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留下的女人第十二章第3节

马前托孤(第3节)

早霞中,一队灰鹅,绅士般昂首挺胸,从绿草如茵的田畴走过,扑腾到水塘里游哉悠哉。

深绿色的黄竹、毛竹一丛丛,牧者步履蹒跚,远远地跟随后面,是70多岁的李老倌。他是李美群房下的侄子,说到李美群,他摇头说不认识,经旁人提示,他才印象模糊:“嗯,我见过,生得蛮标致。听说心就蛮野。”

图片[1]-红军留下的女人第十二章第3节-华闻时空

也许因时隔久远,李老倌淡淡的语言,探向了记忆深处。

李美群,1911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城南郊,李屋塘头村的一户农民家。降生于世,家里贫困,连一条包裹身体的布都找不到。

父亲是个憨厚勤劳的泥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曾被抓去当挑夫,途中逃脱,乞讨归乡,染得一身重病,从此长年卧床。母亲是个贤淑善良的妇女,一连养了九个女孩。

那是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贫困家庭,男孩是劳动力,女孩是赔钱货。所以,婆婆每见她生一个女孩,就破口大骂一顿:“绝代婆!”

生女儿的罪责都在女方,母亲生了女孩子,不给饭吃,不给水喝。孩子也不想养活,除去老大外,八个女儿,分别被送往本县的龙口、城岗、杰村、鼎龙、凤凰庄等地做“招花女”(养女)。母亲则去做奶妈,用卖人奶的收入养家糊口。

老四李美群,还没满月,就送给了长冈乡郎木村的一户人家。

养父、母刚生养的婴儿夭折。接受李美群,这个家庭希望一举数得:一曰“保奶”,二曰“招弟”,三曰“招郎”。

三重希望系一身,给李美群带来幸运,她被送去念了三年私塾。

任重道远。希望太多太重,却缺少恒力,养父母竟在生命的半途相继病故。李美群生活无着,被迫辍学,返回娘家,与生父生母团聚。

1928年12月20日,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15纵队,发动了兴国武装暴动,兴国县城第一次飘荡红旗。

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席卷城乡,“打土豪,分田地”、“婚姻自由”等,各种革命理论被炒得沸沸扬扬。

年方17岁的李美群,早有解除封建包办婚姻的意念,革命给了她勇气和机会,籍此,她摆脱了养父母那边的家族羁绊,冲破世俗,同坝南乡的青年裁缝钟延章,自由恋爱,不久结婚。

婚后,夫妻双双投入革命活动,成为革命伴侣。此年,映山红开得最盛的季节,夫妇双双站在镰刀斧头红旗下,举拳头宣誓入党。钟延章当选为坝南乡雇农工会委员长,领导农民自卫队的工作。李美群由成为一名赤卫队骨干。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三纵队,在兴国煽风点火,分兵发动群众。

大风起兮云飞扬。作为一个基层妇女干部,李美群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不顾流言蜚语,带头卸下首饰,剪掉辫子,冲破封建阻力,挨家挨户宣传革命道理。革命推动着她,她又带动着别人,乡里一批批姑娘们,也照样干起来,兴国县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年轻的剪辫子,年长的剪发髻,抛头露面,配带袖章,手持梭标,捉土豪,斗劣坤。李美群满腔热情,不知什么叫苦和累,带领群众,走在斗争的最前头。

1929年6月,国民党张与仁师窜犯兴国,占领了县城。

刚刚成立的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委,转移至城冈圩,全县各地的赤卫队集中起来,编成二十五纵队,与白军展开了拉锯式的游击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