曾透过望远镜,眺望大陆,久久望着,不忍离去。她在公开资料中始终标注祖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她还曾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中国歌者”身份,演唱《阿里山的姑娘》《梅花》等具有中华意象的歌曲,护照国籍栏填写“中国”(而非“台湾”),展现对民族身份的坚守。1992年,邓丽君计划赴大陆举办巡演,并筹备以黄河流域为背景的纪录片,试图通过音乐增进两岸了解。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留下终身遗憾!邓丽君的家国情怀,本质上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对文化根源的坚守与时代洪流的碰撞。她既承载着父辈的乡愁,又成为两岸民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其艺术生命与家国叙事紧密交织,构成20世纪中华文化史的重要篇章。

筠园渐渐远去。身后,依稀间,“何日君再来”悠悠飘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