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白舒荣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不仅是一位资深编辑和文学研究者,更是新移民文学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从20世纪80年代起,白舒荣便参与华文文学出版与研究,90年代至今先后主编《四海》《世界华文文学》《文综》等期刊,建立起一个联通海内外华文作家的坚实平台。她慧眼识才、情怀深厚,推动大量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进入中国当代文学视野,对华文文学的全球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她不仅策划创办刊物、组织文学奖项、主编丛书,更通过自身笔触记录下一个个作家的文学轨迹与人文风貌。她以一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资深编辑人的专业精神与朋友般的温情支持,为世界华文文学留下了深远影响。
白舒荣学术简历
白舒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香港《文综》杂志执行总编辑、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香港)副秘书长等,多家海外华文文学社团顾问。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等。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关注并发掘新移民文学的学者和编辑之一,白舒荣在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方面贡献卓著。她是专门介绍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原创作品的重要文学期刊《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1998年起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主要创办人与持续主编者。自创刊至终刊,她始终担任核心负责人,致力于构建海内外文学桥梁,成为中国大陆与全球华文作家联系最广泛的编辑与研究者之一。
1994年第二期《四海》杂志创设“新移民作品”专辑,标志着新移民文学正式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出版体系。白舒荣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切的人文情怀,积极扶植新人、推介佳作,其选编理念与研究成果为华文文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自1958年发表作品以来,白舒荣笔耕不辍。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白薇评传》《自我完成自我挑战》《华英缤纷》《海上明月共潮生》《以笔为剑书青史》《尺素天涯侨批情》等十本著作。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海外女作家新潮散文》《海外华文女作家成名作赏析》《美国华文作家丛书》等,发表大量散文、小说及文学评论作品。
曾参加中国作家访问团、中国文联访问团、中国出版访问团、中国文联出版文化交流团、世界华文文学联会访问团出访多国,并赴德国、荷兰、波兰等欧洲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在捷克和菲律宾策划组织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她不仅尊重文学名家,更注重发现与扶持青年写作者,以其温暖包容的胸怀和敏锐犀利的眼光,被全球华文作家视为亲切可敬的良师益友。
白舒荣对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白舒荣长期致力于华文文学期刊的编辑与推动工作,深度参与了《华人世界》《四海》《世界华文文学》及《文综》等重要期刊的发展。她在世界华文文学的传播、写作队伍建设、文学评奖和图书出版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华文文学繁荣的重要推动者。
一、《华人世界》:八十年代的先锋试水
在改革开放初期,白舒荣参与了《华人世界》《海内外文学》等期刊的创办与编辑,首次大规模引介台港及海外华文作品进入大陆,为世界华文文学打开了传播窗口,也为后续的期刊积累了宝贵经验与资源。
二、《四海》《世界华文文学》:九十年代的文学独特景观
1990年白舒荣负责的《四海》正式创刊,后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在十年间汇聚了来自五大洲数百位华文作家和评论家,推动了一大批优秀新移民作家崭露头角,形成了华文文学的世界格局。该刊设立“新移民作品”专栏,率先提出“新移民文学”概念,反映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华人移民的生活经验,影响深远。同期,还策划了多个国家与地区专辑,编发世界各地华文社团专号,全面展示华文文学的地域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三、创设文学奖项,开风气之先
白舒荣曾策划并成功举办中国大陆第一个为境外华文作家设立的文学奖——“首届港台海外华文文学徐霞客游记奖”,后又组织评选“盘房杯世界华文小说优秀奖”,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专业化与评价体系建设。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海外华文文学在国家文化视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四、图书出版与社团合作
借助《四海》的平台,白舒荣积极编辑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香港《紫荆花书系》《澳门文学丛书》等,为蓝星诗社、葡萄园诗社、欧华作协编辑专辑,为香港龙香文学社、新加坡文艺协会等文学团体出版文集,推动了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为作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五、《文综》的延续与拓展
新世纪以来,白舒荣继续参与以香港著名作家潘耀明为首的《文综》文学季刊的建设,支持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运作,打造全球多地华文作家的创作平台。设有涵盖世界各地华文社团的专辑,及多种非虚构文学栏目,反映当代华文文学新貌,尤以中国大陆新移民写作者为主力,成为新时期世界华文文学的缩影。
白舒荣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华文文学的连接与传播,通过策划刊物、组织奖项、建立作家群、扶持新移民创作等多重方式,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她是联通海内外文坛的重要桥梁,是全球华文文学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白舒荣 华文作家的良师益友
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
坐镇北京的编辑,能四海沟通,知交遍天下,当今第一人也。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文综》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潘耀明:
舒荣是文坛女侠客,号令天下英雄好汉,不论是办杂志、做出版,都是名家如林,佳作迭出,从本书的阵容也可见一斑!本书俨然是当今华文文坛的缩影,将为出版史留下重要一页!
新加坡著名华文作家尤今:
白舒荣那双含笑的眸子明察秋毫,总能在不动声色间把他人内心世界的斑斓捕捉于心,展现于笔。心思细腻加上感情丰沛,她笔下的人物,就像是水里的鱼一样,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又像林中的乌,在一定的高度里俯瞰全景,因此,常有令人激赏的新意流现。
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永久荣誉总会长暨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
白舒荣在海外华文文学圈是一位被大家尊为“大姐的优秀女性。她用自己一颗聪敏而犀利的心,以及一种主盈而善感的情,首先发现了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她专业编辑港台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杂志,90年代主编《四海》(后更名《世界华文文学》)杂志,不仅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发表海外华文作家创作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对海外华文作品最终能在中国大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扛鼎之功。
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世界华文出版社社长、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名誉主席张执任:
白舒荣老师,也有人叫她白大姐,是一位很受人敬重的作家和文学编辑家,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名声极响。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凡40多年,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编辑,到中国文联《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再到如今的香港《文综》杂志执行总编辑、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副会长,她半辈子兢兢业业的努力只为一件事——世界华文文学的拓疆和发展。在这个领域,她贡献良多,而且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向来有口皆碑。
40多年文学编辑牛涯,让她收获颇丰。在中国大陆境外,以中文写作的作家们视她为知交、与她频密往来的不少。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在四海之内收获了一些可贵友谊”。
“新移民文学终身成就奖”
“新移民文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第三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颁发)
将国际新移民文学铸之于历史,彪炳于文坛,白舒荣居功厥伟。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关注与发掘新移民文学的学者和编辑,作为中国大陆专门介绍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华文文学原创作品的重要杂志《四海——港台海外华文文学》,从正式创刊到终刊,白舒荣始终是该杂志的主要负责人。
值得纪念的是白舒荣于1994年第二期在《四海》杂志设立了“新移民作品”专辑,从此新移民文学正式进入文学史册。《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于1998年起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白舒荣成为中国大陆与海外作家联系最广泛的编者与研究者之一。
她尊重名家更着意扶植新人,其学术著作及思想影响深远,为推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创作做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她用自己温暖的情怀“拥抱”各国作家,成为全球海外作家真挚贴心的良师益友。为此特颁发“新移民文学终身成就奖”表示崇高敬意!
(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撰写)
同仁眼中的白舒荣
刘俊教授的白舒荣印象:
白舒荣是国内最早介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编辑和研究者之一,无论是编《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后改名《世界华文文学》)还是《文综》,她都兢兢业业,致力于将刊物办成“不仅仅是一本发表华文作品的杂志”,而要使之成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团结世界炎黄子孙,增进了解沟通,有利中华文化在全球发扬广大的事业”。
白舒荣除了做好编辑工作,为传播世界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尽心尽力,她也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和女性的感性出发,对世界华文文学展开研究。作家述往和作品评析,是白舒荣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特点,也是她收获信任和友情的源泉。写白先勇她着重刻画白先勇的“有情有义”;写施叔青则突出施叔青“很中国”的一面:“身上流露着浓厚的中国文人情采和风韵”;写黄春明则经由他拒绝进入娱乐保健场所的细节写出黄春明的淳朴和天真;写张翎则突出张翎的优雅和执着。在以《为无名英雄喝彩》为题的书评中,她为蓝博洲写出了台湾白色恐怖受害女性的坚韧、顽强而大声叫好。
白舒荣为人热情坦诚率真,她可以和黄春明开玩笑,也可以和尤今形成“修理”别人的“语言”同盟。《回眸》中的友人世界印证了李献文序中的这句话:白舒荣旧友新知遍及四海之内”。面对白舒荣强大的朋友圈,你能想到的只能是这四个字:四海皆友。
白杨教授的白舒荣印象:
白舒荣老师是中国大陆最早参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代学者中的重要代表,她有识见、有性格,沉稳而不失热情,真诚但有立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参与创办华文文学期刊、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与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建立了广泛而持久的联系;到新世纪以来担任《文综》杂志编辑,她的专业性和开拓性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编辑工作之余,她写作了《白薇评传》《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尺素天涯侨批情》等论著,主编、编选了《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海外华文作家文丛》等极具价值的文学资料。从研究到编辑实践她见证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在学科史的星空中,她是一颗温暖而熠熠闪光的星座。
朱云霞教授心中的白舒荣:
第一次见白舒荣老师,是在一次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上。几乎每位作家发言时都会提到她——作品的知遇者、精神的支持者,而她安然、优雅、低调,宛如一个“文学”之谜:她如何发现这些散落海外的华文作家?又如何几十年如一日,深爱着这片文学的“边缘之土”?
阅读她的评论文章,我才明白,她对文字的珍爱不仅源于职业敏锐,更源于她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她看来,作为母语国,理应为异域的华文作品提供展示舞台,将这些作家和作品介绍给世人。从《回眸——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的缘分》《华英缤纷》,到《海上明月共潮生》她用笔触记录了与作家的交往、办刊的艰辛,以及文人相聚的深情雅趣。这些评论不同于学院派的学理分析,她的语言有温度,对象是朋友,作品是她呵护的花蕾,是一个编辑家文学广度的体现。
她从不以旁观者身份书写作家。她写陈若曦,不只讲作品,也写生活交往中的印象,一个拖着行李箱路过北京的短发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写高阳,则通过他饮酒后的鲜活与健谈,还原性情之人。她重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黄春明是“远看近瞧皆不俗”的作家,陈若曦是“坚持理想、无怨无悔”的女性,杨透是为理想坚守的斗士,蓝博洲是探寻历史真相的执着者。她不仅写台湾作家,也书写香港文人曾敏之、潘耀明、陶然等,用深情展示他们对文学与文化的坚守描绘出跨越时空、文字相知的文化图卷。
更难得的是,她对作家的“拥抱”,带着编辑的理解与友人的关爱。写陈瑞琳时,她称其为“圈中可爱的开心果”;写张翎时因看到她与丈夫抗议游行的照片而热泪盈眶,那是对华人“中国心”的动容,也是一位编辑对作家情感的回应。正是在她的鼓励与坚持下,许多海外作家的作品进入大陆文学期刊,而他们也因她的热情得以被更多读者看见。
她说:“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可遇而不可求。”在文学的因缘中,她不仅见证了这些作家的成长,也见证了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的传播。《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她书写的作家从台港到美欧、东南亚再到中国大陆,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学地理图,显现出华文文学的整体性与时代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她用一个编辑者的真诚、一个知识人的情怀,以语言的温度为世界华文文学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
凌逾教授评白舒荣:
白舒荣老师,是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作家的最早联络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她编辑出版过大量海外华文文学图书,曾任大学讲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编审、中国作协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并任多种刊物编辑与总编。从《当代》到《四海》到《世界华文文学》再到《文综》,她跨越时代,与文友通信从手写书信到电邮再到微信,结识文人遍及五洲。
能拥有如此丰厚的华人作家人脉资源者,全国寥寥无几。白老师周游列国,阅作家无数,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知人论世,识人断文,目光如炬。她熟悉作家的性情、风格与文学史价值,随口拈来即成珍贵资料。
她擅长采写作家的人生经历,情节起伏跌宕、细节丰富动人,文中洋溢想象力与深厚同理心,令人感佩。她的语言优雅流畅,平易近人而富有张力,既有知识的深度,又具感情的温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散文传记风格。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