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

【编者按】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张执任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新书《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陆士清教授以九十二高龄为该书作序。陆士清教授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之一,著书立说数十载,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我们谨刊发这篇序文以飨读者,并以此向德高望重的陆教授致敬!

图片[1]-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

──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

陆士清

展读张执任先生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书稿,心头时不时会被揪紧。

与许多人一样,对于潍坊,我过去知之不多,只知道这是一个被誉为“鸢都”的文化名城,素以绚丽多姿的风筝闻名遐迩,却没想到她也曾经历过那么血腥、黑暗的岁月,有过遭受悲惨劫难和顽强抗争的历史!当我循着张执任先生的叙述,重返那已经十分遥远的年代,触碰到那些被掩埋在时光褶皱里的碎片时,这段沉重的历史就生猛地撞击着我,原先的认知都在顷刻间被刷新,涌上心来的是深深的震撼。

潍坊,过去叫潍县。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随着日本与美、英等交战国敌对态势的升级,侵华日军在其占领区抓捕了大批在华工作、生活的同盟国侨民,把他们关进了在多地设立的集中营里。在这些西方侨民集中营中,潍县集中营是规模最大、关押人数最多的,最多时有2250人关押在这里。这些侨民都是平民,是无辜的平民,其中有商人、医生、教师、神职人员、家庭主妇,还有300多名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乃至襁褓中的婴儿,他们无一例外地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成了戴上写着姓名和国别的编号布的、日本法西斯铁蹄下的俘虏和囚徒,在潍县集中营的高墙内遭受日军的暴力折磨和摧残。潍县集中营是侵华日军战争暴行的延续,是他们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制造的文明之殇。它不仅是法西斯铁蹄践踏人性、践踏生命、践踏人类尊严的铁证,更是人类集体记忆中永远的伤口。

图片[2]-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西方侨民被押送去往前门火车站

张执任先生的佳作《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以真实的笔触,详尽还原了80多年前的镜像,为我们揭开的是一段触目惊心的血写的历史。

作品是以全程和全景的叙述展开的。

所谓全程,即叙说了日本侵略者以暴力抓捕、关押和在集中营中摧残同盟国在华侨民,以及侨民在集中营里倍受煎熬,在忍耐和隐秘抗争、绝望和希望交织中渡过黑暗岁月,到抗日胜利而得以解救的全过程。

所谓全景,即作品始终从集中营内外两个空间交叉展开叙说。

写集中营内,作者以史笔实录在日军暴力统治下,侨民们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食物匮乏,缺医少药,疾病肆虐,住宿与卫生条件糟糕透顶,侨民们不管男女老少都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尤其是因为食物短缺,人们面容消瘦,憔悴不堪,营养不良,体力衰竭,视力下降,精神萎靡,“大部分成年人瘦到只剩下80多磅”,原来的裤子或裙子“穿在身上好像不是自己的”,“今天脱下鞋子和袜子,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穿上”,孩子们更是“一个个面黄肌瘦,指甲凹陷,牙齿松动,本来已经发育的少女连月经也停了”,每一天都是对生命极限的严酷考验。不少人不堪忍受这般折磨,甚至萌生出以自杀终结痛苦的绝望念头。相较于食物匮乏与疫病蔓延,集中营高墙上的电网和架在碉堡上的机枪、探照灯、上了刺刀的步枪和日军看守的凶残与暴戾,则更为恐怖。

图片[3]-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日军在潍县集中营设立的碉堡和电网

同时,作者也深怀同情乃至和敬意的文心,描述了这些囚徒的坚强。面对刺刀、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侨民们没有屈服。他们相互告诫:“活下去!好好活下去!” 要保持自尊和内心的强大:“虽然我们外表上是囚犯,但内心里我们不是!” 他们坚持给孩子们进行学校教学,让他们文明成长;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挣扎求生,甚至组织乐队和演剧队,在困苦中保持乐观;他们千方百计与集中营外的中国老百姓联系,取得了同样在苦难中的潍县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从而减轻了生存的困境;他们机智勇敢地骗过了日军的岗哨,让狄兰和恒安石跳出了集中营的围墙,与中国抗日游击队会合,为完成日后的解救,建构了基础。

图片[4]-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集中营囚徒佩戴的标志布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的笔烛照出了茫茫黑夜笼罩中集中营里闪耀的、善良无私的人性光辉。在中国工作、生活过62个年头的“美国进士”赫士博士,作为囚徒,本可借 “平民俘虏交换”的机会走出集中营,但他把获得自由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而把牺牲留给了自己,他在集中营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有曾是奥运会400米赛跑冠军、有“飞毛腿叔叔”之称的埃里克·利迪尔,身处逆境,仍然用自己的乐观和坚韧感染他人,帮扶他人,尤其是鼓励和帮助年幼的孩子们在恶劣环境中求得生存。还有……他们是“黑暗中仍然闪亮的灵魂”,他们的精神令人动容。

图片[5]-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被囚禁的日子

写集中营外,《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着重揭示了潍县人民虽然也在日伪的奴役中承受着苦难,但他们同情集中营中的侨民,在收到求救的信息后,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牺牲,救助高墙内的难民。他们用竹竿吊着装有食品的包裹投入高墙,通过墙根下的排水管窟窿往墙内送鸡蛋,最多时一天投1300个。尤其是运粪工张兴泰,冒着掉脑袋的巨大风险,担起了秘密传递情报密件的 “信使”重任。潍县一位中学校长黄乐德四处奔走,殚精竭虑筹措为侨民购买救命药的善款,而他的儿子黄安慰、女儿黄瑞云假扮乞丐,冒险徒步数百里,一趟一趟把买药的善款偷偷送至青岛中立国使节手中,使药物成功地运进集中营。集中营岗哨林立,电网密布,靠近就有生命危险,年仅16岁的少年韩祥,就是为给侨民偷运食物触碰到电网不幸身亡,还被日军曝尸多日。潍县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与集中营里的囚徒们非亲非故,素不相识,可是他们义薄云天,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甚至献出了生命!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相助和参与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才使得潍县集中营里的囚徒得以度过至暗时刻,也正是他们与囚徒们的共同谋划,才使得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与外边接上了头,知悉外界的信息而增强了生存的信心,也才有了狄兰和恒安石的成功跳脱逃,以至于有了后来的获得解救。

图片[6]-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1945年8月17日,欢呼解放的人群

营里营外,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让潍县集中营的西方侨民们与中国人结下了深厚的、血的友谊。这种友谊,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如今正在跨越世代。在这部书的最后部分,张执任先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集中营的幸存者们在回到集中营旧址寻踪时,有的人不但带来了儿子女儿,还带来了孙子孙女,就是希望这种感情能够跨越世代得以延续。正如在中国出生、长大,后来在美国成为作家、讲师和州议员的戴爱美所说:“我在潍县学到了一生受用的功课——善与爱一定胜过恶。潍县塑造了我,潍县将永远存在我的心中!”

图片[7]-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书中插图:胜利了,回家了!

由于种种原因,潍县集中营的历史曾经被尘封、遗忘数十载。当成千上万的拜谒者和忏悔者络绎不绝地去到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到法国的斯图道夫、德国的萨克森豪森与达豪等集中营参观的时候,这儿却一直在岁月的尘埃下静默着。直到几十年后,随着这个集中营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问世与他们的“回家”寻旧,这段历史才浮出水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无论如何,潍县集中营不应该被遗忘!不但不该被遗忘,反而应该被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帮助人们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与良知,本书作者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以非虚构书写的方式写下了这部作品。

我赞成、也赞赏作者的想法,并有幸成为这部书的第一位读者。由于题材的需要,作者采用了理性、朴实的笔墨来书写这部书,但在这些笔墨中,我们仍然能读出饱含着的深情、激情,还有满满的力量。我衷心期待能有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部书了解80多年前的那段沧桑历史,期待源自潍县集中营的这份跨国界、跨种族、跨世代的友谊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是为序。

2025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

图片[8]-陆士清丨血的历史与跨世代友谊(序张执任《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1943-1945年》)-华闻时空

陆士清,男,1933年生,张家港市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学评论家。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研究室、中国当代文学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台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复旦老教授协会副理亊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监亊长,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顾问。曾任责任编委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卷本分别于1980、1982和1985年出版)。主编出版了《台湾小说选讲》(上下册1983年出版)《台湾小说选讲新编》《白先勇小说选》《王祯和小说选》《新视野,新开拓》(论文集)、《情动江海、心托明月》(评论集),出版了《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合作,包括大陆版和台湾省版)、《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版和香港作家版)、《探索文学星空》《笔韵》《血脉情缘》、《品世纪精彩》、《蓉子的文学旅程》等专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7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