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

君 羊 .

现代人看到方块字“信”,大概率首先联想到的会是诚信、信用。诚信,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应该是对这个人最糟糕的评价了,说明为人不靠谱,不可信,自然也就不可交了,可谓睦友以信。

信,诚也。

图片[1]-信不信由你-华闻时空

然而,回溯三四十年前或更早,人们看到这“信”字,恐怕脑海里率先反射出来的是那纸质的信(信件),即把言语写成文字传达给特定对象的书面文件。

时光荏苒,日新月异,人们对这书面的“信”渐行渐远,以致当下不少年轻人对“信”,也仅是概念上的认识。我的一位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异地恋,全靠书信传达爱念之情,虽然后来早已团聚,但夫妇俩各自都将爱人的来信,一直细心珍藏,偶尔取出复阅、回味。他们的独生女儿得知后,好奇、讶异,觉得不可思议。

图片[2]-信不信由你-华闻时空
图片[3]-信不信由你-华闻时空

想想也是,现今的视频、电邮、短信,等等,哪一个不比这纸质信来得快捷?还音容尽现,仿佛触手可及、促膝相对。信已是昔日黄花,只好沉浸在“想当年”了。

想当年,信传“情”的确毫不逊色,功不可没。这个“情”,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家长里短、锅碗瓢盆……满纸的琐碎念、烟火味,八分钱一张邮票(市内四分钱,国际几元钱)就抵达对方。小时候,就见过邮局门前,常有专门替人写信并以此谋生的人。过去,不识字的请识字的帮忙代为写信极为平常,称曰“代写”或“代笔”。在越来越讲究隐私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信原本十分私密(专门为公开发表的信除外),是写信人内心深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向特定人的诉说倾泄。从“信”字的结构似乎也能得到验证:信,由单人旁“亻”加“言”字合成;“亻”同“人”。就是说,信是人所言。而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

人所言要真实,这就是“信”。

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创造这个“信”字的了不起智慧。

要说真话,起码不说假话,这是做人的底线,要对得起我们先民在创造这个汉字“信”时的一番用意苦心。

图片[4]-信不信由你-华闻时空

随着微信走进我们的生活,并日益普及,已成为不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微信带给人们的便捷、时尚、丰富等,毋庸置疑。不过,“微信”二字,从字面上直观,好似开门见山在告知你,系些“微少短小”的信息;静而再思,又好似隐隐约约在提醒你,只能“微微相信”。这并非胡思乱想、捕风捉影。据说,“微信”这个词原是个古汉语、佛经用语,本身就含有“少许相信”的意思。当然,祈望这仅仅只是个一不留心的偶然巧合;倘若真的一语成谶,那就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了。

面对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微信”讯息,微信?

信不信就由你了。

图片[5]-信不信由你-华闻时空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