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

捷克编舞大师伊日·基里安(Jiří Kylián)说“舞蹈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刻。”身体的局限阻挡不了孩子对艺术的热爱。这个七月,孩子们走出自己的身体,来到第二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来到捷克当代芭蕾的时刻。
 
第二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7月首个演出的《仙履奇缘》由布尔诺国家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Mário Radacovsky(马里奥 · 拉达科夫斯基)、编舞及导演Markéta Pimek Habalová(哈巴洛娃),与饰演灰姑娘的意大利演出者Gloria Benaglia(格洛丽亚 · 贝纳利亚)、日本Shoma Ogasawara(饰演王子)联手推出,让观众代入灰姑娘的魔法世界。当逾百年历史的捷克布尔诺国家剧院芭蕾舞团的《仙履奇缘》在澳门文化中心的舞台上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关于水晶鞋与午夜魔法的古老童话,更是一场关于芭蕾艺术本质的深刻对话。编舞家哈巴洛娃在这部作品中展现新的创作姿态和理念,恰如当代芭蕾发展历程的一个精致缩影——既渴望挣脱古典芭蕾的严格程式,又执着于守护这门艺术最核心的美学价值。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追求,在捷克当代芭蕾编导巨匠伊日·基里安的艺术哲学中得到完美诠释:”传统不是用来崇拜的灰烬,而是需要传递的火炬。”哈巴洛娃的《仙履奇缘》正是这样一把燃烧着古典精神与当代意识的双重火焰,照亮了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路径。
 
芭蕾舞剧《仙履奇缘》演出后,我与捷克編舞家及導演哈巴洛娃一起漫步交谈,与她谈到捷克当代舞、现代舞及当代芭蕾的编舞在当代艺术中的实践。哈巴洛娃自1996年起布尔诺国家剧院芭蕾舞团开启辉煌的艺术生涯,横跨古典与现代剧目。自1997年其,她在在舞台之外同步开创非凡编舞事业,其创新的肢体语言让她在当代编舞领域获得新的成就。她的《仙履奇缘》通过优雅充满张力的舞蹈叙事,为浦罗哥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经典乐章注入当代生命力,更新了亚洲观众对芭蕾的认知,为之倾倒。
 
图片[1]-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解放孩子的芭蕾时间
 
哈巴洛娃对《仙履奇缘》的重新诠释,首先体现在她对古典芭蕾身体美学的辩证处理上。传统芭蕾对舞者身体的规训近乎严苛——外开的髋部、绷直的脚背、精确到度的旋转角度,这些技术规范在创造无与伦比的视觉和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身体表达的自由。哈巴洛娃的编舞策略不是简单地否定这些古典法则,而是通过引入当代舞的身体意识,为古典语汇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是古典芭蕾的解放与救赎。在《仙履奇缘》中成为了解放孩子的芭蕾时间——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他们在一出芭蕾舞剧中得到充分的自由。
 
在灰姑娘与王子初遇的双人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的痕迹。舞者格洛丽亚·贝纳利亚(Gloria Benaglia)的表演保留了古典芭蕾的优雅线条,却在动作连接处巧妙地融入了更为自然的身体流动,似乎在身体上引入了流水、空气和行云。当王子(Shoma Ogasawara饰)托举灰姑娘时,传统的芭蕾托举姿势被解构为一系列更为有机的运动过程,重心转换更加自由,仿佛两个真实的人在探索彼此的身体边界,而非执行预设的技术动作。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基里安在《小交响曲》(Sinfonietta)中对古典双人舞的革新——既不失芭蕾的空中质感,又赋予其人性化的呼吸节奏。
 
尤其是哈巴洛娃对”王子”角色的重塑。正如日本舞者Shoma Ogasawara所言,这一版的王子是”拥有自由灵魂”的形象,打破了传统芭蕾中王子角色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在古典芭蕾如《睡美人》或《天鹅湖》中,王子往往是高贵但单薄的符号化存在,其舞蹈语汇局限于完美的旋转与跳跃,情感表达也被规范在有限的宫廷礼仪范围内。而哈巴洛娃的王子则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心理维度——他的动作时而犹豫,时而冲动,甚至故意打破古典芭蕾的垂直美学,采用倾斜失衡的姿态来表达内心的不确定。这种对古典角色的当代诠释,使得童话人物摆脱了刻板印象,获得了更为真实的戏剧存在感。
 
图片[2]-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舞剧叙事的时间回旋
 
哈巴洛娃对《仙履奇缘》的当代化处理,最富“新创”意识的莫过于她对时间概念的重新想象。传统童话往往遵循线性叙事——从苦难到救赎,从平凡到神奇,时间的流逝是单向且不可逆的。而哈巴洛娃通过”夜晚梦境”的意象,在舞台上创造了时间的褶皱,他不只使过去、现在与未来得以同时共存,似乎还让时间得以倒流。
 
这种时间观念的革命性处理,在仙女教母施展魔法的场景中表现得尤为精彩。舞台设计没有使用传统的单一布景转换来表现魔法生效的过程,而是通过多层透明纱幕的叠加投影,让灰姑娘的破旧衣裙与华丽舞裙同时出现在观众视野中。舞者的身体也在同一时刻展现两种状态——上半身已开始优雅的宫廷舞姿,而下半身仍保留着扫地女仆的笨拙动作。这种身体的分裂状态持续了惊人的二十秒之久,创造出梦幻般的超现实效果,导演引导观众“以童心感受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让成人观众也成为在剧场里成为儿童,进行一次倒带人生。
 
这种对时间流动的解构处理,与基里安在《遗忘的大地》(Forgotten Land)中对记忆与时间关系的探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里安曾说过:”舞蹈是最短暂的艺术,正因如此,它最能捕捉时间的本质。”哈巴洛娃显然继承了这一理念,她不让魔法成为瞬间的奇迹,而是将其延展为一个可见的过程,让观众尤其是儿童能够体验到变化本身的诗意。这种处理不仅丰富了舞台的视觉层次,更在潜意识层面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当代命题——身份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与未来的叠加态,童话叙事的时间褶皱不断生发出回旋之地。
 
图片[3]-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夏日的童话民主
 
在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古典童话所承载的价值观常常面临质疑——过分强调外貌魅力、被动等待救赎的女性形象、以婚姻为终极幸福的单一叙事,这些都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张力。哈巴洛娃的《仙履奇缘》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改编,实现了童话的民主化改造,赋予这一经典故事以当代的伦理维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自我的场景”。当灰姑娘变身华丽亮相舞会时,宾客们不是简单地围拢赞叹,而是纷纷人群中发现隐形的自我弥足珍贵。这一设计既幽深又犀利,既反映了芭蕾舞当代性的文化现实,又暗讽了现代社会对表象的迷恋。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场景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后续剧情形成对照——当午夜钟声敲响,魔法消失时,那些追逐时尚的宾客也迅速散去,只剩下真诚的王子在寻找真实的灰姑娘。这种叙事安排向年轻观众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价值观:真正的连接超越表象,存在于真实的相遇之中。
 
哈巴洛娃对继母和姐姐角色的处理也体现了当代意识。她没有将这些反派角色简单地妖魔化,而是通过夸张但不失人性化的喜剧表演,展现了她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对衰老的恐惧、对关注的渴望。这种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道德简化,为儿童观众提供了更为复杂的伦理思考空间。正如基里安的作品总能在抽象形式中蕴含深刻人性洞察,哈巴洛娃的改编也证明儿童艺术完全可以既保持娱乐性,又不失思想的深度。童话民主化让儿童主体性在这个夏夜凸显出来了。
 
图片[4]-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舞台初遇
 
作为在”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澳门”上演的作品,布尔诺国家剧院的《仙履奇缘》无意间成为了“西方与东西交融之地”的深入对话的场所。艺术总监马里奥·拉达科夫斯基(Mário Radacovsky)提到,为适应澳门文化中心的舞台特点,团队特别增加了舞者数量并优化了灯光设计。这种空间适应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一种文化敏感性的体现。
 
在舞蹈编排上,可以观察到某些动作设计对东方含蓄特质的呼应。例如灰姑娘独舞中大量使用的手臂波浪动作(mouvement enveloppé),其连绵不断的质感与中国古典舞中的”云手”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而王子角色在表达犹豫情绪时采用的缓慢地面旋转,则令人联想到日本能剧中”舞”的静默力量。这种跨文化编织的当代舞蹈不是表面的融合,而是建立在身体语言本质相通性上的有机创造。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意大利舞者格洛丽亚·贝纳利亚与日本舞者Shoma Ogasawara这对”灰王子组合”的首次搭档。正如导演所言,他们在芝加哥演出时分别搭档不同舞伴,澳门的演出堪称”舞台初遇”。这种跨国组合本身就成为当代艺术生产全球化的生动隐喻——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边界,而是在每一次具体的艺术相遇中不断重新定义的过程。贝纳利亚所表达的”王子并非完美形象”的感悟,与Ogasawara对”自由灵魂”的诠释,共同构成了对传统王子形象的解构,这种解构本身就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对经典角色的多元理解。
 
图片[5]-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儿童艺术的游戏精神
 
哈巴洛娃的《仙履奇缘》最令人振奋的成就,在于它证明了儿童艺术完全可以兼顾最高水准的艺术严肃性与纯真的游戏精神。这一平衡正是伊日·基里安艺术哲学的核心——对形式的极致追求与对生命的赤子之心并非对立,而是艺术创造的一体两面。
 
在技术层面上,舞团的表演毫不妥协地保持了专业芭蕾的高标准。格洛丽亚·贝纳利亚的灰姑娘角色需要同时驾驭古典芭蕾的严格技巧(如在变奏中的精准指法与复杂的足尖工作)和更为自由的当代身体表达,这种双重要求在传统儿童芭蕾中相当罕见。同样,浦罗哥菲夫的音乐处理也没有因面向儿童观众而简化,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声部交错都得到了充分尊重。
 
然而这种技术严谨并不妨碍作品洋溢出欢乐的游戏感。哈巴洛娃精心设计的喜剧角色——如笨拙的宫廷侍从或贪吃的宴会宾客,为小观众提供了轻松的喜剧调剂,但这些喜剧元素并非随意添加,而是有机融入叙事整体。这种严肃与游戏的辩证统一,正是基里安所代表的当代芭蕾精神的精髓。基里安曾说过:”舞蹈应该既能让五岁儿童兴奋,也能让哲学家沉思。”哈巴洛娃的《仙履奇缘》无疑达到了这一高标准,儿童艺术的严肃性与游戏精神在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图片[6]-哈巴洛娃当代芭蕾舞剧《仙履奇缘》在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华闻时空
 
仙履进化
 
当午夜钟声在布尔诺国家剧院的《仙履奇缘》中敲响十二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灰姑娘魔法的消失,更是古典芭蕾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自我更新。水晶鞋在这里成为一个绝妙的隐喻——传统的芭蕾美学就像那只完美但易碎的鞋子,只有在找到与之匹配的当代脚踝时才能继续它的舞蹈。
 
哈巴洛娃通过这部作品证明,古典芭蕾与当代意识的共时不是简单的风格混搭,而是在深刻理解两者本质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她像灰姑娘一样,从传统的灰烬中挑拣出仍有生命力的炭火,同时又不惧引入新的魔法。这种艺术态度与伊日·基里安毕生的创作追求一脉相承——尊重传统的技术成就,但不被其束缚;拥抱创新的自由,但不迷失于纯粹的实验。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日益割裂儿童体验的今天,《仙履奇缘》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教育不是向儿童灌输简化版的世界,而是邀请他们参与复杂的审美或现实对话。当澳门的小观众们目睹灰姑娘如何在保持善良本心的同时勇敢改变命运,他们不仅在接收一个道德故事,更在体验艺术形式本身的解放力量——就像基里安解放了舞蹈的思想,哈巴洛娃解放了芭蕾的身体,而所有伟大的艺术最终都在解放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我和哈巴洛娃聊完天,走出澳门文化中心,看见《仙履奇缘》卸妆后的演员们创作日常的服装,肩上挎着一个一个包裹,他们从童话中走向现实。童话的解构与重构在《仙履奇缘》的古典芭蕾与当代意识的辩证之中起舞,童话中的“仙履”才能作为艺术进化论的隐喻。这就是第二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选择《仙履奇缘》作为开幕演出最深刻的用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UVCA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些既扎根传统又敢于创新的艺术魔法,来为下一代编织一双能走向未来的水晶鞋。而捷克布尔诺国家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正是这个时代最称职的仙女教母,他们让孩子们在剧里剧外等待下一只走向自我的水晶鞋。(7.5-7.17, 图片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提供,东平、界界对本文有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