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羊 .
不敢说所有的美国人都热衷于亲自上场打球踢球,但大多数美国人都爱看球(赛),那可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观看球赛的热情,几乎到了超乎你想象的痴迷狂热程度,全身心投入,激情澎湃,男女老少皆然。看球,堪称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的球赛名目繁多,洋洋大观,五花八门: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足球、网球、垒球、手球……从职业联赛到大学赛事,从高中比赛到社区和街头球赛,应有尽有。尤其是NFL(美式橄榄球)、NBA(篮球)、MLB(棒球)和NHL(冰球)等四大世界级联赛,闻名遐迩。差不多每天都有赛事直播或转播,周末更是如此。特别是超级碗(Super Bowl)、NBA总决赛和世界大赛(World Series)这类重大比赛时节,似乎越来越演变成全民的狂欢节日,人们尽情沉醉其中。不少商家趁势大捞一笔,赚得盆满钵满,乐得合不拢嘴。
对相当多的美国人来说,周末在家、在酒吧等处,或独自或与亲朋好友以至与陌生人一起,一边喝着(啤)酒饮料嚼着零食,一边收看着屏幕里的对决,被视为是最惬意最享受的时光了。一场球下来,常常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成了勾肩搭背的熟人朋友,甚至是统一战线的铁杆“战友”,为共同所支持的球队、队员的表现及赛绩,同喜同悲,或击掌欢呼,笑逐颜开,或捶胸顿足,垂头丧气。要是能亲临球场,感受到现场那难解难分的惊心动魄,就愈发能让他们激动、亢奋(或沮丧)、回味好半天。
美国人是舍得花钱买球票的,近似持“零存款”、“月月光”消费观念的他们,口袋里只要有凑够足以买张球票的银子,不让他们花出,那未免就有些强人所难不近人情了。少吃一顿饭可以,但少看一场球却是万万不行的。他们实地观战时的那股神态和架势,可真是超级震撼给力,精神饱满,倾情助威,场面超燃无比:振臂呐喊,震耳欲聋;又歌又舞,热烈奔放。对喜欢的球队及队员,他们从不加掩饰,喜形于色,不遗余力,所呈现出来的支持力和忠诚度,可谓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即使战绩不佳,也不弃不离,很是义气。一些球迷不仅穿戴球队的球衣、帽子、围巾,还会在家门前挂上队旗,乃至在汽车等处贴满球队标志,主动“站队”,表明立场,展现归属感,仿佛就是一种身份认同。
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曾调侃说,若问周末节假日美国什么地方的人最多?那答案一定是球场。此话尽管掺有调料有显夸大,但不是一点都不靠谱。
即便是美国一些不起眼的小城小镇,也多半建有设备齐全像模像样的球馆(场)。每逢邻里间或孩子们比赛,诸亲好友及家长都会隆重到场,打气助阵,情绪高涨。那份重视和兴奋的劲头,丝毫不逊于观看职业赛。
当然,大多数美国人大多数的时候,还是窝在自己家里看球自嗨。有时想,那些所谓的couch potato(老泡在电视机前的人),里面肯定少不了他们。据悉,美国高居不下的肥胖率,近些年持续霸居全球榜首,也不知是否与长时间坐着沉迷看球赛有关。咋听起来好像有点匪夷所思,可再细想,委实有点遗憾,也有点无奈,还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既然这么酷爱看球,那么,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地聊球,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美国人爱聊球,非常十分地爱聊,久聊不倦。美国学校的课堂上,一般较少谈及政治、党派和竞选等话题,往往会被刻意回避。相比之下,聊球却屡见不鲜成家常便饭,大聊乐聊,兴致勃勃。一聊球,师生共情同心,亲近感顿时迅速升温加深,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立竿见影地活跃起来。就算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一些聚会场所,见面聊球,司空见惯,乐此不疲,如同欧洲人见面聊天气、中国人过去见面打招呼总爱先来一句“吃过了吗”一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默认的社交开场白,习惯礼节,自然有效,不动声色地起到一个避免尴尬打破僵局的作用,宛如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不过也有聊得起劲,过于专注、入神,竟然忘了原本见面或相聚的主题。事后虽时有懊悔,却也着实令人捧腹。只是若真的耽误了正事,那可就另当别论,或许便笑不出来了。
由此可见,在美国,酷好看球聊球,不仅仅是普通的消遣娱乐,也不仅仅是观赏或聊侃体育赛事,而是一种生活的节奏,更是早已渗入日常,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现象,理所必然也就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完全超越了球赛本身的意义。甚而毫不夸张地可以说,如果想要了解美国文化,或者说融入美国文化,你没准还真得要学会“看球”。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