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政府将饮料浓缩液关税提高至10%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股票走势,悄然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前者单日振幅达1.58%,后者仅微跌0.32%。这场看似偶然的股市波动,实则揭开了全球饮料巨头二十年布局的暗战真相。
图源网络,侵删
一、浓缩液里的”税务炸弹”
百事可乐的噩梦始于1974年启用的爱尔兰科克港浓缩液工厂。这座曾因12.5%企业所得税率被称为”税务天堂”的基地,每年为百事节省数亿美元成本。但如今,每批运往美国的浓缩液需额外缴纳10%关税,叠加运输成本后,单箱饮料利润被吞噬近3%。更致命的是,其在美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已从千禧年的34%跌至21.3%,被胡椒博士反超跌至第三。
反观可口可乐,88%的美国市场浓缩液来自亚特兰大总部与波多黎各工厂。这些坐落在关税区内的生产基地,不仅规避了10%关税,更因《美墨加协定》获得铝材采购优势——通过提升本土铝材比例至65%,其铝罐成本较百事低18%。
图源网络,侵删
供应链里的”攻守道”
百事的困境暴露了全球化1.0时代的致命缺陷:过度追求单一区域税筹优势。其全球390家独立装瓶商多为中小家族企业,在浓缩液、铝罐双重成本挤压下,部分厂商毛利率已跌破5%生死线。而可口可乐通过控股中国食品、太古股份等战略伙伴,构建起区域闭环供应链,在华东地区实现48小时极速补货的韧性。
值得玩味的是,两家巨头的应对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百事沉默应对关税,可口可乐则高调宣布将塑料瓶使用率提升50%,尽管这与其《2030年可回收包装》承诺背道而驰,却换来华尔街的宽容——毕竟在贸易摩擦中,生存优先于环保。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从爱尔兰科克港到亚特兰大工厂,从铝罐成本到包装革命,这场红蓝对决揭示了商业世界的终极法则: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比”秘方”更重要的,是读懂政策风向的能力。当可口可乐用波多黎各的浓缩液浇筑护城河时,百事终于尝到了”全球税筹”的苦果——毕竟,没有永远的低税率天堂,只有永恒的供应链博弈。 #美国加征关税后续#
图源网络,侵删
来源:网易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