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留下的女人第六组第9节

贺怡历经三灾六难(第9节)

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贺怡并没有蛮干,她一面向上组报告,一面派人把林金生找来。事关重大,董必武、何叔衡立即亲自来了,何叔衡授权贺怡处理此事。林金生一来,贺怡拍案而起,当众指责:“你把柏树下搞得乌烟瘴气,贫农变中农,中农变富农,富农变地主,贫农也变地主……”接着,她一一例举了林金生弄虚作假的事例。

内心空虚的林金生,吓得额头冒冷汗,嗫嗫嚅嚅地承认了错误。

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使董必武、何叔衡、邓发等领导同志,对贺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邓发赞扬她说:“贺怡工作过得硬,很适合搞地方工作。”

不久,贺怡担任了夏肖区委书记,她吃苦耐劳,身体力行,将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了瑞金县的一面红旗。

在诬陷中,她用红旗洗雪自己。

一意孤行的“左倾”领导,终于把毛泽东、朱德开创的中央苏区的地盘,全部输光。8.6万红军主力,仓促离开了这块浴血经营了6年的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丧尽,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怀着身孕的贺子珍,跟随只有“主席”名份的毛泽东,走上血雨腥风的长征路。

“反党小集团”案不了了之,在基层改造的毛泽覃,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留下来坚持打游击。

毛泽覃即将率红军游击队转战闽赣边界,党组织考虑贺怡身怀有孕,同时她的父母亲和孩子需要照顾,决定贺怡不随部队行动,携父母往赣州坚持地下工作。

明暗不定的早晨,厚重的铅云压迫着山岭,惨白色的光落在黝黑的贡水上。

三条带篷的大木船徐徐启航,划开一道道粼粼波纹。1934年12月的一个早晨,会昌县白鹅洲四码头,正进行着一场秘密的送别。

毛泽覃将两位老人扶上船,内心掠过一丝酸楚,安顿好老人,又送贺怡和孩子上船,毛泽覃与贺怡紧紧握着手,千言万语一时竟无从说起。

毛泽覃与贺怡依依惜别。

贺怡注视着毛泽覃:因日夜操劳,脸庞已明显消瘦,一双炯炯的眸子,却仍透着刚毅、凝重的神情。“泽覃,今后一切要多保重。”贺怡那坚强的眼睛,饱含依恋深情的目光,心头不禁一酸,哽咽着说:“别担心孩子、父母。”

毛泽覃点点头,说:“贺怡,你以后的日子会更困难,但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住!我会派人来看你们的。”

当时,怀着身孕的贺怡,被任命为中共赣县县委副书记,与一家老老少少5口,潜往白区赣县进行地下工作。

贺怡一行的隐蔽行动,由白区工作经验丰富,任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的刘少奇亲自布置。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项英,亲自组织实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

这次行程安排,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苦力运输工会委员长王贤选及刘老大负责。王贤选原本是参加长征的,因其长期搞白区工作,熟悉本地情况,为此,毛泽覃提议,周恩来、刘少奇同意他留下。

船上装载着钨砂和谷子,准备运往赣州售出后作活动经费。

第一条船上乘着贺焕文,化名陈焕文,由刘老大开路;第二条船上是贺怡,化名为胡招娣,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英子,与王贤选假扮为夫妻;第三条船是温吐秀和刘豹(刘伯坚之子,4岁)化名小三子,假扮成祖孙。

开航了,毛泽覃向着顺流而下的帆船,缓缓扬起了凝重的手,

这一挥手,永远凝固于苏区女人贺怡的脑际┅┅

图片[1]-红军留下的女人第六组第9节-华闻时空

三江水,水深流急,一路凶险难测。

于都贡江,是红军长征第一渡。这里,成了白军阻击红军余部“流窜”的水路关隘。几条白军的汽轮船,在江面上日夜游弋,过往船只,一律扣押。

贺怡一行三条船只,混杂在另外几条船中,驶入了白军的“口袋”。

“哪里来的船,是干什么的,到哪里去?”白军一窝蜂地涌上船,枪械拉得哗啦哗啦响,咋咋呼呼地嚷:“有没有红军在船上,把红军交出来,一律有赏!”

码头守卫,都是驻军长官的嫡系,任务就是收刮民脂,每天从关卡上收取的油水比税收还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