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

图片[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白舒荣

引 言

南京大学刘俊教授于2022年10月1日在微信上和我说:“白老師好!‘白先勇衡文觀史’公眾號向您預約:回憶主編《四海》《世界華文文學》《文綜》經歷(如何選稿發稿等),以及回憶與台港海外作家交往的經歷等文章,敬請支持!”

没有马上应承刘教授的邀约,我为人比较疏懒,极少回望更不前瞻。疫情三年,前两年尚比较自由,外出开会、参团远行、京门内聚餐,但2022年、尤其下半年疫情突然风声鹤唳,我的生活开始了基本闭关状,“深挖洞,广积粮”躲“新冠”。闲来生事,想起了一堆积压旧资料需要处理。

从书柜底层主要是阳台上,把它们成捆和成箱搬出来,分批检视。其中有残存的不少国内外华文文学会议资料,没有微信时代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拜年贺卡,作者照片,最多的则是作者信件。这些资料,尤其是作者来信,封封检视,推开了我锁闭的记忆闸门,对刘教授的邀约似乎可以做些回应。

人生有许多偶然,对我来说当编辑是偶然,编辑专业长时间定向为世界华文文学更是偶然。八十年代是文学创作激情燃烧的时代,文学热浪滚滚,几乎人人都想提笔抒怀。为此偶然的机缘,我离开大学讲师教职,投奔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当了杂志编辑。

背靠国家级人民文学出版社,创刊于中国改革开放初的《当代》,颇受写作者青睐,不少作家在《当代》崭露头角成名获大奖。我进入《当代》圆了儿时的文学梦,得其所哉。

有一天刚上班,社领导让我同便图书的一位资深编辑马上出差,没有一切外出准备,领导带着我们两人直奔石家庄。

到了那里才知道此行目的。原来是,出版社突然决定同中央统战部联合接收由一位老作家在石家庄创办的专门刊登大陆境外华文文学的《华人世界》杂志。我在《当代》的分工中有联系台港作家一项,便顺理成章被抽调到《华人世界》担任编辑部副主任。从此,我由这本杂志开始,走上了编辑出版大陆境外华文作家作品专业之路,在这条路上曲曲折折地前行至今。

从1990年始至2000年末止,整整十年,我主要操盘和负责《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的全面运转。当时编杂志和出版书,绝大多数是编者与作家本人直接联系。九十年代中期前,彼此往来基本靠手书,所以旧资料的信件中不少是珍贵的作者个人亲笔。

居住北大宿舍,多次搬家,每次迁徙主要转运的财产都是书籍们。家里一个教书匠,一个编辑匠。教书匠的书多来自家庭工资的投入,编书匠的书刊,多为所在出版社和自己杂志的出版、作者赠送及友社友刊的互送,另有大量作者信件。虽然每搬新家的面积都略多扩充,却总赶不上书刊信件们增加的速度。窄憋的居处,有限的空间,必须紧缩杂物,在教书匠眼中,编辑匠的书刊信件多没保留价值,当为最优先毁弃牺牲的对象。我天天进城上班,没有多少时间认真进行取舍,如今尚有的少量留存,多是无意中的侥幸。

这些亲笔信,来自世界各地。如台湾作家陈映真、瘂弦、张香华、廖辉英、曹又方、郭枫、“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苻兆祥等,香港作家刘以鬯、曾敏之、潘耀明、梁秉钧、梁锡华、颜纯钩等,澳门日报总编李鹏翥,澳门基金会负责人吴志良等,美华作家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琦君、许达然、施叔青、侨办副刊陈楚年等,欧华作家赵淑侠、吕大明、虹影、赵毅衡等,泰华作家司马攻、梦莉等,新华作家骆明、黄孟文、周颖南、陈瑞献、尤今、王润华等,菲华作家施颖州、吴新钿、柯清淡、云鹤等,马华作家戴小华、小黑、吴岸等,印尼华文作家欧蜜欧·郑等,及南美华文作家协会创会会长朱彭年等等。

图片[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部分作家手稿

有些刻意希望保留的,如我写《白薇评传》时曾求教沈从文先生,他给我的毛笔回信,《白薇评传》出版,邓颖超同志收到书后由她秘书代回我的信,以及《四海》创刊号原计划以一次评奖开场、有国家领导杨尚昆等亲笔签名批文同意的复印件等等,也在搬家后没了踪影。

在这次闭关整理旧资料时,又随手清理掉了一些作者信件,清理中发现,曾认为是陌生的作者,却曾是信件中的熟人。

一、

《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和创刊

及其作者队伍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活了中国文坛凝滞的空气,随着八十年代初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步履,1984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邀请北京、广东、香港、以及海外一批著名的文学家,理论家,研究工作者,创办了《四海——港台海外华文文学》(以下多简称作《四海》),用书号出版的不定期丛刊。

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香港著名作家曾敏之先生和当时出版公司的主要领导李庚先生等文坛前辈,和东南沿海的一些学者、教授,对《四海》丛刊的催生, 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七年

经过10期用书号出版的《四海——港台海外华文文学》丛刊积蓄,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杂志刊号,1990年1月《四海》正式作为杂志创刊。当时直属领导单位正停业整顿,《四海》出生得悄无声息。创刊号上的贺辞是早准备好的,中国文学艺术家名家云集:冰心题“四海是散居在全球的炎黄子孙和中国的国际友人互通情感和信息的坚固桥梁”,艾青题“四海是文学新地祝耕耘者获得丰收”,曹禺、臧克家、吴组缃、吴冠中、李庚、秦牧、毕朔望、箫军、叶君健、张庚、邹荻帆等都有题词,众位大家祝贺的亲笔汇聚,实属难得,如今堪称绝版。

图片[1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1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四海》创刊号名家贺词

《四海——港台海外华文文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台港暨海外华文创作为宗旨,以帮助读者了解认识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成果为己任,努力开展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界的联系和交流。

运行中曾将“四海”后缀的“港台”调换成“台港”,又加了 “澳”字,缘于有澳门作家认为不应该把他们排之在外,经上级批准,从此全称改作《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

《四海》的文稿来源,主要是编者同作者直接书信交流,也有名家推荐,亦请熟悉本国或当地华文文创作者推荐或编选作品专辑。《四海》广纳百川,作者队伍据1998年一月《四海》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首期的头版、我撰写的《任重道远 前程锦绣》一文中所言:从1990年正式创刊,到更名前的1997年底,双月刊的《四海》刊登过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完全统计约756人次。去除重复率,约300位中国大陆境外的华文写作者曾与《四海》结过多多少少的缘分。

图片[1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在《四海》改刊名为《世界华文文学》首期,

白舒荣对《四海》时期的工作小结

其中 ,186位来自台湾,130位来自美国,124位来自香港,74位来自新加坡,法国39,马来西亚31,泰国24,澳门22,菲律宾18,瑞士16,日本13,德国10;十人次以下的国家尚有印尼、文莱、缅甸、越南、韩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前苏联、匈牙利、南斯拉夫、厄瓜多尔,巴西、洪都拉斯等。

另有非炎黄子孙的 “老外”,如瑞士胜雅律,日本小野桂子、藤田香、夏目志郎、池上贞子、西海枝裕美,美国的史可达等。

图片[1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四海》部分封面

其中尚有一批当年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未列入该统计数字内。如饶芃子、张炯、刘登翰,王晋民、潘亚驐、徐翼心、赖伯疆、汪景寿、陆士清、古继堂、白少帆、黄重添,陈贤茂、陈辽、袁良骏、武志纯、赵遐秋、杨匡汉、杜元明、曹惠民、古远清、王宗法等等,各位教授或研究员,以文章、或参与杂志的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登临《四海》,对促进世界华文作家的创作热情和提升创作水品,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片[2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1994年《四海》第二期特邀在京专家畅论

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

洋洋120万字的巨著《台湾文学史》

图片[2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1995年《四海》第二期刊登

《五专家谈〈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

图片[2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世界华文文学》2000年第一期刊发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

饶芃子教授文章

作者队伍若再具体点看,分别大略如下:

亚洲

台湾:约有林海音、陈映真、余光中、洛夫、瘂痃、杨牧、王蓝、郑明娳、应凤凰、文晓村、隐地、林清玄、张拓芜、李昂、廖辉英、简媜、郑炯明、张香华、田雅各、罗门、蓉子、 覃子豪、向明、周梦蝶、夏菁、子敏、郑树森、郎静山、黄凡、郭良慧、辛郁、管管、碧果、杜十三、简政珍、张曼娟、温小平、杨平、胡有瑞、王桢和、符兆祥、司马中原、华严、林文月、阿盛、郭枫、杨逵、琦君、张秀亚、席慕蓉、马森、蔡文甫、肖飒、张晓风、赵淑敏、丘秀芷、曾焰、雪眸、墨人、吴念真、张大春、陈千武、李魁贤、赵天仪等等;

香港:约有刘以鬯、曾敏之、彦火、也斯、严沁、晓帆、梦如、张诗剑、陈娟、梁凤仪、阿浓、黄维梁、粱锡华、海辛、王一桃、犁青、齐桓、舒巷城、陶然、颜纯钩、周蜜蜜、阿浓、林阴、夏婕、林湄、金东方、汉闻、盼耕、路羽、张汉基、吴应厦、李洛霞、夏马、巴桐、郑炯明、东瑞、黄国彬、傅天虹、孙重贵、亦舒、卢玮銮、张君默、黄傲云、春华、王心果、徐訏、柳苏、朱莲芬、黄河浪、陈浩泉、施友朋、堂至量、江扬、黄碧云、董启章等。

澳门:约有陶里、吕平义、周桐、汪浩翰、胡晓风、李鹏翥、刘羡冰、吴志良、李观鼎等

日本有:王璇、姜奕、张光

东南亚:新加坡约有黄孟文、陈瑞献、李龙、谢裕民、青青草、梅筠、张曦娜、艾禹、董农政、田流、怀鹰、南子、希尼尔、林高、林锦、张挥、贺兰宁、尤今、王润华、美华、姚紫、尤琴、陈华淑、吴启基、林秋霞、寒川、骆明、流军、潘正镭、淡莹、周颖南、孙爱玲、刘培芳等; 马来西亚约有陈政欣、朵拉、戴小华、李忆莙、柏一、林春美、唐彭、姚拓、爱薇、田思、陈基球、吴江天、陈凯西、曾沛、冯时能、雅蒙等;泰国约有范模士、何轶群、梦莉、曾心、年腊梅、吴继岳、曾天、虹父、司马攻、饶公桥、陈博文、白令海、朱健夫、刘扬、林牧等;菲律宾约有王锦华、柯清淡、夏默、白雁子、南根、秋笛、月曲了、吴新钿、江一龙、林婷婷、平凡等;印尼有黄东平、白放晴、舒萌等。

美洲

美国约有陈香梅、聂华苓、 於梨华、陈若曦、简宛、李蓝、庄因、纪痃、谢青、萧逸、施叔青、郑愁予、张错、吴崇兰、吴铃瑶、丛甦 、李黎、张系国、平路、白先勇、杜国清、喻丽清、张爱玲、许达然、夏志清、韩秀、黄美之、叶维廉、罗兰、李国英、彭邦祯、柯振中、思果、洪铭水、黄娟、杨秋生、非马、胡少音、黄运基、郑其贤、卓戈云、刘荒田、陈楚年、蓬丹、杨慰亲、老南、严聪、王克难,以及许以祺等。

加拿大有冯湘湘、姚船、刘慧琴等。

欧洲

瑞士约有赵淑侠、胜雅律、余心乐、杨蔚云等;英国有:苏立群、虹影、眭澔平、叶念伦、赵立衡等;比利时有,章平、王镇国、蒋晓明等;德国有:黄风祝、郭名凤、罗英萁、谭绿屏、孙步菲、麦胜海等;丹麦有:池元莲、王依依、黄世宜、任欣欣等;荷兰有林湄、池莲子等;法国约有吕大明、张宁静、郑宝娟、熊秉明、绿骑士、蓬草、卢岚、桔子、郭凝、肖良等。

另有澳大利亚刘奥、金杏、晓慧、张奥列、吴宣德、欧阳昱、张劲帆、庄伟杰、心水等;巴西朱彭年、宇光、梁琪等;韩国许世旭、金采珠子等,日本池田大作、蒋濮,厄瓜多尔陈少华,洪都拉斯李镇强等

显然《四海》时期,所刊和联系的台湾、香港、东南亚和美国华文作家居多,后来其中不少台港作家逐渐离开本土迁移,进入“海外”范围。

2、《世界华文文学》三年

早年,“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国际性研讨会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相继召开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深入,常冠名的“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8月在庐山召开第六届会议,改作“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从此再召开此类专业大会,便以此正名。

这个正名标志着境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和研究程度的拓展。

《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杂志通常被简称《四海》,专业性暧昧、全名又失之繁复,所以亦顺应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繁荣潮流,和相关学术研讨会称谓的变化,上报中国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获准,于1998年正名改作《世界华文文学》,将原来的双月刊,改作月刊,编刊了多种专辑,作者队伍有延续有发展有更新,大批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登场。具体数字,因2000年第十二期后停办,未作统计。

图片[2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世界华文文学》封面

《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为更广泛的为中国境外华文作家服务,刊登作品和联系作者,既重视如聂华苓、於犁华、白先勇、陈映真、陈若曦、洛夫、刘以鬯、黄春明、赵淑侠、曾敏之、潘耀明、梁秉钧(也斯)、梁锡华等等名家成名作的选载,如陈映真的《夜行货车》等,也有首刊作品,如白先勇纪念他亲密亡友的《树尤如此》等。

图片[2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白先勇《树犹如此》首刊于《世界华文文学》

重视名家,但更侧重、尤其着力于发现和给与成长中的作者、以及偏僻地域的作者更多机会和鼓励。传承中华文化、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更多笔耕者的共同努力,独木不成林。如:《世界华文文学》2000年评选的“盘房杯小说奖”台湾的获奖者中,既有赫赫有名的黄春明,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一位年轻女士。

二、《四海》·《世界华文文学》

海纳百川设立了

丰富的栏目和专题

为了使更多的华文作家进入视野和体现刊物内容的世界性,杂志在编刊家常性的小说、散文、评论、诗等栏目外,更设立了各类专题性专辑。

1、“新移民”文学被正式提出

《四海》曾集束性刊出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以及前南斯拉夫等地,35位留学生的短小诗文。后来索性设立了“留学生文艺”专栏。在编辑来稿中,我发现,有些作者并非留学生身份,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纯为出国谋生的新移民。这些作品,多写他们在异国他乡自身经历的艰辛。

为区别早年被卖猪仔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由台港移居海外的华文作家,从杂志的编辑出新和实际内容考虑,我特别为这类作品设立了一个“新移民作品”专栏。

“新移民作品”专栏正式设立于1994年二月号,“新移民”之称谓自此提出。刊在这个专题命名栏目中的作品有比利时章平《黑市居民》、德国罗茵萁《弄潮儿》和法国卢岚《开工·辞工》。在设立此专栏前,反映新移民内容的作品。之前1993年《四海》一、二期,就曾连载过匈牙利乾宽的长篇纪实小说《茫茫东欧路》等作品。

图片[2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1994年《四海》第二期

设立【新移民作品】专栏

图片[2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匈牙利乾宽反映新移民生活的《茫茫东欧路》

连载于《四海》1993年一、二期

随着时间推移,留学生和新移民的界限不再那么严格,不少留学生学成后,留在当地不再回国,也就从留学生变成了新移民,由此更扩充并加强了新移民创作队伍。

1994年二月“新移民作品”正式作为栏目亮相后,陆续出现在《四海》·《世界华文文学》中的这个专题栏目、或该专题栏目以外的新移民作者作品日渐增多。如:日本姜奕的《股票梦》、刘立善的《跌躞闲谷夤》,澳门李观鼎的《月亮颂》,荷兰池莲子的《出国之后》《邻人莱尼》,奥地利唱燕的《麦克走了》、张文斌的《我和李铁映谈欧洲绘画》,英国苏立群的《伎、妓行》、虹影的《异乡人手记》,挪威曹文、卞成刚的《背囊地图走欧洲》,丹麦王依侬的《狂人城堡》、任欣欣的《拙议〈围城〉》,瑞典张静河《留学生没有明天》,意大利阿航《走入欧洲》、《困兽》《尘封的老人》,比利时章平的《顾辉死了》《狗肉的道歉》等,法国卢岚《白鹭引出黄嘴雀》《相约在北极》,郭凝等人的诗,澳洲刘奥《茫茫澳洲路》、金杏《悉尼的故事》、张奥列《中国女孩》、张劲帆《黑头发飘起来》等,美国卓戈云《我们的‘香蕉’子孙们》、严聪《服气吧,老美》、老南《豪宅奇缘》,粱瑛《桃熟了的时候》,李又蕾《另一种奉献》,王性初《家书祭坛》,郑其贤《纽约游踪》《霓虹灯下的疯狂》,刘荒田《我在美国当侍者》《等待巴士》,陈雪丹《自寿》,王哲《金山诗笺》,陈中美《旅美诗笺》,严力《除了吃的和娱乐的,其它的鱼已不存在了》《罗兹维尔事件》、老南《征婚的女人》、刘钰《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及李汉威《大华快餐店》等,加拿大姚船《唐人街屋檐下》等,巴西朱彭年《浮光掠影亚马逊》《面对好莱坞》,洪都拉斯李镇强《开餐馆的故事》,加拿大孙博《节流惹祸》《男人三十》,美国李延风《浮子的烦恼》、美国黄河浪《中国城的春天》、张奥列《澳华作家印象》,澳门吴志良《葡萄牙共和日与澳门》、加拿大冯湘湘《剑侠悲情(续)》、沈宁的《美国十五年》《美国体验》、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陈瑞琳《休斯顿的中国女人》,宋晓亮、华纯、冰凌等不少新移民作家也陆续涌入。

图片[2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加拿大孙博长篇《男人三十》,

美国少君《人生自白》连载

图片[2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世界华文文学》“新移民作品专辑”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大陆出国移民增多,一批批新移民写作者出现、成长,新移民写作队伍日渐浩荡,创作成绩骄人,从二十多年前的陪坐者,成为世界华文文坛的劲旅和扛鼎力量。

2、国别和地区专辑

编发刊载了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集体)、美国、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女作家、马来西亚、以及巴西等以地区和国别为选择标准的华文作品专辑(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的专辑有多次)。国别和地区专辑,容纳了当国和当地区的多数重要华文写作者的作品。如“加拿大华文作家专辑”中便有24位加华作者亮相,在“新加坡女作家专辑”亮相的作者20位。

图片[2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美华作品专辑

图片[3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加拿大华文作家专辑

3、专属内容专辑

通俗文学、放眼地球村、台湾九十年代女作家、名家千字文、新加坡微型小说、在京部分专家笔谈“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定义”、江苏省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协助编选的“江苏籍华文作家”,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所主持的《小说新潮》《网络花朵》,以及由“亚洲华文文艺基金会”资金赞助的“好书大家读”和於犁华、少君等十多位北美作家参与了笔谈的“北美华文作家共话北美华文文学” 等,这些专辑,大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图片[3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3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专属内容专辑

4、纪念性专辑

为纪念香港九七回归,编选了多位名人的言谈,为澳门回归编刊了“澳门回归纪念特辑”。香港和澳门回归是国际性政治大事,《四海》·《世界华文文学》虽为文学性刊物,但杂志涉港澳,对香港和澳门回归关心并积极表示,当为必须。

图片[3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迎接香港回归,

1997年《四海》第三期

图片[3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迎接澳门回归,

1999年《四海》第六期

5、为作者设专辑

为一些作家作品设立个人专辑,其中有台湾赖和、美国张爱玲、台湾罗兰、美国丛甦、香港梁锡华、法国吕大明。美国简宛、新加坡尤今、马来西亚戴小华,及美国少君等。

6、名家访谈和名家传记

约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古继堂《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国人——访台湾作家陈映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淑秧《脚下万水千山 手中笔翰墨香——赵淑侠传》、台湾之宇《荷兰当代汉学家高罗佩和他的历史侦探小说〈狄公案〉》、四川大学易明善教授《抗战时期的刘以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旭光《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罗门先生访谈录》、传媒大学李献文教授《根深、干直、叶茂——聂华苓的文学路》,复旦大学教授潘旭澜《星洲北斗——潘受先生印象》、南昌大学公仲教授《阳刚之气 锦绣之笔——丛甦传》、美国赵浩生《谢冰心谈往事 谈创作》、香港林荫《玻璃屋里的倪匡》、作家程乃珊《崎岖人生路——记黄运基先生》,评论家家杨大中和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走近罗兰》、同济大学教授喻大翔《一个学者的文学追求——访梁锡华》、人民文学出版社长助理庞冠(本名李昕)《商海文心——记梁凤仪》、河南作家刘志学《不老的柏杨》、加拿大梁丽芳《永远年轻——我的老师叶嘉莹教授、美国姜卫民《甘洒热血写春秋——著名华裔女作家宋晓亮女士》、加拿大冯丽檀《斑驳小影——梁锡华》、江苏社科院研究员陈辽《费心尽力为交流——记台湾诗人张默先生》、北京师范学院教授吴宗慧《女性文学专访之旅》、作家祝勇《红尘里飞翔——美国华裔女作家喻立清》,台湾李敖自撰《说我这个人》、新加坡尤今自撰《以爱心拥抱世界》,以及白舒荣撰写的《茉莉花串:泰国商文并茂的梦莉》等等。

7、为世界华文文学社团编刊专辑

瑞士著名华文作家赵淑侠女士于1991年3月创建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欧华作协创建一周年之际,赵淑侠女士写信问我,可否为她的社团编刊一个专辑。我当即表示欢迎。之后欧华以总部名义写信给我确认。

图片[3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欧华总部关于欧华专辑的书信。

(1992年1月23日)

1992年第四期《四海》刊登出“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一周年·欧华会员作品选”,其中有赵淑侠、余心乐等18位欧华作家的18篇作品。会长赵淑侠在撰写的《华文文学在欧洲——为纪念欧洲华文作家成立周年而写》一文中称:“欧洲华文作家住得分散,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各写各的,形成各自孤军奋斗,寂寞耕耘,既无作品行切磋亦无鼓励……仿佛用华文写作的人是一群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孤绝族。有鉴于此,我便发起组织欧洲华文作协会。经过八九个月的奔走联系,这个属欧洲写作人的会,终于在去年三月中旬成了。六十几位会员,来自欧洲十二个国这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欧性质的文学团体。”

图片[4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欧华作家协会创会会长赵淑侠在欧华作家会员作品选刊登时撰写的前言(1992年《四海》第四期)

记得我在香港见到刘以鬯先生时,他曾就此十分赞赏,英国华文评论家赵毅衡曾还写信给我索要赵淑侠的联系方式,希望同欧华作协建立联系。

图片[4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英华评论家赵毅衡先生希望同欧华作协联系

之外, 杂志还为台湾蓝星诗社、葡萄园诗社、笠诗社、香港文学促进会、澳门五月诗社、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以及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等编刊了专辑。

如此这般,通过多国别、多地区、多专题性品种的作品展现,使杂志内容丰饶吸睛,也更有效扩大了作者队伍和增进了作者同杂志的联系。如今翻翻所存的杂志,《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作者和作品内容,堪称宏阔,当年世界各地创作成绩比较优秀的华文作家,多半都囊括在内了。

三、

为世界华文文学作品设奖

曾担任《四海》主编的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在为《四海》首期试刊写的一篇文章《打开世界华文文学之窗》中,豪迈提出了为世界华文文学作品设奖的美丽构想。他深情地畅想:

“西班牙设有塞万提斯奖金,专门奖励世界各地优秀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英美和法国也有一些文学奖金,不但奖给本国的优秀作家,也奖给外国的英语文学、法语文学的优秀作家们。将来总有一天,我想,对世界华文作品,也会有大规模的评选活动。”

为实现其宏愿,《四海》作为正式期刊1990年创刊前夕,曾策划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评奖活动,当时报批很严格,该奖项由国家领导人杨尚昆亲自签名批准立项。一切准备就绪,因突发意外终止。

1、第一次评奖——“首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游记征文徐霞客奖”

1992年我联系国务院侨办宣传文教司(当时的称谓)司长郭瑞先生,希望共同评选一次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奖。郭司长大力支持,并获上级批准。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先生得知后,希望列名参与。该奖便以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杂志社、新加坡文艺协会、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等联名,举办了“首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游记征文徐霞客奖”。评委会主任秦牧,副主任郭瑞。秦牧先生积极出谋划策,推荐海外作家参奖,使这次评选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十位获奖者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曾敏之(香港)、郑明娳(台湾)、赵淑侠(瑞士)、朱彭年(巴西)、张宁静(法国)、许以祺(美国)、梦莉(泰国)、戴小华(马来西亚)、美华(新加坡)、柯清淡(菲律宾)。他们的获奖作品全部刊登在1992年第六期的《四海》上。

图片[4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获奖作者及作品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活动。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亲自为获奖者颁奖。著名作家冰心特别发来了贺信。会后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与获奖者、特邀嘉宾及相关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除瑞士赵淑侠、法国张宁静之外的八位获奖者皆亲临北京,《四海》另邀请了多位台港作家作为特约嘉宾参与盛典。

图片[4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人民大会堂颁奖会场

图片[4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四海》负责人白舒荣宣读

著名作家冰心贺信

图片[4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出席颁奖活动的获奖者,左一香港曾敏之,菲律宾柯清淡,台湾郑娳,泰国梦莉,马来西亚戴小华,美国许以祺,巴西朱彭年、新加坡陈美华 (瑞士赵淑侠和法国张宁静未能出席)

图片[4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前夕

出席者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合影

图片[4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图片[4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颁奖活动后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获奖者和特邀嘉宾及组织者合影

颁奖仪式第二天,9月28日,适逢国庆侨宴,获奖者、参会嘉宾及活动主要组织者,应邀再次进入人民大会堂。总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多位出席,在宴会厅自由走动,我们兴奋地拉着多位领导合影留念,记下难忘的时刻。

图片[4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获奖者、特邀嘉宾等9月28日晚

参加国庆侨宴

图片[5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在9月28日晚侨宴中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合影

在北京的活动结束后,获奖者、嘉宾和组织者从北京赴武汉游览,从武汉包游船畅游长江、沿途观光,到达重庆,最后在成都参观了当地名胜及熊猫基地后解散。该次颁奖活动前后时间半个月。获奖者、参与者多在本国本地报刊报道了参加活动的点点滴滴。

从武汉到重庆全程畅游长江是《四海》拉的赞助,其它活动经费全来自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新加坡协会亦有少量支持。遗憾郭瑞司长因工作无法脱身,未能参与他努力参与策划的活动。之后不久,他调任中国新闻社社长。

2、第二次评奖——“盘房杯世界华文小说优秀奖”

我八十年代在《当代》杂志工作时,结识了一批云南作家,其中陈志鹏先生时任芒市宣传部长,为人十分热情,主动载我和一位同事在芒市和瑞丽参加泼水节,并赴畹町等边境地区参观。《四海》更名《世界华文文学》后,我希望再作一次评奖活动,鼓励新老华文作家的创作,便联络退休后任职云南民族文艺鹏程基金会会长的陈先生,经他牵线搭桥,评奖之事得到昆明盘龙房地产公司张彦生老总的支持。张总以文化开路的建房超前意识,使他认同了“世界华文文学盘房奖”设立的意义。

“盘房杯世界华文小说优秀奖”是以在《世界华文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为评选对象。评委会主任为著名作家邓友梅,副主任有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等。评选时充分考虑了获奖者地域的广度,和华文文学在各地区和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创作水平的差异。来自台湾黄春明和吴梦樵、香港海辛和董启章、澳门梁淑琪、菲律宾吴新钿、泰国黎毅、日本华纯、法国张宁静、澳大利亚沈志敏、美国少君和余国英,及加拿大冯湘湘等十个地区和国家15名作家获奖。获奖作品全部刊登2000年最后一期。

多数获奖者参加了颁奖活动,另外又特邀了多位来自世界各地华文作家,如香港作家联会会展曾敏之、香港文学报副总编陈娟、台湾世界日报田新彬、匈牙利时报李震、菲律宾青年作家许东晓等等多位作家携配偶同往。

2000年11月,“盘房杯世界华文小说优秀奖”在昆明盘龙房地产公司著名的江岸小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颁奖。颁奖仪式在盘龙房地产公司建设的江岸小区礼堂举行,当来自祖国北京、台湾、香港、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的数十位客人在喧天锣鼓、飘扬彩旗,翩翩舞姿中,踏上江岸小区的第一步,首先感受到的是浓厚的文化气氛。宽敞的道路边,居民们悠闲地看报、跳舞、聊天,当然对远方的来客也表示了热情的注目式欢迎。

对于这次评奖,评委会主任著名作家邓友梅撰文《善哉善哉 汉语华文》中称:

“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华文文化也受到注视了,原来随着华人劳动的足迹踏遍世界,中华文化之花也开遍全球。原来各国华人在以物质创造报效各自国家的同时,还以他们的民族文化为创造各国自己的文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如今世界几乎是有居民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中华文化’,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华文文学’。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展,东方文化的优越性、特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人们也会更重视中华文化这一人类共同财富。华文文学也将成为世界最受重视的文学品类。

盘房杯世界华文小说奖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这样一个背景下选出来的一把花束。尽管这展现了‘世界华文文学’花山之一角,我们能够摇着它在世纪之门送旧迎新,我相信凡我中华子孙仍禁不住振奋与喜悦。

善哉善哉,汉语华文!”

作家邓友梅先生比较中肯地说明了这次在二十世纪尾声,评选世界华文小说奖的意义。颁奖活动结束后,仍由盘龙房地产公司资助,作家邓友梅带领领着获奖作家和特邀佳宾作“广南文化之旅”。此行住宿和路况条件比较辛苦,当时的广南还不是旅游热线,商业味儿少,许多少数民族十分纯朴,非常热情,他们的歌舞表演很精彩,当地的文化官员和文学爱好者们的热情令人难忘。团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先生,他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精神,颇有五六十年代的模范共产党员的风貌。

同于徐霞客游记奖,该次活动首尾总计15天。

图片[5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获奖部分作者合影

图片[5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香港作联会长曾名之先生专程从香港到昆明参加颁奖活动开幕演讲,开幕式活动结束后当即返回

图片[5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获奖者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先生(右)题词,

左为特邀嘉宾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先生

图片[5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在昆明部分参会者合影

我退休后,盘房杯又设了一次散文奖,是以中国作协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联络会的名义,虽然也是我操办负责,但已不属于杂志范围,所以没有列入。这次规模比小说奖更大些。参加的华文作家数量更多。不赘述。

四、参与图书编辑出版

《四海》·《华文文学》杂志方便联系和接触台港澳和海外华文作家较多,杂志之外,也同时相应出版了不少种图书。我对此没有特别的详尽记载。自己参与组稿出版的大致如下:

作家个人集:如美国白先勇《孤恋花》、日本池田大作《人生箴言》和《人生自白》、新加坡陈瑞献《陈瑞献文集》、台湾高阳《避情港》两种、香港刘以鬯主编《港岛明珠》(含香港作联会员116位的作家的作品)、香港梁锡华《香港大学生》、新加坡尤今《动心旅情》、法国薛良《塞纳河畔的新曲》、菲律宾云鹤等编《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华文诗选》、香港曾敏之同内地袁鹰主编《海天·岁月·人生》、及台湾郭良蕙《心锁》等12种、台湾温小平《等待一生的爱》等十种,及香港梁凤仪散文著作系列,及同勤+缘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香港聊斋——奇幻小说》系列。文学社团作品丛书,有香港龙香文学社编《龙香文学丛书》三种、巴黎龙吟诗社编《巴黎龙吟诗社诗选》、新加坡文艺协会编选《赤道线上的童话》《赤道线上的情韵》等四种《新加坡作家丛书》,以及《香港文学文丛——紫荆花书系》《澳门文学丛书》《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

图片[5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池田大作先生《人生箴言》出版发布会

1995年9月27日

图片[56]-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57]-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白先勇先生来信谈关于他的书出版的问题

图书出版中,多与作者直接交往,(如今尚存部分作家相关手书),也为有些书开过发布会。不详细赘述。其中有几套丛书的出版专文说明如下:

1、《香港作家文丛——紫荆花书系》

在1997年香港回归进入了倒计时之际,我联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和香港作家出版社社长犁青先生,由四海杂志社和香港作家出版社共同策划和筹集资金,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香港作家文丛——紫荆花书系》。其中小说类:《寺内》(刘以鬯著)、《红颜》(陶然著)、《夜祭》(东端著),散文类:《遇旧》(曾敏之著)、《苔绿》(彦火著)、《至爱》(黄维樑著)、《母荫》(颜纯钩著)、《转向》(潘铭燊著)、《月圆》(犁青著),及诗集:《浮藻》(也斯著),共十册。

图片[58]-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迎接香港回归《香港作家文丛》部分书影

四海杂志社组稿编辑 ,

199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1995年丛书出版后,我联系 “中国名人协会”一位负责的友好,得到她全方位支持,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四方苑八方厅,隆重举行了“香港作家文丛——紫荆花书系首发式”。当年《四海》第六期曾登载相关如下报道;

图片[59]-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关于发布会的报导,刊于《四海》

中国名人协会荣誉会长姬鹏飞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贺信说:首先热列祝贺《香港作家文丛》在国内出版发行。在香港“九七”回归前夕,出版这套文丛,更具有亲情感,我们感谢香港的十位作家为广大读者送来了精神食粮。愿作家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为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名人协会顾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吴阶平及各界名人王照华、胡克实、钱信忠、崔乃夫、蔡诚、曹岩华、宋之的、符浩、胡絮青、凌子风,中华名人协会会长荣高棠,中国文联秘书长高运甲,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香港作家出版社社长犁青,以及首都学术界、文学界、出版界、发行界代表,一百余人出席。

图片[60]-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在钓鱼台国宾馆四方苑八方厅,

台上就坐者多位名人协会的名人,

左一为香港作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

首都新闻界: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闻出版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参加了首发式。

资助这次首发活动的,深圳亿丰投资发展总公司董事长黄荣邦先生专程由深圳赶来出席。

中国文联秘书长高运甲、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香港作家出版社社长犁青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负责人李景峰,先后讲了话。

在自由交流期间,中央乐团著名的“八只眼”演唱组和著名歌唱家刘淑芳等即席演唱了自己的传统精新歌曲。

2、《澳门文学丛书》

1999年初,我与时任澳门基金会和澳门教科文中心主任的吴志良先生联系时,他提出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出版《澳门文学丛书》的构想。双方达成共识后,共同组成了编委会。澳门:吴志良、李鹏翥、陶里和李观鼎,北京:邓友梅、金坚范、晓光(时任文联主管出版的书记)和白舒荣。陶里和白舒荣为执行编委。

当年六七月,吴志良先生利用公务到北京的机会,亲自将二十本书稿交给我,经过杂志社同仁紧张的编辑,于当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全套丛书含二十册,对于不大的澳门文坛来说,如此的数量应该算是相当可观。丛书涵盖了当时澳门文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家,其中有个集19位作家,22位青年作家进入合集。中老年作家的作品所占分量较重、但青年作家如林玉凤、廖子馨、王和、梯亚、杜余、黄庭蕙、谢小冰、黄文辉、毛燕斌、冯倾城、郭颂阳、周丽娟和梁淑琪等入选者也不算少。

作家中有出生澳门本土的周桐、寂然、凌棱,有澳葡混血的江道莲,有南洋归侨陶里、冯刚毅,也有方欣、陶空了、李观鼎等内地新移民。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澳门文坛的作家队伍在性别、年龄和教育方面的结构,及身份的多元性;尤其是后者,在中国两岸四地,可以说是澳门的独家特色。

丛书囊括各种文学品种:小说、散文、诗词、评论、青年文学,五卷的分类,将各类文学样式尽纳其中。

小说卷:卢茂《白狼》、周桐《晚晴》、方欣《爱你一万年》、寂然《爱你一万年》、江道莲《长衫》,散文卷:凌棱《爱在红尘》、《林仲英《自己的屋子》、丁楠《此等聪明》穆欣欣《戏笔天地间》,诗词卷:陶里《马交石》、陶空了《黄昏的再版画》、流星子《生命剧场》、苇鸣《自我审查》、林玉凤《忘了》、冯刚毅《冯刚毅诗词选》,评论卷:李鹏翥《濠江文谭新编》、李观鼎《边鼓集》、廖子馨《我看澳门文学》,青年文学卷:黄文辉、林玉凤、周家礼编《澳门青年文学作品选》。

图片[61]-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迎接澳门回归《澳门文学丛书》

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组稿编辑

1999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澳门文学丛书》从拿到文稿到出版,比较匆促,上报新闻出版署批准又颇费了周折。出版后已到年尾,没能在京举办发布会,非常遗憾。

3、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

美国圣塔巴巴拉大学教授杜国清先生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希望为世界华文文学做点贡献,决定由他资助,1993年共同策划了一套《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由四海杂志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计划庞大,全部实行也难。最终仅出版了香港刘以鬯《对倒》、台湾洛夫《我的兽》、香港彦火《人生情》、新加坡黄孟文《学府冬夏》和尤今《香蕉美人》、美国简宛《握一季盈盈的春》、美国吴崇兰《移民泪》、瑞士赵淑侠《王博士的巴黎假期》、泰国梦莉《偏偏晚霞点点帆》、台湾王幼华《美丽与欲望》、新加坡陈瑞献《峇厘魔》和台湾郭枫《寻求一窗灯火》等。

图片[62]-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库部分图书

这套书中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刘以鬯先生的《对倒》。我向刘先生约稿,他提供了《到对》,在给我的信与书前的作者自《序》中多有同样内容:

“《对倒》于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晚报·星晚版》连载,约十一万字,是篇幅较短的长篇小说。写这部小说的促动因素是两枚相连的邮票:一九七二年,伦敦吉本斯公司举行华邮拍卖,我投得‘慈寿九分银对倒旧票’双连,十分高兴。邮票寄到后,我一再用放大镜仔细察看这双连票的图案与品相,产生了用‘对倒’方式写小说的动机。‘对倒’是邮学上的名词,译自法文 Tête- Bêche,指一正一负的双连邮票。”

“用一正一负的方式写小说,会形成‘双线并行发展’的另一种‘双线格局’。这种写法,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对比的作用,却不易构成吸引读者的兴味线。香港报纸的负责人多数重视经济效益,刊登的连载小说必须有离奇曲折或缠绵悱恻的情节去追读,像《对倒》这样没有纠葛的小说,纵有新意(至少我自己认为这是尝试性的写法),也不可能得到报馆方面的赞许。因此,写了一百多天(每天一千字),我将它结束了。”

“一九七五年,也斯约我为《四季》杂志写稿我将《对倒》改写为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对倒》在《四季》发表后,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本桥春光将它译成日文,收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中;李文静(Nancy Li)将它译成英文,刊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译丛》(Renditions)第二十九、三十期。此外,香港电台电视部戏剧组将它改编为电视剧,由张少馨导演。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歌德学院院长施德立博士(Dr·Erhard Städtler)发起的〈中、德文化交流研讨会〉曾讨论《对倒》。在研讨会上,我告诉与会者:《对倒》在《星岛晚报·星晚版》发表的初稿是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对倒》从发表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一直得不到出书的机会。”

图片[63]-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精品库之一种:香港刘以鬯《对倒》

很荣幸为刘以鬯先生完成了心愿。封面上对倒的两枚邮票由他从香港寄来,用后我立刻归还。阅读编辑《对倒》后,我写了一篇小文《一部颇副创意的作品——试析刘以鬯长篇小说〈对倒〉》。我把小文寄给刘先生,他拿给《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黄汉闻先生,很快发表。

图片[64]-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图片[65]-白舒荣|历史留痕:《四海——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十年-华闻时空

香港刘以鬯先生关于《对倒》给编者的信

当初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还很肤浅。后来得知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由《对倒》获灵感编导拍摄成著名电影《花样年华》。未看电影前觉得不可思议,《对倒》中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个怀念过去,一个享受当下,两条极少交叉的平行线叙事,如何能成吸眼球的电影。特别从网上找来观赏,原来是《对倒》双线平行颠倒交错的意象给了王导灵感和启发。艺术家由此及彼的才华令人感佩。

香港获益出版公司很快也出版了《对倒》并收录了我那篇浅薄小文。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杂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经费的来源仅依靠出版社提供使用的几个书号出版图书的盈利和我勉力拉的赞助。我到处当“丐帮”,如通过香港张诗剑和陈娟结识的香港文友协助曾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一笔支持,另有亚华基金会董事长林忠民先生曾给予专题栏目赞助等。

2000年我将退休,因办刊经费筹措和世界华文作家的联系等困难,杂志无人愿意继续接办。我协同继任者更改了刊名,并变换了刊物性质。

如今回想起来,《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终刊,我有一定责任,自己只埋头于业务,没有向上级活动推介杂志,致使中国文联和新闻出版署一级的领导部门对杂志缺乏了解,没有给与足够重视和支持。

2023年5月16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