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举)
十多年前,曾去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梵地冈、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那是跟团去的,关注点单一,是公务性的,回来后对人文景观印象不深。这次和家人又去了德国、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等五国,是带着新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的,主要目光投向那里的地理、历史和风光,边走边看,留下了一点儿文字,供回顾与交流。
一、德国
周日的法兰克福大街小巷几乎见不到人影,连商店、超市都闭门谢客。我们这些来自万里以外的东方游客不禁疑问:他们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导游说,在欧洲周末人们都度假休闲了,没有店主再开门挣钱啦。这里人,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节假日,人家需要别人为他服务,但他不愿意为别人服务。这话不知道是调侃还是真的,也没人深究真伪,只是从一个个关着门的超市、饭馆、商店门口悠然而过,呵呵啦。
在欧洲,节假日开门的地方是教堂。走过,路过这些地方不放过,总是进去看看那些精美的装饰,听听事关神的传说。在欧洲乃至欧美地区旅游,主要景点是教堂、广场、市政厅等三件套。
这几天在德国也不例外。
除了看了以上三件套外,还把沿途老街上的石块又踩得出一层亮,浏览了古城堡、名人故居、皇家剧院及王宫等。
从以上景区看到了千年以来欧洲建筑艺术的七大风格:古希腊式,三角门楣与柱式结构。古罗马式,拱券技术与混凝土应用。拜占庭式,洋葱穹顶与马赛克装饰。哥特式,尖塔飞扶壁与彩绘玻璃。文艺复兴式,古典对称与几何比例。巴洛克式,华丽雕刻与动态曲线。及洛可可式,精致雕饰与女性化特征。
七种风格均以独特的建筑语汇,折射出欧洲政治、宗教与艺术思潮的演变历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又是流动的建筑。今天乘车几百里到拜罗伊特古城,就是为了去看一下音乐与建筑完美的结晶体——侯爵歌剧院。
这座剧院挺小众的,从它门口经过,如果没人告诉你,你都不会正眼看它一眼。它的门庭与周边建筑物没有多少特别之处,甚至不如周围建筑的门面抢眼。它的体量也不大,大厅加三面墙体上的四层包厢,只有500个座位。
但是,重点在"但是"的后面:它却极尽奢华,把豪华整到了无以复加。从筋骨到皮肤再到毛囊里都是迷漫着纸醉金迷。浓烈的香艳气,把人熏的头晕目眩。今天用什么样的文字都难以把它的皇家贵胄之气描述到位。
班贝格小镇,镇小,名气大。大名气主要源自二战期间,免于了战火涂炭,成为德国全境为数不多的奇枝异秀。
当年,这座小镇盛产啤酒,没有重工业,对战争的支出很少。加之,有许多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要件,让盟军决策层对它避开了军事行动。它既没受到空袭轰炸,又没被地面攻击,镇上的万物,基本保持了它的既有形态。
现在,这个古镇河流纵横,船舟渡横,被誉为"第二个威尼斯",目光所及,树木葱茏植被茂密,呈现祥和安宁。
漂洋跨海旅游,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式地采撷一些景点的花絮。而纽伦堡的花絮,却是游客们沿着史迹文脉的步移脚量。
纽伦堡古城,一千多岁了,是德意志好几位皇帝的诞生和生活地,满城的一砖一瓦上都尽显出帝王气。当代,它是德国东南部仅次于墨尼黑的第二大都市。说是大都市,但人口只有50来万,还不足我国一个人口大县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却是德国的一张大名片。
纽伦堡的铁路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段铁路,由此开启了德国工业化的起点。后来产生了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集团。玩具也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被称为"玩具之都。"。今天人们来到这里,除了徜徉在古桥、古堡、古教堂外,还会有买个玩具玩玩的冲动。
在二战中,该城遭到英美盟军地重点轰炸,许多具有中世纪古风的老城区遍地焦土,一片废墟。它之所以遭此重创,是因为它是纳粹法西斯的巢穴之一,每年纳粹党在这召开党代会,举行大阅兵,还出炉了《纽纶堡法案》。由此,清洗犹太人的狂潮席卷欧洲。再因此,同盟国胜利后,选择这个城市进行了《纽伦堡大审判》,借此冲淡这个孽债策源地的污垢。
离开德累斯顿几天了,一直回眸冥想,想给这座古城说点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
说它辖区内的易北河战役,拿破仑在此一役失利,挫断了锐气,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说它二战中纳粹在这里造高炮,产毒气,招惹了盟军报复性轰炸。倾巢之下,没有完肤的生灵......
思忖了良久,还是没有找到切入点的话题,迟迟没有破题。
在德累斯顿古城转悠了两天,没转出庞大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里有太多的迷,许多迷底至今有人知无人晓。
说这群建筑的古,古自中世纪建成,距今一千年,跨度一千年,也就是从公元400多年至公元1 400多年间。
中世纪政治社会黑暗,但中世纪的建筑色彩斑斓,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浓笔重彩。
德累斯顿的中世纪建筑主要以石砌的广场为中心,不规则地分布着教堂、宫殿、圃苑、议政厅等。
地无丈余平,路无千米直的市区内,皆是风格迥异的华盖、厚墙、拱门、镂窗。有歌德式尖顶、或拜占庭式的圆穹、或文艺复兴时期的神龛及取材《圣经》上的壁画,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对称直线、圆弧巨柱,几何图案,更有巴洛克风格的珠光宝气及洛洛克式的粉嫩嫩、金灿灿……整个城廓里俨然就是一个古老建筑的万花筒、一座中世纪建筑的博物院。
粗粝的石质路面和皴裂的墙面,被岁月冲刷出了无尽的沧桑。沧桑里长出来浓密的青苔,让人看到石材与年轮的碰撞,那是精雕细凿的过往,穿越天荒地老的今天之回响 。
德累斯顿的古建筑与沿途各地的古今建筑不同,它们统一被指令似的皆呈黑色。
问了身边的人,众说纷纭。
一位旅友说,德累斯顿的古建筑外墙是黑色砂岩为主,这种石材含鉄元素较多,在自然环境下容易风蚀氧化,变成黑色。
另一位旅友认为,历史上德累斯顿是工业中心,空气中的污染物较多,这也容易加深建筑表面的黑色附着。
以上分析似乎有理,但经不住推敲。
德累斯顿周边城鎭同时期、同风格的建筑外观都是白的。不是本白,就是乳白,就是灰白,抑或象牙白。不可能仅仅是德累斯顿一城的建筑石材选黑。
受工业污染说,同理,也是同样的思辨,不成立。
后来听导游讲,又查了资料,觉得这种古建筑的黑,应该与历史上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事件有关:
1945年初,也就是苏联红军攻至柏林70公里处,攻克柏林在即;"二战"胜利在望的节骨眼上,英美盟军决定给纳粹政权最后一击,在军事、政治上彻底瓦解法西斯的战斗意志。
德国主要军工城市德累斯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遭到了盟军超大规模的连续轰炸。
全城建筑几乎摧毁殆尽。当然许多古老建筑也不能幸免。
那是同年2月的一天晚上10点许,英美出动千余架战机,对德累斯顿城区开始狂轰乱炸。
三昼夜的轮番轰炸后,地面上形成了持续性的火焰风暴。
风暴中心温度骤增至1500多度,周边气流高速上升,冷空气被极速带入风暴眼,又将地面物什和的人群吸进火眼。物体翻滚,人员哀嚎,惨状难以言状。
此时的德累斯顿火海肆虐,变成了人间炼狱。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烈焰吞噬了城市的万物,只剩残垣断壁被火舌烤得猩红。火舌过后,废墟上留下炭黑的狰狞。
战后,德国政府“修旧如旧”,耗时数年,修复这些古建筑。修复时,尽量使用废墟中扒出来的原材料,使烟熏火燎后的黑色石材继续使用,得以重生。
如今看到的建筑外观整体上要么黑塌塌,要么墨墨黑。如果仔细观看,这些墙面上也有一石块或一窗条或一桩基是白色的,在黑墙体上有点儿别致,但也不算特别凸兀。这样的"黑中白",是原材料找不到后的替代品。
黑色的古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德累斯顿的历史记忆,昭示着这个城市涅槃。
抚摸着眼前的一块硕大的残墙,似乎感到它被弹火灼烤的余温尚未散尽。战后重建,修旧如旧,不仅是意识的选择,也是文化取向。反思战争,拥抱和平,成全了德累斯顿独特的城市招牌。
二、捷克
从德国向东,一路丘陵,一路起伏的绿坡。绿茵茵的绿坡时缓时疾,把蓝天碧空揽入怀中。苍穹下,尖顶的盖,木质的墙,每一农舍的造型和颜值都不重样。
车子渐行渐远,不觉间感到高速公路两边的树木,少了稠密规整,多了自由散漫,纯自然的味道越来越天然。一问导游,说已捷克共和国境内。
很多年前,最先知道"捷克"的名字,后面还紧连着"斯洛伐克"。那时候,"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上世纪后叶,东欧许多国家分分合合,捷克斯洛伐克这时也一分为二,分国而治至今……他们分家独立之前,首都"布拉格"的名字远比其国名知名度高。
"布拉格之春",那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季,原苏联红军的装甲车、坦克驰骋在布拉格街头……这个国家的总统被抓,总统的治国新政夭折。
《布拉格之恋》,是世界电影大奖的大导演、巨星们演绎的人性与理性的搏弈,迷倒无数痴男怨女,成为了绕梁百年的银幕经典。原来西方男女的情戏,在占领军的铁蹄下也如此情色……
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别独立之后,布拉格仍是首都,不过只是独立后的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啦。而斯洛伐克的首都远在布拉迪斯拉发。
今天,徜徉在布拉格广场,环顾四周,都是沉甸甸的岁月印记。它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的古城。这里的遗产,不仅仅是某片宫殿,某座教堂,某个钟楼或某尊雕像,而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扇窗棂及一道门槛都是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古老土壤。
站在感知天文灵性的钟楼下,踩点纸迷金贵的黄金巷,邀一杯浸满闲散时光的浓咖啡,再饮一罐味蕾自知的啤酒香。
伏尔塔瓦河古老的查理大桥连接着老城和新区,老城全是百岁老屋,老屋在世事更迭的翻篇声中,并不孤独。每一个老屋里都有一段名人轶事或历史接点或动人的佳话。它们是波希米亚山脉历代先民用石材砌筑、雕凿起来的史书。
磐石的史书,流水的客。今天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多数人都是匆匆过客,对难以数计的景点不能细品琢磨,因为这里的教堂、王宫、城堡、雕塑、壁画、豪门、望族太多太多。
人们乘车搭船来到这里,在斑驳的遗存中体恤不同的自我。那是放下一切纷扰,抚去历史尘埃,与布拉格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约会,也是从不同的视角里常守望、知进退、悟灵性和找静默。
三、匈牙利
.。 自媒体上网传"现在的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茶余饭后也似乎听到过类似传说。此史此论,史书上没找到文献,考古学家也没在厚土下挖出佐证。
仲夏的这一天,带着好奇心,在匈牙利在这片欧洲的中心,持论点,找论据,试图拨开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人后裔的疑团。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宽阔的多瑙河把都城一分两半。一批来自太平洋西岸的游客从多瑙河两岸的建筑群里和车水马龙的涌动潮中,似乎唤起了一丝丝真伪两可的感觉。
城区许多宫殿和被称为欧洲最美的议会大厦屋顶,有尖状,有圆型,这和匈奴人的当年的帽冠、毡帐相似。
大街小巷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当地的帅哥美女,他们中除了肤白貌美大长腿外,有许多人的头发是黑的,眼珠是咖啡色的,这两个体征,和当今影视剧里的匈奴人一样,也与它周边各国族群的金发碧眼迥然不同。
匈牙利人姓在前,名置后。民间也吹唢呐,弹杨琴,剪纸画,也用红色颜色过节庆。凡此种种,彷佛与东方大国的习俗颇为近乎。
但转念一想,欧洲各地许多中世纪建筑都有尖顶、圆穹。尖顶为歌德式,圆穹是拜占庭,这是欧洲建筑师的杰作。仅这两点建筑特征,算不上"匈牙利人是匈奴后代"的证据。
黑头发,咖啡眼珠不仅仅是匈奴人的专属特征。亚洲黄种人几乎都是这类体征。再说,地中海北岸、南欧诸国的白种人群中也有许多黑头发,咖啡色的眼球。
至于某些相似的民间习俗,也可能是古今以往的民族融合,文化传播的使然。这些小众的"撞衫"雷同,不足以支撑人种后裔繁衍生息的大命题。
翻开浩若星辰的史牍,称雄中国北部草原的匈奴,汉代被中原农耕文明击溃后,南匈奴融入中原,北匈奴的一支铁骑一路向西,踏进了欧洲腹地,其戟枪弓箭所向披靡,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其势力东起里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地中海,北抵波罗的海,核心地区就在今天的匈牙利平原。
思绪从时间隧道穿梭到今天。汽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阡陌田园。繁茂的农作物长势喜人。拖拉机上那位高额头,高鼻梁,高颧骨美女身着背心,坦胸露背,把胴体包裹得特养眼。像仪仗队一样葡萄架把肥沃的土壤覆盖得密不透风,这样的厚厚茵茵,是匈牙利平原上独特观瞻。
这片平坦宽阔沃土上,家家农舍院内都是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这样的现代农业,一直连绵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史学家们认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匈奴人曾建立过强大的游牧帝国的都城。
飞驰的汽车外,彷佛掀开了当年匈奴军团西进途中,攻城掠地席卷残云的幕帘。遗憾的是他们在马蹄踏过的疆土上不太用心建立政权。这样,势力范围虽然庞大,但缺少长效统治。
公元5世纪是匈人帝国的巅峰时期,帝国领袖阿提拉和他的军队让欧洲人闻风丧胆,被称为“上帝之鞭”。就在匈奴准备一统欧洲之际,领袖阿提拉被日尔曼的一位绝世美女毒死,客死温柔乡里,也致帝国内乱瓦解,成为千年遗恨绵绵。
此后,匈奴各部逐渐融入了欧洲各族群里。称霸一时的游牧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消弭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匈牙利人是否是匈奴后裔,多少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议不休,莫衷一是。
鉴于匈牙利平原上曾是古匈奴的势力中心,匈奴人又在这里建过匈奴帝国的都会,尽管文字上没有直接记载,但逻辑告诉未来,通过不同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匈牙利人群里也不排除有匈奴人混血的儿。同时,在匈牙利国度里应该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古代匈奴文化的痕记。
文化印记不等于血缘的薪火传承。从近年来的科技成果看,尤其D N A技术鉴定,现在的匈牙利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他们的D N A与来自乌拉山脉的马扎尔人等更亲更近。
诚然,当年庞大的匈奴人及其后人散落在今天的何处?如今哪个国家是他们高密度的聚集地?这才是当今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迷"。
至于前几年,匈牙利一位政要曾解说了"迷底":匈牙利是中国匈奴人的后人,中、匈是一家人云云。窃以为,那是政治家的外交辞令罢了,正如中朝、中越,还有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等国,也曾被喻为"同志加兄弟"一样。这类"一家人、兄弟"与血脉承连无关.....
四、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在它邻居各国首都群里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首都,但从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管见它,它又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存在。
它虽然名不显赫,但它的辈分不小,它与欧洲的名都布拉格,布鲁塞尔,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等"布"字号的首都同辈。它建城始于1200年~1300年间,早期文明可追溯到5000年。4 00多年前曾是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后来又是奥匈帝国的首都,长达两个半世纪。它又是座年轻的国都,1993年,才成为与捷克分家后的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都城,至今仅三十多年。
布拉迪斯拉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处三国边境的首都。市区与奥地利几乎“零接壤”,距匈牙利也只有10公里。那天,我们的汽车刚上高速公路,里程表上的转针刚拉到120码,一会儿功夫就已越境他国了。
斯洛伐克面积不足5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的哈尔滨还小上一圈。就是这么狭窄又迷你的国土上,古城堡和古豪宅数量却在全球首屈一指,被称为"城堡之国"。它共有180多座古城堡和4 00多座古豪宅,这些城堡和豪宅历经战乱而不倒,大多数被保存下来,但也有一些毁于祸端,满目疮痍,在风雨飘摇的动荡里,风雨如磐。
这些古城堡,早期是军事防卫工事,它和豪宅一样,是君主、国王、权贵们实力和财富的象征,见证了无数战乱和王权更迭。如今,它向世人彰显着社禝的兴衰轮回,沧海桑田。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这座古都叩问城门,为什么如此低调?它说,门里面的主人一直承奉教义的圣洁与天平,在神灵面前,不分贵贱,均等互利。满而不溢,亏而补盈,大爱中庸。
这座古城所在的国度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小,国民素质高。底层公民的生计,受到执政者的倾情,也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街面店肆门口有许多小民的雕像,成为东欧旅游线上的一个个卖点。其中那位下水道工人,顶着工作帽,笑看路人的眼神,吸引了无数游客。一个士兵爬在长椅背上,屁股翘上了天,给游客合影留出了喜剧般空间。还有那个摄影师,躲在墙角,不知道他偷拍着什么艳事,但它不知道,自己却被众生视为了焦点..... 离开这片艺术天地,许多游客意犹未尽。
布拉迪斯拉发,古老又年轻,引来人们更多的凝视与耐心。来这儿久住,一定会衍生更多的惊喜和雅趣。
五、奥地利
维也纳,奥地利首都,也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的帝都。今天,它又是举世公认的音乐之都。它的音乐高位、音乐魅力无人可及。
在乐坛上,它不仅培育了一批音乐巨匠,而且它的全民音乐素养,在全球也是独领风骚数百年。从兴邦建邑开始,上到国王大臣、皇后公主,下至贩夫走卒,引车贩浆,有很多乐手、歌手界的高手。在歌剧舞台、演唱大厅有音乐超人;大街小巷,桥头墙角有音乐达人;广场内外、公园草坪还有音乐的追梦人以及粉丝、发烧友、弄潮儿.....
全市几百个音乐厅和歌剧院,常年都有音乐盛典。不同国度,不同种群的观众蜂涌而至,把不同的信仰折服于统一的音律下。语言表述不了的,音乐表达;信念不能融合的,音乐融化;心疾不能治愈的,音乐缓解。音乐无国界,音乐很魔幻。音乐是伊甸园,又是触天、撞魂最近的地方。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地球音乐人朝圣的圣地。150年前它被打造成金身玉体。它的脸面高耸典雅,门庭奢侈豪华,内脏金壁辉煌,装饰得精美绝伦。尤其是声学设计独具匠心,把声学物理原理应用到极致,实为世界顶级。
每年元旦前夕,这里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向全球实况转播。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贵胄也来到这里,现场享用音乐盛宴。台上台下都在音乐的魅力下同频共振,互动陶醉。在音节休止的瞬间,场内安静得针棒落地可知。当音韵高潮的顶点,观众席上的群情激奋爆棚。同时,亿万地球人约在这同一时辰,守在银屏前辞旧迎新。同一个音乐堂厅,共享同一款音乐节拍,祈愿着世界和平、正义与公正。
今天慕名前来端坐其间。舞台近咫尺,大幕映眼帘,这一幕过于真切,真切的又有点儿失真梦幻。从乐手的手指间和指挥的手臂下,《蓝色多瑙河》及其姐妹篇《沃尔塔瓦河》的每一段音响都饱含着大自然的温度和对人文的礼赞。臻品华美的视听乐章,让人灵魂出窍,如痴如醉。音乐的情节鲜活,画面感十足:细流涓涓,碧波浩瀚,不屈的意志,自由的呐喊,唤起我辈对亲人的挚诚炽爱与对家乡的深款眷恋。
维也纳音乐家众多,其中有海顿 、 莫扎特 和 贝多芬等"三杰" 。他们在18世纪古典乐派中地位赫然,被分别誉为“交响曲之父”、“音乐神童”和“乐圣乐王”。
是日,天空铅云浓厚,山雨欲来。遍布在维也纳广场、公园、路口音乐家们的雕像,在水墨的天幕下散熠熠生辉。人们伫立像前,心境舒朗,追思悠远。其中莫扎特的塑身金灿灿,巍巍然。他一头雄性鬓发,一袭合体燕尾服,膝下围着一圈崇拜者。这尊传神的雕塑,使公园的气韵格外饱满。早年,莫扎特求教于海顿,又指点过贝多芬,他是维也纳音乐三杰里承上启下者。早年他是神童,聪颖非凡。4岁学钢琴并作曲。6岁随父亲和姐姐在欧洲巡演。8岁创作首部交响曲。14岁因记忆并复写教廷保密乐曲《求主垂怜》获教皇授予“金马刺骑士”称号。后来辞退宫廷乐师移居维也纳,成为自由作曲家,开创了音乐家独立职业的先河。可惜天妒英才,他积劳成疾,殁于35岁那个年轮。他留给世人600多首名曲,他是世界乐坛上的大咖。
海顿,是莫扎特老乡,同是出生在奥地利。从小他表现出超群的音乐天赋。学有所成后,应邀宫廷执鞭音乐30年。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莫扎特,贝多芬等均受到过他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有宗教神秘色彩,推祟神圣庄严之美,又渗和着许多优雅知性的元素。他和善敦厚,乐善好施,被冠有"海顿爸爸"的别号。
与海顿温和性格相反的贝多芬,耿直豪迈。出生于德国的他,从小受到严父威逼,好像是被动地步入乐坛。他中年曾拜师海顿。正值创作高峰,听力下降,耳朵渐聋。他以惊人毅力带病创作,给世间写下一大笔正义、抒情、唯美的瑰宝。他57岁逝世。那天的日历是1827年3月26日。
在维也纳,萦绕耳际最多的名词就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题材庄重,结构严谨,风格感性。同时,乐器多样,乐手众多,舞台气势恢弘,旋律曲折,扣人心弦。如,海顿的《伦敦交响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还有舒伯特《冬之旅》,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等。仅看这些冠名,都会有引颈问天的正大气象。
既然有古典音乐,就有现代音乐。两者明显区别是,古典音乐起源于宫廷与教会,注重情绪,有情节讲递进,追求长效永恒,在精英层面运行。而现代音乐迎合大众而生,时效短,快餐式,多元化,更有商业属性。
离开维也纳回国途中,飞机进入我国境内,弦窗下是青藏高原。磅礴雪域上,那是藏、羌、蒙、满、回等民族歌舞的芳草地。再往前飞是云贵高原,山峻林密,那是彝、白、傣、苗、壮族等30多个民族的歌舞乡。经川渝过湘赣,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样,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音乐的繁衍。
维也纳的古典音乐始于教堂,兴于宫殿,火于剧院。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则根植在毡房、竹楼、山坡、溪边。两者异工同曲,演奏的都是江河山川、爱恨情仇、烟火人间。
(2025.5. 25写于归途中)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