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羊 .
几年前,因为好奇,在美国俄亥俄州(Ohio),第一次走近Amish(阿米什人)。对那片近似“世外桃源”的土地,印象深刻。但毕竟那时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行止总有些不便。(见《走近 Amish,美国的桃花源人?》)
前些日子,憋不住再次走近Amish,只是这次去的是印第安纳州(Indiana)。
同样,离目的地越来越近,道路越来越不宽阔。在不宽阔的道路上,时而可以看到有Amish驾着马车,“踢踏踢踏”地经过。道路的两旁,是辽阔葱郁的草地、田野。
多么眼熟的场景。
然而,走进小镇,没想到与几年前在俄亥俄州所见的Amish的小镇大不一样。熙熙攘攘,商店鳞次栉比,游客摩肩接踵,出租的马车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Amish反倒显得零零落落。可能是疫情结束,一切恢复正常,还原小镇的本来面目,与当下的一些旅游景点没有什么差别,非常商业化。不免感到有些扫兴失望。
失望又有些不甘,徘徊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无意间,走进一家门面不大的书店。书店很小,没有什么顾客,极为安静。除了热情年老的店主外,还见一位老人端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手里没书没报,不像是顾客或游客;他那标志性的胡须,不由得让人猜想他应该是Amish了。
果不其然。
老人自称是Amish的退休老师,来书店是当志愿者的。见我对Amish感兴趣,就主动侃侃而谈。
在Amish当老师,并不需要经政府规定的考试持教师资格证,只要经过他们自己类似“委员会”的组织考核通过,就可以登台授课。老人既教语文,也教算术(数学),还教绘画、音乐、体育……堪称身兼数职多才多艺,而且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同时教。当然最多只教到八年级(初中毕业)。老人也同样认为再多的教育是无意义的,没有必要。其实,Amish的老师本质上仍然是农民,老人退休后,没有退休工资。他将家产全都给了长子,由长子负责养老送终,颇有我们“养儿防老”的遗风。
交谈中,没有感觉老人有什么“养老”的焦虑,在书店里当着志愿者,充实、愉悦地打发着时光。最后他还热心地指点说,想要看到更多的Amish,就驱车向南。
在驱车向南的路上,沿途两边是大片大片的牧场草地,不时看到一些马,或低头吃草,或抬头嘶鸣,或什么都不干就悠哉悠哉地沐浴着阳光。这里的Amish很多是养马为业,据闻,一匹马能卖一万左右美金。Amish生活花费原本就不高,卖上几匹马,完全能供养一大家子人一年的生活。
Chris家就养了好几匹马。不过,他还开着一家木器作坊,制作一些小木器件。作坊是两间简易房,就在自己家的庭院里,里面塞满了机器和产品,有点凌乱拥挤。由于Amish普遍不用电,作坊里的机器全靠燃气带动,包括照明的灯。
不知道Chris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养马还是这个作坊。据Chris说他从不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可附近有不少人喜欢。语气隐约流露出些自豪。当我细细地浏览这些木器成品后,选购了一只折叠果篮,Chris很高兴,即停下手中的活,饶有兴致地领着我在他的庭院周围转悠:马厩、鱼池、果树、菜地、花圃……自供自给外,剩余部分或送人或出售。
Chris看上去五十岁左右,有子女六七个,现在只有最小的两个女儿与他们夫妇一起生活,其他子女都结婚自立门户了。这两个女儿业已中学毕业,尚待闺中,在家喂马、种菜种花、操持家务。那天,就见姐妹俩几乎没一刻闲着,打扫马厩刚一完毕,紧接着就收拾菜地。灼热的阳光下,姣好的脸庞微微泛红,沁出滴滴汗珠,一边手脚不停地忙活着,一边轻轻地低语着,还不时地发出吃吃的笑声。她俩分别身着黄、蓝一色的连衣裙,戴着白帽,一眼望去,青春、靓丽、淳朴。对拍照两姐妹也没有表示反对,落落大方,微笑地打着招呼,甚至还热忱地要送花送菜。
实际上,不少Amish如今对访客摄影摄像等并不全然拒绝,当然也不主动,尤其是年轻人。感觉他们对外面的“新鲜东西”近乎既不好奇、陌生,也不排斥,一副熟视无睹不为所动的自若神态。
走进John的院子时,他最小的儿子正开车出去。不是Amish通常不开车吗?
原来作为一个宗教(基督教中的一个教派分支),和其它宗教一样,只有入了教,成为教徒,才受教规的约束。Amish家庭成员的个体,不是势必就是Amish,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是我们惯常说的,达到具备完全能够自主自己行为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所要求的年龄;本人又有成为Amish的意愿;再依照教规,经过一定的程序、仪式后方可。
John说他小儿子还没有加入,加入之前也就是举行规定的仪式之前,车什么的统统都要事先处理掉。
有没有不加入的?有呀,我还有个儿子到现在还没有入教,但一般都会加入的。
想想也是,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家庭、邻里、社区(教区),所受的熏陶和影响,潜移默化,理应是很深的。即使有少数长大后离开社区,可兜兜转转,大都又回归并入Amish,真正彻底离开脱离的是少之又少。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Amish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单纯的。尽管拒绝电、手机等现代产品甚而现代生活方式,然则社会的进步或多或少对Amish都会有些触动,比如医疗,比如劳动用具,等等,较他们的先辈均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以致他们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简单但不简陋。John家里就安装了座机电话,但他从不接听也不拨打,仅单一地听对方的留言录音。
由于Amish极其注重家庭生活,提倡多子女(大多家庭都有五六个子女,有的甚至十个以上),纵然有极少数离开的,但一点都不影响Amish人口的急速增长。John就非常自信地说他们的人口只增不减。可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人均农田在不断缩减。显然这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的速增,必然导致农田的不够用。据说,为寻找新的良田,美国的Amish,正从传统的东部聚居点向西迁移,到别的地方寻求购买农田。同时,他们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其它不少领域,寻觅另外不同的生存途径。比如,这里的Amish几乎家家都以养马为生。Chris家除了养马,还开木器小作坊,仅有的几块不大的地,种些蔬菜水果也主要是自食自用。John也是主要经营木材加工,在他小工坊里,还饲养小鸡等。无疑,人均农田的减少,对Amish传统的生存和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是当今Amish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事实上,Amish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很难概括,没有一个概论能涵盖所有的Amish。从先后走访的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的Amish就可以看出;即便同一州,不同社区也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追逐时尚,拒却新潮,不主张享欲,反对奢华。然而,Amish屏绝现代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概与外面的社会隔绝,不是一律与社会上的人断绝交往。比如,Amish的产品与外界的交易买卖。又比如,在一些世人的商场等公共场所,不乏有Amish的身影。我就在当地附近的一家中餐馆buffet(自助餐),看到一两家Amish正吃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见,Amish只是强调和坚守一种与世区别的简朴生活、抵制物质诱惑而已。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简单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稳定的、持久的,当然也是幸福的。
离开社区,在印第安纳通往俄亥俄公路上,意外地看到一辆Amish驾驭的四轮马车,夹在来来往往的汽车流中,尤为显眼。不知道他们是走亲戚还是参加聚会,或是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要赶时间。在飞机、火车、汽车等已相当平常的今天,Amish就这样坚持驾着传统的马车,从容不迫,“踢踏踢踏”前进着。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