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践行讲堂
这里原是一座被移山填海打掉的海上破山,一座长百多米,高四十多米的陡壁悬崖,这里乱石叠垒,石渣狼藉,陡壁下属于项目的地块红线,离陡壁仅只有二十米左右的宽度。裸崖破山如同一座海上的狼牙残壁横立在普陀山前的海面上。
这是让所有来过的各路设计师望而生怯的一个被破坏掉的生态修复项目,如何将对劈的青山恢复原状?还是在这连一点泥土都没有的石渣乱岗上植树覆绿?有专家提出将这座破山裸崖打造成龙门云岗一样的佛教圣地,这里的石渣山根本不具备像龙门云岗一样的可塑性石质,根本无法作为雕塑的材料。也有专家提出在这里建立硕大的大酒店,挡掉这几百米的陡壁悬崖,但是悬崖离项目红线仅仅二十来米,只是一条细长狭窄的功能区域,在这里要建立挡掉裸崖的大酒店必须具备几百米宽,几十米高的大型建筑!这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头烧钱构想。甚至有专家提出,干脆买个百吨油漆,将破山涂成绿色,一种荒唐而可笑的建议。
但政府群策群力,市长很快找到了一位几十年奋战在沙漠、黄河、荒岛等最荒蛮地貌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建院长 朱仁民教授,建立了政府专项领导小组。
大家认为:一、朱仁民对海岛建筑文化了如指掌,并且多有建树。二、他与政府的建岛思想非常统一。他跑遍东海上有人居的小岛,速写了大量精彩的小岛建筑,将海、天、人、居最优秀的部分全画了下来,而后将其解构重组,按裸崖破山的天际线起伏,用中国画构思了一座海上的云天巨筑。这也正与政府的考虑一样,将风浪中偏远小岛上的建筑形态保留下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当地的民俗历史建筑文化。政府也欣然肯定了他这幅中国画表达的水墨方案。
而后他又根据中国画方案演变成了cad、su模型、施工图。
作者在施工现场指导创作
裸崖修复后的“海上布达拉宫”正立面,保留了原小岛的天际线,与海上的群岛恢复了和谐的自然天成关系。
普陀山前的陡壁裸崖成了当地“海岛古民居露天博物馆”,国内外游客异口同声地称它为“海上布达拉宫”。
修复前的场地原貌
在被对劈的残存部分山体,让新修复建筑与原山体建立了和谐对应的关系,更增长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生态和谐景象。
项目主入口以“净瓶”为中心统制四面,辐射八方,从容豪放地迎送天下来客。
令人惊奇的是政府在这里仅仅用了七千多万人民币的土地、材料、人工价格,却赢得了生态、经济、艺术、就业率同步发展的最佳效果。并以每年几千万的文旅集散量,成为当今时尚的“网红打卡地” ,这是一座典型的“两山理论”践行之作。
“海上布达拉宫”前的文旅集散地景象(普陀山蜈蚣峙码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