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羊.
从巴黎乘火车向东南方向行驶四十分钟左右,便来到一座名叫“芳泰布罗(Fontainebleau)”的小镇。
别看相距不远,这芳泰布罗明显少了大都会巴黎那特有的华贵和喧闹,恍如两个世界,显得极其宁静、平实。即使街中心,行人也不多,且行色悠悠,安闲绰绰,从容的神态好像昭示幸福指数并不低。这让原本有些浮躁焦虑急着赶路的我,不由得悄悄放慢了脚步。
小镇不大,很干净,半天多时间就可以逛遍整个大街小巷犄里旯旮。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大部分的建筑已有些年代,有的显明多日失修,外表石灰泥砖都剥落毁坏。尤其是那些公寓住宅楼,很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我们一些单位的宿舍楼。偶尔看到几座“洋气”的房子,犹似在提醒你这是在异国他乡。可就是在这异国他乡的小镇,惊喜地看到两家中国餐馆。他乡遇“乡音”,自然要光顾,只是其中一家店主的乡音,中文说的不是十分标准流利,一问方知是移民二代。两家餐馆店面都很小,经营的也都是些极普通的家常菜,有点类似外卖快餐,这就不免对生意景况暗生几分怀疑。然而主人们却一再说,当地不少人就是喜欢吃这些家常的中国菜,语气颇透着自信自豪。
夜幕降临,恬静的小镇俨然方醒,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熙攘喧哗起来。是时才发现,不宽的街道两旁几乎家家都是餐厅饭馆,亮起了灯点起了蜡烛。小小的圆桌,一张挨着一张,一般均为一部分在店(室)内,一部分在店(室)外门口的露天里,似像似不像中国的大排档。只是餐馆之多就餐人之多,实在令人惊讶叹赞,乃至疑惑不已:这么多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走进任何一家饭馆餐厅,都会被问到:是吃?还是喝?或是又吃又喝?顾客大都成双成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很多都是中老年人。有的显然是吃过晚饭后再来,点杯(瓶)红酒,一边缓缓优雅地呷着,一边耳鬓厮磨窃窃私语,那份浪漫,那份情调,一点不亚于名都巴黎。
纵使饭毕酒尽,人们也不急于离开,好像意犹未足,谈兴未尽,有的甚而就不声不响默默地静坐着,悠哉悠哉,气定神闲;店老板店小二也不催,一点不在意一张餐桌就做着这么一笔生意。
小镇是缓慢的,缓慢的宛如时间停止了走动。正因为缓慢,似乎决定了小镇的普通。
可就是这座看似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镇,也许你压根儿都不会想到,实际上也曾经不普通过,甚至还荣耀炫目过。
就在离宾馆二百米左右,民居的小巷间,竟然有座昔日的皇家行宫“枫丹白露宫”。什么路易斯几世、亨利几世的,都在这行宫花天酒地过;当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就是在这行宫被带走的,也是在这行宫签的退位诏书。岁月沧桑,这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几经洗劫,又几经重建,如今依然能看出往日的奢华。但毕竟物是人非,十四欧元一张的门票,就能让你如皇亲贵胄般堂而皇之地穿行宫中的各个大大小小的房间、殿堂等。特别是傍晚夕阳下,偌大的庭院里,间或只有寥寥一两个人漫步,那没落式的清冷和落寞一目了然,仿佛一切都淹没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与周围相隔不远热气腾腾的烟火味形成强烈的对比。真可谓“多少六朝兴废事”,最终都将“尽入鱼樵闲话”。
离开小镇那天,正下着蒙蒙细雨,公交车刚好就停在宾馆门口的车站,遂提着旅行箱上车。谁知小镇购公交车票只用现金,致使怀揣信用卡却居然囊中羞涩起来。尴尬之际,司机老哥微笑地挥挥手:没有现金就不用买票了。
小镇和小镇的人就是这么淳朴温暖。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