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留下的女人第九组第1节

40多年的“红军隐身人”(第1节)

去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采访。县党史办副主任刘熙鹏,素不相识,一见面,就讲述起红军女战士华可英。她悲惨曲折、缠绵离奇的爱情故事,猛然把我吸引。

于是,我的采访突然拐了一个急弯,转而追寻华可英。

清鳞鳞的于都河上,突然搭起八座浮桥,浮桥上人马涌动,如潮水。

1934年10月16日,八万多红军主力,一阵旋风离开赣南,向西,绝尘而去。

中央苏区,一下子寂静了。于都河畔,浪拍岸石,新婚夫妻华可英、冷宇宙,面对悠悠江水,相视无语,心里空空落落,笼罩在一种被遗弃感中。尤其华可英,刚刚怀孕,更加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红军主力不要她,地方红军也不要她。那么谁要她呢?

局势万分危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历史使命,在第五次“围剿”中已结束。由于思维惯性,还存活在她心里。上级为难地说:那就让你留下当老百姓吧。

“什么,让我留下当老百姓,不要我革命啦?我又不是本地人,怎么留得下当老百姓呢!”上级的本意,是要关照华可英,她却无法领受这关照。

图片[1]-红军留下的女人第九组第1节-华闻时空

上级挠着头皮想了想,所谓的中央苏区,日愈萎缩,除了于都,已经没有地盘,只能分配她到于都县工作。从瑞金来到于都报到,已近年关,在县城天主堂住一夜,第二天,她便来到小溪区,被编入几十人组成的区游击队。

小溪区,红军最后一块地盘,她开始了最后的武装斗争生活。

华可英,原先倒是个老百姓。她1909年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区石燕乡(现黄金乡)石坑村,一位名叫华其进的农民家中。于1932年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少先队,后加入青年团,任团委委员。她和当时的石燕乡妇女主任程淑英同志一道,积极参加当时的有关会议和活动(程淑英现在湖南平江县长寿区黄金乡石田石坑)。

1933 年,华调湘鄂赣省团委工作。其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于1933年12月11日(广州暴动纪念日),在赤色首都瑞金召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湘鄂赣省苏维埃为了积极响应、筹备参预大会,进行了一系列紧张工作。同年10月,在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华可英当选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随同湘鄂赣代表团团长 张金楼,副团长冷宇宙等30名代表,于1934年1月去瑞金,参加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有来自全国各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地方武装、白区等方面的14个代表团,正式代表693人,候补代表83人,此外还有台湾的代表以及高丽、安南、爪畦等来宾,以及旁听人员约1500人。会议于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红都–瑞金沙洲坝召开。

会期安排紧张,食宿条件艰苦,大家挤睡在农户家,地上铺些稻草就是床。但是,因为人多热闹、新鲜,人们除讨论会议内容,还能听中央的情况和各地苏区的消息,觉得很有意思。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