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

最近几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上。经济全球化或许会遭遇回头浪,但开放合作的大江大河终将浩荡向前。

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相连,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需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以开放纾发展之困。

其实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壁垒与流通、开放与封闭的博弈始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交替上演。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数字贸易的光缆,古老命题披上新兴技术,依旧周而复始。

当历史的回旋镖再次划过天际,这次又会指向何方?

(一)流通供血——世界文明的主动脉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希帕蒂娅像往常一样去博物馆讲学。途经凯撒瑞姆教堂,一伙暴徒用锋利的牡蛎壳终结了她的生命。电影《城市广场》用颤抖的镜头重现了那个黎明的悲剧。

图片[1]-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电影《城市广场》海报。(资料图)

当希帕蒂娅香消玉殒那一刻,古希腊文明最后一丝余晖消散。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乌云,开始遮天蔽日。

这桩惨案发生在古希腊灭亡后500多年。欧洲大地上已无希腊城邦,但尚存希腊文化。当时的基督教会讲求因信而知,把信仰放在首位;而希腊精神因知而信,追求真知,二者渐行渐远。最终狂热化作火焰,暴徒把亚历山大图书馆中的希腊典籍付之一炬,女数学家之死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8个世纪后,中世纪的蒙昧开始破溃,欧洲学者们发觉古希腊典籍已散佚殆尽。

幸运的是,在阿拉伯世界,从巴格达到大马士革,“百年翻译运动”将海量希腊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而这些典籍躲过欧洲文明断层期的劫火,最终反哺欧洲大陆,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火种。

图片[2]-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阿拉伯智慧宫中浩如烟海的书籍。(AI制图)

阿拉伯世界的翻译运动为欧洲突破神学桎梏提供思想武器,而顺着丝绸之路东来的中国造纸术、印刷术则成为其物质和技术基础。

穆斯林学者比鲁尼的《印度志》记载了中国工匠在撒马尔罕建立了阿拉伯世界第一座造纸厂。这项来自东方的技术革新,使得“百年翻译运动”中浩如烟海的希腊文献得以大规模誊抄保存,为欧洲文艺复兴埋下了关键伏笔。

另一项中国西传的技术是活字印刷。毕昇的发明随丝绸之路来到欧洲,被古腾堡改进推广后落地生根。

在此之前,雕版《圣经》产量稀少、造价高昂,只有高级教士才能拥有。知识垄断造就了教会腐败——正如《十日谈》里修士兜售赎罪券的荒诞场景。

图片[3]-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活字印刷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当活字印刷机开始轰鸣,平民也能怀揣崭新《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每个人因信称义,宗教改革的帷幕就此拉开。

众所周知,欧洲近代的勃兴有三大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航海时代。而中国从丝路西传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分别支撑起这三大历史进程。

古希腊消失已久的文明思绪被涵养在阿拉伯地区,通过中国四大发明重新注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星火就此燎原。

请横屏观看

图片[4]-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连接中国、阿拉伯地区直至西欧的丝绸之路,持续输送着四大发明、希腊手稿与波斯天文图谱,在长安的晨钟和威尼斯晚祷之间架起技术传播、思想交融与商贸互通的桥梁。

(二)融合反哺——中原文化的涵养地

历史总上演相似的故事,当希腊哲学通过阿拉伯语在巴格达智慧宫重生时,河西走廊的烽燧间也跃动着相似的文明守护之光——丝路从来不是单向管道,而是双向循环的生命系统。

公元301年,“八王之乱”的血色笼罩洛阳城,开启了中原大地长达280年的战火动荡。凉州刺史张轨却在河西走廊的姑臧(甘肃武威)开启了一段别样历史。

西晋时期,凉州边远荒凉,但也正因如此可以远离战火,享一份太平。这里不见洛阳城阙的刀兵相向,不闻黄河岸边的流离哀鸿,唯有丝路悠悠驼铃与书声琅琅相和,中原流民和羌氐部落共处,构筑起烽火连天时代里罕见的庇护所。

图片[5]-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魏晋·人物采桑轺车图壁画砖。(图片来源: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深谙儒术的凉州刺史张轨施行仁政,在凉州划设武兴郡安置中原流民。当战乱将洛阳的文献典籍摧残得如同再历秦火,这位边疆大吏在河西走廊的烽燧间建立起守护华夏文脉的屏障。

初到凉州的张轨第一件事便是兴办教育。据《晋书》所载,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此举不仅构建起完备的官学体系,更首创”崇文祭酒”这一主管文教的官职,品秩仅次于州府别驾。

儒家礼乐制度深植于河西走廊,吸引郭荷、宋纤等中原大儒携经负笈,避乱西迁,宋繇、刘衑等本土名士也相继归附。偏居一隅的凉州,在危难时刻存续了中原文化的根脉。

图片[6]-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魏晋时期五凉地图。(图片来源: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陈寅恪先生曾评价:“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两千年丝路的交通,并不止于单纯的物质交换。她既见证了商队络绎,更承载着佛教的经卷,粟特的乐舞。

丝绸之路像个保险箱,在动荡时保存好一息中原文脉,在太平盛世时再反哺回去。中华文明就在这一来一往间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图片[7]-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敦煌莫高窟275窟西壁,北凉时期的佛教壁画。(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文化传承需要物理载体,但更依赖开放包容的生态。张轨在姑臧城用胡杨木简誊抄典籍时,这些文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墨迹本身。真正的文明生命力,永远蕴藏在流动与交互的势能之中。

(三)交流互鉴——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文明演进常被视作必然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天然具备拓展性。但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图景却截然不同——中世纪的教廷不断压制科学思想萌芽,从哥白尼的“日心说”遭禁到布鲁诺葬身火刑柱,无不印证着文明自我封闭的顽固惯性。

图片[8]-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黑暗中世纪一隅。(图片来源:中国画报出版社)

究其根本,文明的真正进步往往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与交融,唯有打破文化遮蔽的茧房,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实现突破。

约1.4万年前,人类踏着第四纪冰期的陆桥穿越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当时全球海平面较现今低约120米,裸露的“白令陆桥”成为连接亚美大陆的通道。

随着1.2万年前冰期消退,海平面急剧上升60米,美洲大陆彻底成为文明孤岛。与旧大陆失去联系的美洲文明,在随后万年中始终未能突破石器时代的局限。

当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仅率169名士兵便征服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时,两个隔绝万年的文明体系,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科技代差。

图片[9]-当贸易霸凌的壁垒再起,历史的回旋镖会打向谁?-华闻时空

▲玛雅文明遗迹。(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类似的命运同样降临在澳洲大陆。4万年前便抵达此地的土著居民,因海平面抬升形成的托雷斯海峡,永远失去了与其他文明对话的机会,最终在封闭中错失文明升级的机遇。

人类早期文明的封闭往往源于山海相阻、冻土汪洋,这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天然屏障。但当航海技术打破地理限制,近代以后的隔绝壁垒则大多出于自发选择。晚清闭关锁国,终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惊醒。

开放则文明生发,封闭则致衰颓,这条定理在青铜戈矛与纳米芯片的更迭中从未失效。1929年胡佛当选总统后大幅加征关税,致使壁垒高筑。结果他口中的“繁荣即将来临”不仅没来临,还让国家陷入了30年代大萧条之中。殷鉴不远,闻者足戒。

当今天有的国家将贸易保护的高墙重新浇筑,孤立主义的寒潮再度来袭,我们更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开放承诺,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经济体系。这一点不会因个别国家的搅局而受到干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能经受狂风骤雨的洗礼,也能抵御贸易寒流的侵袭,终会让世人见证“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坚定。

因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铁律,从来不曾为谁破例。

来源:道中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