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羊 .
午后,随意走进一条街巷,没想到不宽的路面人来人往,热闹熙攘;自行车、电动车……偶尔有小汽车,就只能像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不直的道路两旁,是一家紧挨着一家的商店饭馆,门脸都不大,可东西南北风应有尽有。
没走多远,在一个三岔路口,无意看到一块号称南京名小吃的招牌:“鸭血粉丝 汤包馆”。顿时,眼睛一亮,心头一喜:鸭血粉丝汤,我最爱的美食之一,典型的家乡风味。
毫不犹豫,转身迈进这家小吃店。
小吃店不大,大约四五十平米,六七张小快餐桌一张收银台就塞满了整个空间;也没有任何装饰,但还干净。迎面墙上(收银台上方)悬挂着一块价格牌,红底白字,十分醒目,并配有图片。店内仅有的两个店员,看上去也很清爽热情。
抬头看着价格牌,我很快敲定了第二栏:鸭杂粉丝汤/锅巴 15元。
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一大碗粉丝汤端送上来,那股熟悉的特别香味迎面扑鼻:太馋人了。顾不及烫,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两口,这才想起锅巴,以为店员忘了,就提醒说,我的锅巴还没有上。不料对方答:锅巴要另加两元。
“你上面不是写着鸭血粉丝汤/锅巴 15元吗?”我指了指价格牌。
“15元是鸭血粉丝汤的价格,你没看见后面划着一道斜杠吗?”
“哦?那你也应该写成:鸭血粉丝汤/锅巴 15/2元,这样让人就一目了然,不会误解了。”
“我们一直都这样写,到现在也没有人误解看不懂的。”
语塞。
我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留意或关注我的疑问,不是匆匆地在埋头苦“干”,就是边吃边刷着手机。
我只得知趣地打住。
虽然不是正餐时间,可顾客进进出出,一直未间断。有打包带走的,也有坐下吃的,这六七张快餐桌几乎始终都有人。从他们与店员的简单对话中,感觉不少是常来光顾的熟客。
店面虽小,生意却不错。
没人像自己那样在意什么“斜杠”的。我思忖着。
是时,店员送上锅巴,我将锅巴泡进汤里,然却味觉近似“蜡”。
我一边慢慢地嚼着锅巴,一边开始自省起来:刚才不应该用“应该”这样主观性很强的词,而应该用“如果……是不是更好”这样委婉的句式语调……
事后我与一闺蜜聊起此事,不想闺蜜大笑不止,还提到什么“斜杠青年”、“斜杠人生”,等等,笑我这是斜杠价格。孤陋寡闻的我不知其意,遂上网百度,发现此斜杠并非彼斜杠,显然闺蜜是笑侃我。闺蜜的朗朗笑声更促使我再次“换位”反思:
标价牌设计是店主定的与这两店员无关、搭配的价格没有直截标出可能也是一时的疏忽、二元钱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值得一写的小钱……
难道是我的思维出了问题?我不由得有点纠结起来。
下次再去会不会有被打脸的感觉?紧接着又生出一个纠结。
毕竟标价牌上还有几道是自己垂涎欲尝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