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燕淑清
燕淑清
无锡市滨湖作协会员,原国企内刊编辑。诗集《漂泊与乡愁》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诗歌、散文作品多次发表在内刊、国内外文学期刊、报纸等。
荣获2022北京冬奥会“青力冬奥 聚力青春”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志愿文学”优秀奖;《上海文学》主办的上海第五届国际诗歌奖;2020年“小康中国•美好江苏”《诗刊》全国诗歌征集优秀奖等。
旋出的诗风
旋出的诗风
——丁康权诗集《旋转的硬币》鉴赏
□ 燕 淑 清
每当夜深人静夜空繁星璀璨或七星闪耀,丁康权手搭凉棚抬头眼望文宿星,升、降的方位,琢磨流星雨的奥秘,联想各个时期的风云变幻人物,探索人类命运的方程式。诗歌的方向、主题昭然就从这里起步,落脚。从泥土走出的诗人,是因为泥土能孕育生命。登大雅之堂根基如何?西装虽然穿在身,依然中国人,一首诗一眼看穿。
一个人的诗魂是有方向的,一个人的文才是有土壤的。《旋转的硬币》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有开阔的视野为这片故土,千古人物以诗歌的方式撰写,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时空隧道中寻觅曾经的荣与辱。熟读、感慨、岁月流淌千古名人走过的痕迹,写下了一首首如歌如幻,震动心灵的文字:
“吕子是自杀/通古是被腰杀/一个撑着泪水上天堂/一个掘墓挖坟下地狱”
“荆轲死于侠士的义气/是必然的死”
就诗而说,能给人一种激愤、一种厚重、一种想象、一种远近时代的交感,这便是诗的元素。诗,不拿腔作调哼哼呀呀走过场,小家子情调侃,本真朴实无隐。青年时的漂泊却让作者从历史朝野中分辨是是非非,学会了汉诗“让它在空中再旋转一会儿”。
时代的诗是靠两脚淌出来的汉字,故带着岁月的皱褶。诗人与荆轲、孔子、秦皇、燕国、太白、帝相王侯、硬币、范蠡……在月光里私语,对物态独思:雅鲁藏布江、夹金山、梁溪是诗人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诗路。时代分享了人生的探索,才会有诗的灵魂,他书包里的第一本书是青春的跋涉和历练。诗歌创作的源泉源于不懈的追求,涓涓不断太湖水,提笔奋发十二峰,焉能老土屋脊拿土字垫背!一首诗的韵脚,应有一首诗展露锋芒的理由。
《诗经》五千年浑如黄土地,炎黄色彩永远在炎黄土地间跳跃,有爱才突显家国的颜色。时代新了诗的韵脚也宽了,宽与窄虎丘一座土丘,去了才知道那才是真正表里不一。大运河水有多少曲折,说似明白又有多少人走的明白。这无非是说诗文,诗登宽处心自宽,诗登窄处心也自然放宽,因为我们生活在星光、星海间。诗人之路处处宽窄中,都将高低入眼球,都是眼球大小何必论出身。
旋转不是不劳而获,焉之高谈阔论的辛酸,这就是诗歌超越时代的量子纠缠?硬币在其中旋转?他看的明白?他说的清楚,仄平、平仄、时光已沉淀表白。翻开丁康权老师《旋转的硬币》书页,顿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荡心廻肠在樱花树下书院座谈会与鹿顶山对话,用他自己的一句诗表白。
“用扎小草人的童话……红玫瑰色的血液/嵌进隋唐的史记中”说到此村塘里的乡愁也无语。
“南通的海安青墩遗址/是我十岁前外婆家的记忆/无锡的滨湖阖闾遗址/是我如今衣食住行的记忆”
一首诗的出发点,应有一首诗延续下去的生命力。诗人的天意是讴歌,是雕琢,是超越天地一种近乎“闭门三月反思”的调侃。历经采风的行踪,年与年的角逐,史与史记的剖解何为独有精辟之言了嘞!出类的诗句中解读诗人的诗落脚点,于此同借鉴人世间的风雨雷电加足马力,右手旋转硬币,左手旋转文字自然手中的鼠标是梦想的惊堂木。
“十二条菜畦/是风翻读的十二张碧绿月历/又像岁月的蓝本/一双沾满泥巴的手/曾像轻盈的蝴蝶把握时令/最后,反被僵硬、沉默地把握/它们捏握至一起/干瘦,像交接的枯根/在母亲的胸前/仿佛已不再属于任何季节”
诗人点燃老家那一盏家灯,高与地平线又诠释地平线。诗人坐实乡愁,让炎黄子孙在《诗经》前不会面红耳赤。一个人的诗魂是有方向的,一个人的文才是有土壤的。开阔视野为走过的记忆写下了一首首震动心灵的文字,这些作品破出云里雾里,诗字的逻辑在世间又加之求索!一首诗的人格是一团火,一首诗的念想是一宿星星,星火可以燎原,这团火石冉苒燃烧,但又不特意去粉刷,而在留白处自带思索,诗人不单单选择自己的,还有个人诗风的修炼。坐在春树下的句子,一阵春风哗哗打开书页,从这儿灿烂的花朵正吟诗: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贴身的思绪是最合身妈妈亲手缝制的红肚兜。我曾从布娃娃里倒出自己少年走街串巷卖冰棍攒下来的硬币,我的手沉甸甸有些发烫,与丁康权冰棍二分钱同感慨,同出一辙。看到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散文,我从一个童年简单的角度审视他的作品,油然而生一片皱褶。从丁康权老师诗里行间去探索他对这个时代文学冷静与炽热,宽厚与灵气。诗人坐实太湖水韵,炎黄子孙在《诗经》前不会面红耳赤。
AI诗风靡整个球体,文学底蕴,文学功夫倒是显得若有若无了。当你抬头瞭望远古,你应站在那个位子上让人眼睛舒服,诗歌,诗词的方向,主题就在那里。手捧《旋转的硬币》咋一听就发烫,一树梅花摇影诗家别具一格手法,若非独具新材何以诗家之态,敢与历史面面相观喽!
——2025年4月9日 笔者创作于无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