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作为明代‘第一硬汉’,是正统、正义、正气的象征。其精神就表现在宁死不屈,一身的浩然正气,这最能代表宁海的特质,也是宁海地域精神的一个象征。”近日,省广电局原局长、党组书记林吕建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台州式硬气”的典范,打造好方孝孺IP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新时代形势下的价值观体系和精神大厦,也有利于提升宁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林吕建(右)
“宁海历史上像方孝孺这样的硬汉还有很多。”林吕建说,郑霖、叶梦鼎、舒岳祥、胡三省、叶伯巨、卢原质等历代耿直之士,构建成一组群像,共同塑造了宁海文化特质。谈到方孝孺精神的核心内涵,林吕建强调了其坚守初心、坚持正义的人生价值观和“为斯民谋”的家国情怀。为此,他专门将方孝孺与魏晋名士嵇康、古希腊苏格拉底进行了跨时空的对比。他指出,嵇康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甘愿赴死,洛阳东市刑场上《广陵散》的绝响与方孝孺“灭十族又奈我何”的呐喊,皆为中国传统士人坚韧风骨和自由精神的写照。不过,与嵇康为维护士人个体的清誉和人格自由而殒身相比,方孝孺则更进一层,站在捍卫国家道统、社会正义和天下苍生的高度。从这个层面来看,他认为方孝孺与苏格拉底的殉道精神更具相通性,后者同样为捍卫真理和正义慷慨赴死,二人皆“以死证道”,既彰显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又捍卫了正义的永恒价值,方孝孺的死则更具“为斯民谋”的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出发,林吕建强调人类文明在追求真理和正义、崇尚个人气节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便赋予了“读书种子”“正学精神”等文化符号以世界意义,这正是当下发掘和弘扬方孝孺精神所要把握的一种特质。
谈及方孝孺的文学成就,林吕建指出,方孝孺的文学贡献常被其人格光辉所掩盖。林吕建将方孝孺作文主张概括为四点:文章诗作追求以文载道、以文合道、以文传道;通篇追求“道明气昌”“气昌辞达”;行文强调“贵乎自然”,反对矫揉造作;立意强调崇古不迷古。围绕方孝孺现存作品,林吕建补充说,其体现着方氏独特的人格特质、精神境界以及生活志趣,深入研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方孝孺,还可以深刻地理解“读书种子”的精神特质。
在探讨如何激活宁海名人文化资源、讲好宁海故事时,林吕建提出了系统性思路。他指出,宁海作为方孝孺故里、《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和十里红妆文化聚集地,“三万三城”既深度传承了宁海历史文脉,又精准对接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极具实践价值,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发展战略。在文化传播与推广层面,林吕建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将宣传弘扬方孝孺精神与全民阅读活动相结合,借鉴“徐霞客开游节”的经验,争取设立一个全国性方孝孺读书节或读书日活动;二是借鉴王阳明心学的推广模式,联合省内外宁海籍有识之士,组建地方性文化研究机构,构建书院讲学、主题讲座、学术研究会相结合的立体式宣讲体系;三是打造具有宁海“三万三城”标志性的影视作品,组织本土作家,或引进外地影视公司、作家参与创作,重点打造展现方孝孺精神内核的影视作品,同时全面拓展崔溥漂流、三门湾航帮传奇、十里红妆非遗、戚继光抗倭史实,以及柔石、潘天寿等文化名人题材,激活宁海历史文化资源。
在项目开发层面,林吕建认为眼下宁海可重点推进两大创新项目,一是抓住微短剧风口,借助全媒体矩阵,深度挖掘方孝孺文化内涵,打造系列影视作品;二是利用VR技术打造全景沉浸式场景,展现徐霞客、方孝孺的生平与精神内涵,如以徐霞客万里行的重要地标,方孝孺纪念馆、跃龙山方孝孺读书处等物理空间为依托,构建历史名人“文化+科技”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