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

山光水色武夷山

作者少君(美国)


从九月二十八日到泉州参加“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到十月六日结束,我已远远超出了我计划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日程。

北京、南京、天津、广州都有已约好的客商在等我,但在诸位此时已开始称兄道弟论姐谈妹的作家们的再三怂恿下,我只好不顾商业信用,置客户于不顾地蹬上了飞进武夷山的飞机,被称之为潇洒走一回。

早就听说武夷山独具风格的碧水丹山称得上奇秀甲东南。但是当我在飞机上第一眼见到武夷美景的时候,居然惊呆了–它比我想象中的要美上十倍百倍。

正如散文大家刘白羽所言:“武夷一下子把我的神魄吸慑住了!”

武夷山的山峰十分的奇特,尤如鬼斧神刀削过一样,险峻而不危,刘白羽形容武夷山:这儿的山有这儿的风格,它既不像黄山那样万山环回,也不像庐山那样一山飞峙,它像天上造物者偶然抛洒下无数碧螺,万峰千岩,如剑如刀,朝天耸立。

图片[1]-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到飞机场来接我们的是高大儒雅的武夷山兰亭书院蒋院长,他退休前是本地的父母官亦是对理学颇有研究的学者,被同行的《文艺报》主编金坚范称之为儒官。在我们去兰亭宾馆的路上,蒋院长就开始介绍武夷山,说武夷山是中国一处绝妙的山水名胜,山的历史甚至可以远溯到春秋时代。

西周时武夷山已是“七闽之地”,是闽人聚居之地。春秋末期越人入闽,形成闽越族,为闽越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如今悬崖绝壁上遗留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

秦末汉初,部分闽越人北上。汉武帝平定闽越王叛乱之后,汉族居民逐步南移,留存的少数土著闽越族逐步同化为汉族。此后,武夷山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

图片[2]-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看来儒官老蒋果不虚传,在作家们东问西询中,我们不但知道了这“碧水丹山”的几大景点。也了解到武夷山在汉朝就被封为“天下名山大川”。

这里道、儒、释三教鼎立,理学家朱熹在此生活四十多年,铸就了“道南理窟”。

李商隐、范仲淹、陆游、柳永、辛弃疾、徐霞客等历代名人亦曾留连盘桓,吟赋词章数以千计,摩崖石刻遍布山中。

我问武夷之名来自何处?蒋院长如数家珍般道来:相传唐尧时代的长寿老翁彭祖菇芝饮瀑,隐于此山,生有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后来连闽赣边界的大山脉也统称为武夷山。

汉武帝时曾派遣使者在大王峰南麓设坛,用干鱼祭祀武夷君。唐天宝年间,朝廷封武夷山为“天下名山”。唐末五代时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天”。

有人又问为什么从车上看山都是红色?

蒋院长解释说,这是因为武夷山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属丹霞地貌。几万万年以来,因地壳运动,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构成了秀拔奇伟,独具特色的“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之胜。

众人一下子被他的三三七十二搞得莫名其妙。

蒋院长一笑道:三三得九指的是盘绕山中的九曲溪,六六三十六指的是形状各异的三十六座山峰,还有七十二个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岩。

这里山奇有水,山水相依,相得益彰;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这种山水交融的景色,正是武夷山风景的特色。

武夷山的山峰,与一般的山峰不同,峰顶多生松竹,苍翠葱茏;而崖壁却峭拔削立,多呈浅绛色。一般山峰都是下大上小,而这里有些山峰却是上大下小,而且群峰皆翘首向东,有如万马奔腾之势。武夷山自秦汉以来,就是儒者、僧人、羽士、丹客流连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

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陈朝顾野王首创武夷讲学之风。宋代学者杨时、胡安国和朱熹等都先后在此聚徒讲学,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颂赐宋儒朱熹,匾额悬挂于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

故后人称武夷山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

至今山间还保存着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的武夷宫、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窑址、元代皇家御茶园以及四百多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

我敢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遇到过一个人,来了之后说后悔的。

图片[3]-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到宾馆放下行李后,一个人走上楼顶的阳台,只觉得武夷山很静,满目碧水绕青山,微风送白云的美景。举目山水绿荫茶田之间,大有魏晋前人归田园、退隐山林的安逸与恬淡,令我心生感动,静对群山,默默无言。

突然间被人叫喊道:快下楼要出发了。稀里糊涂中随众人上车进山,据说是去瞻仰一种名贵茶树—大红袍。

在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车后,迎着时隐时现的夕阳走了很久,山谷两侧的石壁垂直地陡峭,甚至有些逼人。

眼见头顶上是一线的天空,顺着幽幽的峡谷伸向远方,脚下则是溪水弯弯,野草遍地,和我走在一起的一位女作家竟然握住了我的手,她说山谷中有一种怪异之气,我说是不是武夷之魂见色而动了,她说我把你当好人你可不要吓唬我。

正说着,眼前忽然一亮,山谷开阔之处有一红色的凉亭横在前方,更令人惊奇的是,亭下居然有七位身披彩袍的靓丽女子,列队于一断崖前,蒋院长说她们是专门为我们表演祭祀仪式而来的。来自美国的作家许赤婴脱口而说:只听说军中古有祭酒,从不知还有祭茶?

图片[4]-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走近一看,七位身着盛服的小姑娘个个亮丽如天女下凡,让惊叹中的男作家不停地合影留情,谋杀菲林,他们平时自信且矜持,如陈忠实、叶辛、刘醒龙、彭见明等现在都如追星般眉欢眼笑。而女作家们则纷纷打听为何山中能有如此漂亮的佳丽,交头接耳,如方方、铁凝、赵枚等,只有当地成长起来的诗人舒婷微微一笑说:结论自然是喝茶了。

舒婷建议她们以后喝茶最好要喝大红袍,她说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茶氨酸则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关键是大红袍还可以美容,健胃消食,抗衰老,美容……

图片[5]-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蒋院长说,武夷山大红袍,属乌龙茶,品质优异。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特别是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据说在明朝洪武十八年,福建有举子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当地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树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茶带回京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武夷山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山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以示尊贵。

图片[6]-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目前真正的大红袍只有六棵,倚绝壁而生,约一人多高,长在离地五米的山崖上,虽有百年树龄,年产茶却不足一斤,据说在香港拍卖曾经卖出每斤16万元的天价。

虽然作家们一听这价钱,心凉到谷底之温度,但在主人的盛情之下,还是有机会品尝到这名茶的味道。

由于终年受崖壁上的雾气露水滋润,懂茶者说其口味品质绝冠八闽,不愧为为岩茶的“根脉”。

绝壁下,七位仙女在古乐的伴奏下列队起舞,主祭女将身上的大红色披风交给一男青年,男子沿峭壁矫捷地登上悬崖,将红袍覆盖在茶树上。

此时萧鼓齐鸣,主祭开始,众人临听祭文,群山肃穆。仪式过后,漂亮妹妹们立刻被作家们瓜分为几组,她们一边应付各式各样的问题,一边介绍茶道。

青红相间的武夷岩茶,看起来就像枯萎的草屑,但泡冲之后,杯中茶水却清香异常。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自北宋成名以来已有千年历史。如今,当地人把一个景点、一种名茶、一套茶艺糅合在一起,推出这样别出新裁的旅游节目,效果奇佳。

我这桌表演茶艺的小姐一边舞壶一边介绍道:冲水入壶时高举,让茶叶滚动,促其出味,斟茶时低注,以防茶香散发,此谓“高冲低斟”;斟头道茶,各杯先斟少许,再巡回而斟,以免茶味浓淡不一,此谓“关公巡城”……这种从古人煮茶、鉴茶的传统中演化出来的“武夷茶艺”,共有一十八道程序。

小姐技艺娴熟,岩茶清香沁人。细啜一口,果然唇齿皆香,余味袅袅,“一杯苦、两杯甜、三杯味无穷”,真是韵味独特。茶亭外,茶树葱葱,山色青幽,轻雾弥漫,而远处群山隐隐。蒋院长说,武夷岩茶的韵味,就是这种环境所赐。

沿着来时路踏着来时的脚印在暮色中走向山外,血一样的最后一缕夕阳洒下一片斑斓,透过望得见的那一线天空,没有飞鸟掠过,没有树声瑟瑟,一切都是宁静而祥和的。

走出山外,黄昏的气氛在暮色里缓缓流淌。燃烧杂草而升起的烟,随着晚风轻轻地张扬,晚归的农人,找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幅美丽的山村晚景。

汽车穿行在山与山之间,环绕在四周的,都是苍翠的青山,缕缕的云烟从青山深处升腾起来,随风飘动。

仿若天上仙女遗失在人间的缎带,围绕着群山飘舞。

不知云烟深处,可有神仙的踪迹?

汽车逐渐陷入越来越深的夜色里,群山渐渐模糊成一片淡淡的影,终于融入了沉沉的夜色。

众人于无声中感觉着武夷山的夜色,呼吸着带着茶香的秋风,准备着明天登山的刺激。

图片[7]-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第二天要登的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山,耸立于九曲溪之中心地段,它是由三曲仙游岩、五曲清隐岩、六曲晒布岩等凌空蟠结而成。

我和於梨华、裴在美一组,我们取道茶洞,沿晒布岩南壁岩脊上的磴道向上攀登,大约一共跨过八百多个陡峭的石阶,如上天般汗流夹背地登上峰巅的一览台,再一次领教了年逾古稀的於教授登山之厉害,实在叫我佩服不已。

伫立山巅举目远眺,峰峦岩壑,峻峭幽深,各具神韵,碧波如带,曲水如缎,九曲风光尽收眼底。

从天游望仙掌峰,可见一数百米宽的青色石壁横亘眼前,峰壁上因流水侵蚀成凹痕,如同仙人巨掌印痕,蔚为壮观,享“天下第一岩壁”之美誉。

武夷风光确如我飞机上看的那本散文集所形容:岩如断壁残桓,危绝奇峭,山如肌层怒张,孔武有力。每峭岩,每峻岭,都像由一个巨大的艺术家,凭他敏捷的才智,豪迈的心灵,挥动雕刀,铿锵劈刻,处处显得矫健、粗犷、苍劲、神奇,从而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

但见天游峰顶,万丈悬崖,一片飞瀑,直泻而下,日光闪烁,微风摇拽,像碎玉,像飞雪,就更给这凝聚的峰峦,凭空增添了几分意气,几分生机。

图片[8]-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人们告诉我,如果夜宿天游峰顶,在晨曦到来的时刻,看白茫茫的云海,像大海的波涛,旋卷翻腾,待朝阳骤临,霞光绚烂,像姹紫妍红,万葩齐放,那才真是瑰丽壮观!峰顶的天游观,古朴典雅,为武夷山第一胜景。

我们循山路向西寻找桃花源行,桃源洞四周峰峦环耸,地形深幽,景物殊异。

我们一行人在光线暗淡的林间山路中爬行了很久后,忽然间眼前一线天光,怪石群中耸立一石门挡住去路,钻过这石门,猛然间豁然开朗,但见群峦环绕,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恬静幽雅,恰然入画。

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难怪为历代骚人墨客隐居之处。

来武夷山之前,一位力劝我来的闽籍作家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我原本以为是夸张,上了天游峰之后才发觉确实如此。

由于工作和机缘的关系,在我这一代人中,我算是走过比较多的山山水水,总以为到过漓江阳朔,领略过桂林山水的钟灵隽秀,走过敦煌酒泉,体悟过大漠戈壁的广袤与壮丽。但面对今天武夷山这千奇百态的自然景观,无论是黄山的雾;三峡的险,峨眉的幽,都不及武夷山水的奇美和秀丽更触动心灵。

武夷山之奇不只奇在九曲连环的溪流泉涧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同中国诸多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相比,武夷山奇在有山有水,山水交相辉映;奇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天人珠联璧合;奇在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山水连接,二者相得益彰。

图片[9]-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宋朱熹赞曰:“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清魏源叹曰:“有巫、桂之奇,而无其泷险;有潇湘之清幽,而加以丽峭。”诗人郁达夫有诗云:“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可见武夷山的魅力非同一般。且不论武夷山峰峦岩壑秀拔奇伟,云雾飘缈若隐若现,更不论九曲碧溪千回百绕,山泉飞瀑气象万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武夷山中所饱含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有距今三千八百年的绝壁“悬棺”,有西汉时期闽越王古汉城遗址,有集道、佛、儒三教于一山的一百八十七处寺庙宫观,有历经千百年风霜的四百处摩崖石刻,有南北朝以来李商隐、柳永、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词文诗赋。

晚上在和也是作家的武夷山市长张建光同桌吃饭时,他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中唯一保存良好的一块绿洲,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示范保护区。

为了保护武夷山水的天然风貌,武夷山市政府投资八千万元将风景区内的居民建筑全部拆除迁移到风景区外,修建一系列纪念馆、博物馆,使武夷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他说大自然留给武夷山人驰名于世的自然风光和“碧水丹山”,武夷山人有责任保护和管理好这一历史遗产,将其奉献给子孙后代,奉献给世界。

图片[10]-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图片[11]-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乘竹筏飘流九曲溪,是这次到武夷山最富特色之游。坐上宽约两米、长约九米的仿古竹筏,船夫用竹竿熟练地轻轻一撑,竹筏便离岸了。

顺九曲溪随波逐流而下,两岸的青山巍峨壮丽,平如刀削,沟壑纵横,竹树衬映,山泉滴滴。

真是“崖崖壑壑竞仙姿,千峰拔地玉嶙峋。”

溪面忽而平缓似池,忽而湍急如潮,竹筏随之或珊珊而行,或疯颠舞蹈,您随之亦然。

如此一峰过后又一峰,有惊无险中,两岸美景走马观花尽收眼底。无登山之劳,有涉水之乐,抬头山景源源而来,俯首水色飘拂而去,侧耳溪水叮咚,溪水碧清,曲曲弯弯,如玉带盘绕群峰。

山回溪折,折复绕山,环结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

大王峰岿然屹立于九曲溪口,四面陡壁如削,如巨柱擎天;玉女峰倩立溪边,似仙女下凡;天游峰诡秘莫测,云雾弥漫,想想昨天我们还在上面,晃若梦中。

图片[12]-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图片[13]-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撑竹排的是一青年,边撑边一一指点每曲的著名景观,妙语不断。

大王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地处武夷宫西南,是进入九曲溪的第一峰,四周崖峭壁,山顶古树参天。东壁岩罅间有升真洞。

据中国宋代思想家朱熹考证,是武夷君居住的地方。山顶上有一条深不可测的岩罅,据传这便是宋代专使祭祀武夷君的地方。

在竹伐上感觉最好看的是第二曲的玉女峰,岩体莹洁圆润,如少女亭亭玉立,顾盼生姿;岩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宛若少女发髻,极似纯情少女凝眸面溪,脉脉含情。而它对面远处是“仙壑王”峰,船夫讲据传说,这是一对恋人,但被它们中间的巨岩“铁板嶂”分隔两边。

原来玉女是玉皇大帝的三女,那铁板岩是玉帝派来捉拿玉女回宫的一个妖怪所化。

当年玉女坚不回宫,最后三人都化为山峰,那妖怪化为一座峭拔如劈,冷峻似铁的巨岩,永远阻隔在他们中间。只有晴天丽日之时,两座山峰的倒影才能在水中相会少时。

一边随着竹排漂流在清莹澄澈的水中,一边听着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真是一种至极享受。徜徉在山光水色之间。

武夷有很多的孤峰只能远观,感受她的清秀,而不能攀爬。所以武夷山全部自然的美,尽可浓缩在一条九曲溪上。溪水深深浅浅,时急时缓;两岸的奇峰怪石不断地变换姿态,船工卖力地做各种各样的比喻,讲着古老的的典故。

“瞧!那儿就是举世闻名的武夷船棺。”船到三曲的小藏峰下。我们循声抬头望着刀劈般光滑的石壁,上面有几个黑乎乎的洞穴,大概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就放在里面吧!。

图片[14]-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图片[15]-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据考证,船棺大约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铜器的时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葬俗。船夫又打开话匣子:“这些船棺在古代是如何放上去的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五曲是九曲中最为开阔的地方,这里有林木葱郁的平林洲,洲上有隐屏峰、接笋峰,玉华峰等名峰。隐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阳书院,是朱熹讲学之处。

玉华峰与隐屏峰相峙而立,风姿独秀。在隐屏峰之西有断续三峰截的接笋峰,峰下有“铁象石”,这里是进入茶洞、攀登接笋峰门户,据说在峰顶可见天游峰瀑布。

在五曲“接笋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间有“云窝”。

这里依崖临水,奇石盘错,每当晨昏,云雾飘泊。九曲溪真奇妙,时而静似万顷玻璃,时而又涌起一堆堆雪白的浪涛,接着慢慢地隐没在深绿色的漩涡里。

我们还观赏到犹如睡狮的狮子峰;宛如乌龟的乌龟岩等石峰。它们形态逼真,加上船夫那生动含蓄、娓娓动听的讲叙,真是“泛排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图片[16]-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确实,迂回盘折在竞秀争奇、兀峰怪岩之中的九曲溪,溪水碧澈见底,波映翠影温柔可人;矗挺在溪水两岸的36座山峰,峦壑秀拔奇伟,竹葱松郁雄姿英发。

坐竹排,荡在九曲十八湾上,“万壑千岩锁翠峰”,“棹歌闲听两三声”,“自是游人天上来”,“插花临水为谁容”?(朱熹《九溪棹歌》)那一番舒坦,那一种飘逸,那一段情怀,是任何地方都没有的,也是一生都忘不了的。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我听过多次,但从来没有像听撑竹排的船工唱得那样动情,那样入境,那样神往。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峰”,此山此水,游时让人流连忘返,别后让人牵肠挂肚,一点儿也不奇怪!

图片[17]-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九曲溪迷人之处在于,有时清流浓碧,波光鳞鳞,有时险滩激流,柳暗花明,每曲都有不同的景观,不一样的感受,游武夷真正的感受是天地之大能容人生百态,看那些消遥自在的道士道姑们,天天守着这块天灵宝地,品着上等铁观音茶,悠悠哉哉,我都有想出世的念头……

作者介绍

图片[18]-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华闻时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