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浩
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陵北街1号的沈飞航空博览园,是全国首家系统介绍我国歼击机发展历程和航空科普知识的大型专业性展览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景区,更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享有“战斗机主题公园”的美誉。
享有“空中美男子”称誉的国产歼11型战斗机,是参观者最愿意合影留念的地方。
近日,笔者在辽宁省老科协的推荐下,有幸参观了这个面积不大,但展品非常丰富的博览园,才发现这个博览园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简称“沈飞”)。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沈飞集团,创建于1951年6月29日,是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服务保障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重要发祥地,先后包建、援建了10余个航空工厂,对外输送各类人才26000余人,又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
这些简陋的平房就是1961年成立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在大量的馆藏资料中,笔者看到了一张1961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时的发黄照片,这个研究所作为我国重要的航空科研基地,曾经培养了大批著名的像顾诵芬那样的飞机设计师,而这些设计工作室,不过是一排排简易的平房,外面不平坦的土地上,杂草丛生的景象仍能让人看出当年创业条件何等艰苦。
在博览园走廊的墙面上,一幅全家福合照,更是感动过无数参观者。沈飞老科协的常务副会长冯玉良介绍说,沈飞公司里有许许多多一家人都在这里工作的情况,当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和大学生们,他们在沈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金连佐一家四代有28人都在沈飞工作的情况却极为少见。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在2001年6月,在一架战斗机前留下的合影。而截止到2021年建厂70周年之际,他们全家的累计工龄,已达到了715年的新纪录。
在博览园里,笔者还看到了一台很有历史感的车床。这台沉重的车床是沈飞公司建厂初期引进的苏联车床,它见证了沈飞70多年的光辉历程,曾生产过歼5、歼6、歼7、歼8等10余个机型的700多种零件,被称赞为“沈飞功勋车床”。
著名的劳动模范陈阿玉,1952年毅然舍弃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北上沈阳支援航空工业来建厂,一生参加了五种机型的试制和生产,为攻克技术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过的机床、榔头、扳手、卡尺、钢锉等虽已锈迹斑斑,但参观者仍能通过他获得的奖章和奖状,感受到他当年“技艺超群、有非常强的操作能力和攻关能力”,他那把“神奇的榔头”曾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关,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战线知名度很高的技术工人,他的事迹已载入了航空工业百科大辞典。
还让笔者联想和感动的是,过去这些年笔者居然在贵州省见到了不少来自沈飞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末的国际形势异常严峻,为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沈飞人以“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精神,千军万马毅然拖家带口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他们来到贵州安顺等地的深山老林里,在蚊虫肆虐,缺少基本生活条件的环境下,伐树造房,垒灶做饭,白手起家,建起了一座座厂房、学校、图书馆、幼儿园。许多女职工的孩子当年还没有满月,她们就把幼儿背在身上,顶风冒雨参加劳动,用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在三线建起了飞机制造厂。沈飞人顾全大局,吃苦耐劳,急国家所急,善于拼搏,敢打必胜的品德和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沈飞的历史沿革
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到如今飞机已成为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作为“工业之花”,它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为之努力和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的航空工业虽起步较晚,但沈飞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张学良将军为建立东北航空工厂而修筑的沈阳北陵机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接管了国民党北陵空军站,1951年6月,新中国第一个喷气飞机修理厂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
1953年,作为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在全国的支援下,1956年建成了原代号为112厂的沈飞成为我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并于当年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5战斗机。
1986年1月,为适应对外开放,沈飞正式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2018年1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100%股权注入中航沈飞,实现了核心军工资产整体上市 ,被誉为“中国战机第一股”。
上世纪60年代初,美蒋依仗海空军优势,不断派遣侦察机袭扰我国的领空领海,为打击入侵者,沈飞先后改进改型了歼6I、6II、6III、IV等七个型号飞机,其中歼6侦察机、教练机填补了我空军飞机的空白。
歼6飞机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空海军航空兵部队用以夺取前线制空权和国土防空的主力战机,被誉为“一代名机”。这不仅是由于歼6飞机数量多(全国共生产了5205架,其中沈飞生产了4295架),服役时间长(从1959年到2010年,长达51年),而且在捍卫祖国领空领海的战斗中,我军战士驾驶该机取得了击落入侵RF-101、A-6A等飞机20架、击伤3架,己方无一伤亡的优异战绩,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图为1959年9月30日首飞成功的国产超音速歼6型歼击机,M数为1.35,升限17500米,装有2台涡喷6发动机,3门航炮,炮弹255发,可挂2枚250公斤炸弹,或4组32枚火箭弹。
国之重器 以命铸之
2012年,“辽宁号”航空母舰进行了历史性的歼击机着舰试验,在那难忘的“八天七夜”里,有一位英雄用生命托举战鹰,迎着朝阳划过海天一线,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
当歼15历史性着舰成功的瞬间,看到我国一举跨进世界拥有航母综合作战能力国家的行列,脸露疲惫之态的罗阳,与家人通了最后一次电话,他的结束语是:“我的任务完成了!”
罗阳作为沈飞优秀的领导者、国家重点机型的指挥员、肩负兴装强军的重大责任,承载着国人的无限期盼。他参与和指挥了一项又一项重点型号的研制,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直至人们为型号胜利而无比喜悦和欢呼的时刻,他悄然离去了。
沈飞是我国航空装备建设的“国家队”,这副担子沉甸甸地压在罗阳和他的同事们心头。他以一诺千金、军令如山的气概,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将一架架新飞机送上蓝天。
沈飞党委书记谢根华回忆说,2012年11月25日上午9时04分,我们终于看到了罗阳下舰的身影,虽然心情无比激动,但已感觉到他连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了。“当送他的汽车离医院不到100米时,罗阳已喘不过气来,虽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但还是因心肌梗死而心源性猝死,51岁正值干事业的壮年,生命竟瞬间永逝,这如何能让我们相信这是真的呢?”
罗阳有句名言,“沈飞是中国歼击机摇篮,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要做出长子的贡献!”罗阳出身于军人家庭,他热爱航空,由兴趣转为志向。在高考志愿中填报了航空三大院校,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从事航空事业三十年,罗阳先后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他科研事业有成,政治工作创新,领导指挥有方,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
罗阳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在创新的道路上屡屡履险蹈难。他的许多话语,都成了今天人们缅怀他的精神财富。罗阳说过,沈飞人要时刻牢记“报国强军”这四个字。质量是咱们沈飞人的生命。我们一手托着国家的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必须要高度重视飞机质量。我们造飞机,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不能有丝毫松懈。世界上尖端技术都是人干出来的,人家能干出来,我们也一定要干出来!
在博览园的场地上,依次陈列着歼5、歼6、歼8、“鹘鹰”等型号的战斗机。
《感动中国》曾这样为罗阳写下颁奖词:战机起飞,英雄谢幕,罗阳用生命托举起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完美升空。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罗阳牺牲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并赞誉他为“民族的脊梁”。沈飞作为战斗机摇篮的事迹载入了史册,罗阳为国造飞机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如今的沈飞,坚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坚持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民运市场,同美、德、瑞典、加拿大、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飞机制造企业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和贸易伙伴关系,形成了良性发展格局。
但沈飞人时刻没有忘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强军职责义不容辞”。沈飞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罗阳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沈飞人航空报国的情怀。他们都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旗帜,为继往开来的航空人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北京2025年7月4日电)
(注: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原常驻联合国首席记者,现任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中科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北京拓维智库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执行所长。)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