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纬 · 第3817期 | 杨际岚:走向文心的深处——饶芃子先生的治学之路

谈及“前辈学人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个人认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会会长饶芃子 教授有着两大贡献。 其一,学科垦拓,亦即学术贡献。 回顾饶芃子教授的治学之路,正如她本人所概括总结的,从文学到中西比较文艺学,或进而从比较文学到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在学术理念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从理论上研究不同文化相遇、碰撞和融合的文学现象、文艺问题,关注中外文化的对话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诠释。饶先生极其重视学科的融通和互动,为文艺学和比较文学拓展了崭新的学术空间。在她的研究视野中,置身于多元文化中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中外文学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饶先生正是借助跨学科的融通与互动,努力推动和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这种带有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开拓和创获,在饶先生的治学之路上,留下显著的个性化的印记。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标志性的重要成果。 其二,人才培育,亦即教育贡献。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饶先生历经四十载耕耘,一方面,开疆拓土,抽枝散叶,另一方面,培土育苗,桃李芳菲。简言之,一为垦拓,二为培育。其中,教书育人,业绩赫赫,同样为学界同人所称道。饶芃子教授倾心尽力,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和53名博士,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生力军。饶先生悉心培育的弟子们,有些挑起了学会大梁,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管理、传媒等领域卓有成就。这样的学术梯队,充满进取心和创造力,科研课题、项目,杏坛授业,研讨会、讲坛,学术论述,著书立说……饶先生和弟子们的学术事业,不间断地接续下去,传承开来。 就人才培养而言,饶先生并非囿限于同门师承。学会班子建设和队伍培养方面,同样体现了她的热忱和用心。认识饶先生这么多年,耳闻目睹,她之于扶掖新人可谓不遗余力。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人才在学会事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02年学会创立,她出任会长,许多重要岗位都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在承担重责。 返视饶芃子教授的学术生涯,显而易见,其突出建树,无论学科垦拓,还是人才培育,基于她的毕生追求和修为,如同她所深情剖白,文学已经与她的生命、她的精神“融为一体”。 展示于众人面前的《花到深处更知香》(花城出版社2025年2月版),呈现了饶芃子教授的文心、文情、文才。书中,《走向文心的深处》一文,曾刊于2007年3月23日《羊城晚报》。顾名思义,饶先生尤重“文心”。《文心雕龙•序志》云:“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强调文学本质与创作思维的探索。此文中,回顾从事文学评论的因缘,饶先生颇为赞赏一些文学评论名篇给予的影响,称其具有“艺术哲学的底蕴,对美的审视的魅力”,这也正是她治学之路孜孜以求的目标。她的研学经验,给人颇多启迪。如读书之“前四说”,探讨文本应由表及里地追问,“说什么”,“怎么说”,“为何说”,“何以说”,“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与探索问题”。又如做学问之“后四说”,研讨课题应具研究的历史感,明确自身研究是“从头说”,或“接着说”,还是“对着说”,乃至“重新说”,“在研究中去发现与解决问题”。换言之,这些经验之谈,也是饶先生一再强调的“眼光、视界和思路”,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社会科学家 ”的敏锐和睿智。 饶先生的学术风格以“诗性批评”著称,注重从感性体验切入理论分析。在前辈学人的身体力行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形成学人与作家对话切磋的良好风气。每逢相关学术活动,常有不少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出席,华山论剑,纵横经纬。创作者活色生香地进入学术场域,文韵四溢,文心荡漾,宛如一道别具韵味的文坛风景线。 饶先生的学术风范长存,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事业同在。

(作者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编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