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十应有”

前些日子,重新拜读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矮纸斜行闲作草》,在《说散文》的一章节中,把写散文说得十分透彻,使我颇受教益。最近,又拜读了作家于坚有关散文写作的方法,很受启发。我便一一梳理自己过去写过的散文,慢慢咀嚼散文写作的思路、方法,也想写点散文写作方面的感受,也想让自己散文写作的脉络清晰起来。

图片[1]-散文写作的“十应有”-华闻时空

贾平凹先生说:“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这说明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人。作家于坚曾经说过:“散文是最基础的写作,也是最开放,最具有创造空间的写作。散文没有边界,怎么写都行……散文不是什么轻骑兵,而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这其实就说明了散文的易写难工,需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积累经验,在写什么内容,选取什么材料上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量和思索。

我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便总结,按我自己的说法,叫“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多读名人名作,细细思索探究他们的写作脉络和方法,就有了些许写作技巧;尽自己努力,多游名山大川,多交往名人,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阅历,写作就有了铺垫;要富于想象,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联想到散文写作,常常就会在头脑中冷不丁地蹦出散文写作的线索或灵感;要牵住这些线索或灵感的“头”,不能让它跑掉,然后从头至尾,慢慢打好腹稿,马上投入潜心写作,往往就会一气呵成。写过每个阶段后,应分阶段总结与前段写作的不同点,散文写作有哪些进步。能明显感觉出自己过去散文写作的水平差距来,证明已有了进步,否则就是进步不大甚至没有进步。

我在散文写作的慢慢摸索过程中,对散文写作只是有了只鳞片爪式的感悟,不足以对大家有什么影响。窃以为,散文写作应具备“十应有”:

一应有意义,也就是有思想。散文创作必须有思想,有内涵,有见识,有境界,显示正能量。我们常说,某某某的散文有思想之光,说明他文中的思想已经感染了我们,这就是有意义。散文写作只有有意义,才能打动人,作品才能直抵人们的心灵,使读者在阅读前有吸引力,阅读中有鉴赏性,阅读后有影响力,作品能折射出思想的光辉,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启迪的作用。记得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散文需要的首先是思想,其次还是思想,言辞再漂亮也是无的放矢。”在这一点上,经典名篇往往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时而引领一个时期的散文创作潮流,它不只是在影响读者,最最重要的是成为散文创作的导向,引领着散文作者写作,这也就是散文作品的意义。

图片[2]-散文写作的“十应有”-华闻时空

应有意思,就是有可读性,有趣味性,要有生活的情趣。散文写作必须有意思,才能吸引人,只有具备精彩、独特的细节描写,描写的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读者才愿意看,因为能从文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和愉悦。作者是用作品中的“味道”吊起读者的胃口,读者是以“悦读”来回报散文作者,也是一种“写”与“读”的互动和共鸣。贾平凹先生说过:“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是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多个角度进入。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前些年居住离书店近,逛书店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XX作家写得作品太有意思了,越看越想看,看着过瘾。”“是啊,他的XXXX现在火了,好多书店都买不到。”也有文友对我说的:“显德,你都买什么书?沈从文的散文写得很有意思,你不妨看一看。”……这就是作品的趣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给读者一种启示和愉悦。

趣味性也是散文的一个特点。写出了健康的趣味,就会使文章寓于生活气息,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经典散文初读品嚼有味,深读耐人寻味,读后令人回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吸引着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告别百草园的那段描写就既有趣,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老舍的《养花》,通篇洋溢着养花的情趣。论散文创作的趣味性,朱自清先生堪称楷模,他写的《荷塘月色》《南京》《看花》等都极富趣味性,应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三应有角度,也就是有个性。这里所说的“角度”,不是几何学上用度与弧表示的角度大小,而是散文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立脚点、着眼点和出发点。也就是每个作者针对想要构思的主题和自己的个性,选好适合自己的写作题材。它关乎确立主题、选择题材和选用表达方法等。它和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门类一样,选择好角度,也就找到了“突破口”,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选好角度呢?

一是从反映事物本质出发选择角度。散文题材的广泛性和意念表达的灵活性决定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几乎无一不可拈来成文。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风姿,蕴蓄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说,不同的主题决定了选择材料的角度,开掘生活本质是最重要的;二是从描述事物特征出发选择角度。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各有其区别于他人、他事、他物、他景的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外貌、性格;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内容、情节;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状态;不同的景有不同的画面、色彩。因此,要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征就必须善于观察、反复思索,才能选好角度;三是从表达方法出发选择角度。当主题和题材决定之后,就要在表达方式上下一番功夫。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选择表达方式和角度。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散文写作也是这样,“文如其人”“文贵独创”。不能都是“老面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自出机杼”“不落窠臼”,张三要有张三的风格,李四要有李四的风格,要写出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这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能写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突显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是有人经常提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其实,散文作者就是一个个生活阅历、思辨方式、想象程度、生命体验各异的人,作者笔下的生活、人物、事件、情节、感悟必然不同,且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类型、抒情、叙事的方式也不同,呈现给世人的作品也必然会各有千秋,异彩纷呈。譬如,有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的“富有特色,喜闻乐见”。这样也就“去模式化”,写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散文作品。

四应有主题,也就是有主线。散文写作历来强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其实这都是说的要有主题,“文贵立意”“以文传意”“意在笔先”。形散神不散,是我国散文写作的传统理论。“形”,一般指的是文章的材料。“神”,一般说的是文章的主旨,即灵魂,也包括文章的组织结构。有人说,散文贵散,也有人说,散文忌散。前者侧重于形式,后者侧重于主题。散文的特征,即题材广阔,形式灵活,又主题集中凝练。

散文家秦牧说:“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这里的“珍珠”指的是题材,“线”指的是线索。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也就是说,前者是“形”,后者是“神”。这里用形象的比喻讲出了散文形与神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好的散文应是锦线串珠,神走全篇的。其实正像秦牧所说的,题材的片断性要求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光彩熠熠的珍珠,而且要求每一颗珍珠又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光彩。这颗颗珍珠就造成了文章的形散。主题又应是集中统一的,它像锦线,把这处于弃散状态的珍珠,一一串拢起来,使得珠珠相连,层次分明,相互辉映,形成形散神明的特点。

其实,散文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散文写作,万变不离其宗,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跳不出雨来佛的手心。散文写作正是需要这种意境,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就如同我们走路一样,无论怎么走,往哪走,大脑始终在那指挥着。也像散文家秦牧说的那样,散文写作始终有一条线在“拴”着,一个“魂”在牵着,也就是灵魂,这就是散文的“魂”。阅读名家名篇,写得轻松自然活泼,纹路脉络又很清晰,张弛有度,其实这也就是功力。否则,“言不及义”“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歪曲了散文写作的要义。

五应有文采,就是有韵味。要善于描写,生动形象。散文写作有着宽泛的意境,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潜结构”,有描写、叙述、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多种生活幻象,有苦辣酸甜,有离合悲欢,有人生本真,有时代变迁,有真情表达,有现实体验,有山的伟岸,河的流动,海的汹涌,湖的平静。这就拓展了散文创作的空间,就可从各个不同角度展示散文的文采和精彩。它犹如篇篇浓缩的历史画卷,可描写我们的人生,描写要“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可为我们的生活抒情,抒情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可叙述生活的甘苦,叙述要“波澜起伏”,不要“平铺直述”。还有,可写出生命的感悟,可写出春天的灿烂,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收获,冬天的贮藏。还可旷达不羁,可烟雨浩淼,可含情脉脉,可炊烟袅袅,可沐阳光风雨,可察人间冷暖。散文写作里那斑斓的故事,那过往的岁月,那鲜活的人物,那精彩的情节,还有高山、有大海、有坦途、有沙漠、有绿洲……这些不都是散文写作中的灵性吗?这样鲜活的灵性使散文灵动起来,就会处处彰显着文采。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写出了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一梦”,蒲松龄的“一生聊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散文的“传神之笔”。

图片[3]-散文写作的“十应有”-华闻时空

应有真情,就是要有真性情。好散文浑身洋溢着“真性情”。如同作家姜琍敏所说:“表露着真实的生活和自我;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意。”散文创作从生活中来,从人民大众中来,“我手书我口,我口述我心,我心抒真情”,都是亲身生活真正的体验、感受和人生经历,抒的都是有感而发人间情,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理应表达出“真性情”,也就是常说的真情实感。有真情,就要在散文作品中带有感情色彩,有实感,就要在散文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切实感受、思想,有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贾平凹先生说:“事实是要求我们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些政治概念性和哲理概念性的作品就是缺少这些具体的事实,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实,你没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实则没有意义,是有肉有骨,撑不起来。”

七应有引子,也就是新闻作品里的有由头。散文写作要有来龙去脉,有了来龙去脉,才有了散文的“魂”,这样写起来就会有底气,也就得心应手了;要有前因后果,有了前因后果,才能有感而发或因事而发,符合写作的逻辑性。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引子”也突显了时代性,使散文的内涵富有时代感,具有大境界,也就是“大散文”意识。散文创作只有写出每个时代的时代意义,才能彰显着时代气息,蕴含着时代特色,具有时代的影响力。

八应有意识,也就是有想法。散文创作必须有一种创作意识,才能写出好散文,也就是创作欲望。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对散文创作的意识越强烈,越能把握散文作品的总体结构和局部细节,也就好谋篇布局,写起来就顺畅自然了,也就真能体会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来。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就具有了散文作品的底蕴,渐渐变成了创作的灵感。

图片[4]-散文写作的“十应有”-华闻时空

应有闲话,也就是把散文创作的人和事都交代过了,再说几句补充式的话就是闲话。贾平凹先生说:“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这种闲话往往在散文写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表现着才情,彰显着风格。散文大家往往都是说闲话的“高手”。譬如:沈从文、林语堂、张爱玲、贾平凹,都在散文作品中流露出“闲话”。说闲话看似不太重要,无关紧要,可文章的精彩处往往就在这里。说闲话也不是普通作者就能写好的,也需要生活沉淀和积累,要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写不了闲话。闲话就是散文作品中的调料,才华横溢的作家“溢”出来的都是闲话。

十应有故事,就是要有情节。大多散文是需要有故事、有情节的,当然个别抒情散文不需要故事。有了故事情节,散文就会生动起来,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吸引读者品味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探讨对人生、生活带来的感悟和感受是什么,探寻人生的真谛、生活的启迪。

乔显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