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麟斌:老树新枝

(12)

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

自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迄今也有65年了。以此观照当下,随着高科技、互联网、物联网等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了。

小时候十分憧憬“坐地日行八万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鳌”,伟人的豪迈诗句竟都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一介贫民的我们,未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想能走出国门,看看大千世界,领略域外风光,尝尝他国美食,比较中外文化。如今,在国运昌隆,国力强大之时,许多国人都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红利”,纷纷走出家门和国门,感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惬意,心里澎湃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动暖流。

时代变了,变得真像是一个“地球村”。我从福州飞抵多伦多仅17个小时,刚才还在家吃“平安面”,眨眼就啃上了正宗的“汉堡包”。真“不知宫厥,今夕是何年?”朋友从美国洛杉矶飞到加拿大见我,就像“走后门”似地进来了。我们在一起叙旧、沏茶,一起吃“麦当劳”、“肯德基”,一同尝“日本料理”、“韩国烤肉”,还有意大利餐、法国大餐和印度菜。加拿大是移民国度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等。伫立“央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潮,望着各式各样的服饰,瞅着不同形态的身姿,我怎么也难接驳进儿时会有今天眼前这一切的梦想。建筑风格各异,商店琳琅满目,社会井然有序,人人文明礼貌,在这里充满了祥和安宁的氛围,没有了烦恼忐忑的压力,放飞了宽松自由的思想,找到了为人处世的和谐。26年前我初到多伦多,华人华侨不足20万,迄今已突破80多万了。同胞的到来,给加拿大社会带来了活力,也使他们更好地在这里安家立业,繁衍后代。当然,我喜欢现在这种“出门见老乡,不再泪汪汪”的盛况,我也纳闷非洲、南亚的“难民”以及“阿三”近年来神奇般地大量涌入枫叶之国,给这个社会和地区所带来的“裂变”,使当局尤为“挠头”,不得不躬身反省,改变已有“失之以宽”的移民政策。一个国家,不管施行何种制度,社会总是有利有弊。“地球村”也非尽是“歌舞升平”、阳光丽照着。凡事都要以辩证眼光审时度势地看待这一切。

我想,只要我们充满了人间大爱,只要我们能求同存异,诚如《道德经》里所指明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天下太平,盛世可期。

2025年7月14日

老树新枝

(13)

拙文连续发了12篇,中学同学在微信里问我:“你是不身处异国他乡比较容易有这么多感慨?”我莞尔一笑,如实答道:“是的。在这里有的是时间,也没有任何干扰,能集中精力,静心思考问题和即时提笔。”

我喜欢安静地看书和写作。有时一篇文章,总在脑海中酝酿和构思着,一旦成熟,一蹴而就,总能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完成,而且大多不打草稿,不作大的修改和变动。许多人问我:如此写作方法,你是怎么学来的?其实,没有什么技巧,从小打好基本功,“多看,多读,多想,多讲,多写”,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加上生活的磨砺,实践的锻炼,用心的感悟和不辍的笔耕,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做到“信手拈来”、“情到意达”、“旁征博引”、“妙笔生花”。

我无意自视才高,也并非“班门弄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非常感谢朋友悉心赏文,有的还中肯地点出错字别句,甚至商榷小小的标点符号。我钦佩这些挚友,他们已成为我的“严师”和志同道合的好友。我总以为,兵不厌诈,文不厌改。月下推敲,马上行吟,都是对文字、文学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我年岁已高,不戴老花镜很难看书写作了。在手机里一股脑儿地写下这些文字,即使有错处,也不会倒腾修改,还得请我的忠实学生,远程帮处理后发给诸君。不少朋友早就告诉我,你可以去开设一个自己的“公众号”,一定会有人看,一定会有众多粉丝的。我不敢奢望,也真的不会摆弄这些属于年轻人“活计”。

我有一个夙愿,20年前来加拿大布鲁克大学作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曾写下了10多万字的《访加札记》,去年到此又留下了3万多字的《探亲随笔》,这次欲再记载一组《老树新枝》文章,待年底回国,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争取汇总出版一本散文集《枫叶飘飞的日子》,献给师长同学,献给亲朋好友,献给生我养我的父母和我可爱的祖国。

2025年7月15日

老树新枝

(14)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给硕士、博士生上课时,告诉他们将来一定要掌握三项基本生存和工作的技能,即会开车、懂英语、使用互联网。听我课的学生已不记得有多少届了,但从在职、非在职,单证、双证(学历和学位)以及地方组织委托培训班的授课人数统计上看,应该不下上千人。我所开的课程是《领导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概况》,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那时,我所在的闽江学院系新办高校,并无研究生序列。我是母校福建师大的外聘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十几年潜心教学和科研,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友谊,而且出版了《领导科学教程》、《论中国发展“新经济”》、《<资治通鉴>释要》等专著,有的成了畅销书,有的则被著名“985”、“211”高校指定为考博必读书目。当然,我不仅只是这几本书。打从1995年在福州市委宣传部出版《闽都文明论》迄今,我已有86部专著、合著和主编的各类书籍得以正式出版,尚有10几部书已在出版社等待面世。

我一生走过多个岗位,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实社会和工作环境中摸爬滚打,不可谓不经过历练与挫折,不能说全是高居C位和“霸屏”在电视机前的结果。当我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告别“政坛”而重新回归“教坛”时,我的心是平静的,我的境界似又升华了。我选择了教书育人一一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最光辉的职业,我选择了陶冶情操,攻坚克难,著书立说,怡然自乐的凡人生活,我得以闲淡地观看“云卷云舒,潮涨潮落”的社会和人际,我没有庆幸,也全无窃笑,亦莫如朋友所肯定的我“明智”、“路走对了”,“还好没吃政治这碗饭”等等溢美之辞。我十分清醒人的“出身不由己,奋斗靠自己”,“人在干,天在看”,“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当你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你是最明智,也是最幸运最幸福之人,

凡事并非尽如人意。当年我告诉学生们在新时代要掌握生存与发展的“三项基本技能”,可我自己眼下不会开车,不用电脑,不专英语,虽然也能贸然出国,请人车接,请教联网,请问译句,但委实觉得若多学些,多懂些,自如地运用于现实生活,该是何等的快意。

请记住,世上绝没有后悔的药。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坦途。谨此,与诸君共勉吧。

2025年7月16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