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黄勇已有二十年了,他作为一位体育教师,我与他的交往却总是在艺术活动场合,或外出写生、举行展览和艺友相聚。黄勇以他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精神打动所有的朋友们,还有体育为缘,相知相惜的缘故。
初次与黄勇见面是在冯巍举办画展时,知道他是福建开放大学(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体育教师,毕业于福建师大体育系(82届校友),曾与冯是同事。因我是个体育爱好者,与黄勇相见恨晚。后来往来渐多,发现他真是个热心人。遇上朋友的孩子沉缅于学业,他就耐心地讲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甚至他还亲自教授游泳或打球,在他看来,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坚持体育锻炼既令人永葆青春,又能返哺学习、助力学习。许多孩子及家长都感念他的热心与引导。
黄勇通过好友冯巍,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如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张路江,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余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晓伟,福建省画院原院长张永海等等艺术界大咖,并参与组织和协调多次福建境内的写生活动的保障工作,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谊,在他们眼里,黄勇已然是艺术行当里的同道。
早年我在福建师大艺术系读书时,发小张建民就读于本校体育系78级,因此,我与他班上同学多有往来,常去看他们训练、比赛。福建师大体育系的“新三届”(77级、78级、79级)运动竞技水平很高,年段的比赛就很精彩了,更何况系里的比赛,所以常吸引众多观众。当时,哪些同学入学前在省体工队,哪些同学是省青年队的,谁谁的纪录是多少?如数家珍。我与78级体育系的同学相熟,他们也常到艺术系找我,名为找熟人实则想多看看美女(此处按下不表)。事实上,半个世纪前,“艺体融合”是极为平常的事情,比如艺术系苏瑞庭、翁开恩等教授与体育系黄祖良、陈智寿等教授关系很好,黄祖良老师不仅具有高深体操实践理论,他还擅画水彩画,想必艺术与体育教师的交往并不仅限于类似于同乡或偶遇,而是有共同爱好和志趣追求的。参加工作后,我陆续接触交往了许多体育界人士,其中不乏黄勇的同届同学,对福建师大体育系77级的师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是一批经过长期实践积淀下来的体育人才,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一代人。
2000年,我加入福建师大教授篮球队,司职控卫,获得七届全省“教授杯”篮球赛冠军,打了近十几年业余篮球赛,对于诸如团队协作、战术运用、瞬间预判和球感等有较深的体会,这种体育素养对我的艺术创作带来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如创作的构思立意阶段格外看重,包括资料搜集和社会调查,塑造主体形象强调烘托与气氛营造等,这都与竞技体育的战术设计与执行,常规与突发情况的处理等,有殊途同归的功效。因有这层关系,我与黄勇聊天,多了些关于球赛、球员、技战术相对专业性的体育话题。
近年来,黄勇活跃在省内外业余篮球界,以知名教练的身份,时常出现在军队和地方的比赛场上。他时常与我分享一些训练与比赛的照片,从中知道他近期承担指导什么样的比赛任务。曾经他炫耀般地向我展示自己所指导的球队里,就有“战神”刘玉栋,曾经是国内最好的小前锋龚松林这样的队员,图像中黄教练手执战术板正在布置战术,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听黄指导的叮嘱,镜头切换,黄勇教练与队员捧起冠军奖杯,此情此景令人羡慕!当一个人可以将专业知识用于具体实践,并能转化为社会效应时,这点说来,黄勇是幸福的!
无论是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艺体融合”都体现了知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首先,从黄勇的个人层面,通过跨学科融合,提升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能力与价值双重实现;其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知识单一性体系并不可行,未来跨学科互联带动实践教学创新成为必然;第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人力资本的高度转化,将知识技能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促进行业更快更高的发展成为一种可能。黄勇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是“艺体融合”成功的范例。
乙巳年正月十五于流花溪畔
![图片[1]-李豫闽:从“艺体融合”看黄勇的体育实践-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2/e968a465d02eca6ab161f7a2a2fdebb.jp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图片[2]-李豫闽:从“艺体融合”看黄勇的体育实践-华闻时空](https://hwsk.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25/02/31ae6c701243e5e88d31c77288f1a4e.png?x-oss-process=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90/format,webp)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评论家。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