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后,面对火锅,我总会想起飞机降落双流机场的那个遥远的晚上。
虽然祖籍在成都,但我从小生活在北方,工作后也一直在杭州和北京。清明前夕,我在北京的出租屋里收拾行李,一边期待着和姨妈、表姐们的见面(吃什么),一边又有些踌躇——肠胃炎刚好,这次到底怎么吃,才能不窜稀?
我悟到避免窜稀的精髓,在于及时认怂——辣椒坚决不多吃,乳糖不耐受的我坚决不喝一口牛奶。出发前我跟成都的亲朋好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行我拿水涮涮!”
但flag倒得比火锅里的牛油化得还快。第二天早晨马桶上的我明白了,川菜的攻击是立体的多维的——对于二荆条和豆瓣酱来说,我的肠胃就像三体人的思维一样直接、透明。
我说吃不了辣,四川的家人们带我吃的格外清淡,但是成都版的清淡。例如卤菜端上来时干干净净,一个辣椒都没有,吃起来竟然是辣的。还有火锅,家人们点的是微辣鸳鸯锅,但这“微辣”和我在其它地方吃的微辣可完全不一样。
吃辣会拉肚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辛辣食物会引起肠胃刺激、炎症和疼痛。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把辣椒素视为“毒素”,试图尽快把它排出去[1]。
现在一个人如果完全不吃辣,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食物。之前我肠胃炎发作时,打开外卖app发现基本没什么能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其实都能吃点辣,理论上也是这样:
辣椒从16世纪传到浙江,之后逐渐传入其他地区。中国除了沿海地区的人(可能因为当地食物和调味品种类丰富,而且当时生活相对富裕),其他地区的人多少都能吃点辣[2]。
![图片[1]-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0.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35aa720253ba4be89809c46ec28c46ce.png)
△长江中上游地区嗜辣地区的人均辣椒消费量最高(>75公斤),包括湖南省(111.57公斤)、贵州省(98.5公斤)、江西省(97.6公斤)和重庆市(95.6公斤)(图/图虫创意)
不过到了四川,大家都会变得格外谦虚。毕竟去过的人都知道,四川的微辣和其它地区的微辣,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有比较早的研究(2001年)对比了不同地区饮食的辛辣指数(包含辣、麻、胡辣的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四川和重庆的辛辣指数是最高的——总辛辣指数高达151,湖南为59,浙江为13.5,广东只有8.84[3]。四川省辣椒年消费总量约为604万吨(湖南省最高,为757万吨)[2]。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不需要)研究(也能)发现,那些更喜欢辣的人,味觉敏感度和感知度往往比喜欢微辣的人低得多[4]。
这主要是因为,口腔中的辣椒素受体(比如TRPV1热痛受体)如果反复受到刺激,神经细胞会给它们添加一些物质(磷酸基团),从而降低它们与辣椒素的结合能力,让人对“辣”的敏感度降低(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觉也会变得不那么敏感)[5][6][7]。
我来北京工作之前,在杭州待了4年,吃辣能力早就退化了。比如去宁波玩,有的饭店甚至没有辣椒油可以加。来北京后,我的饮食清淡得像一只熊猫。
![图片[2]-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4.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ef11a9ba822a47568c8ff75748ab9412.png)
△浙江菜系四大流派之一的杭帮菜,口味以咸甜为主,基本不吃辣(图/图虫创意)
因此我这次对辣椒的态度格外谨慎:到成都的第一天晚上,我在酒店点了两份外卖——一个兔头、一份大约170克的单人份自贡冷吃兔、冰豆花和锅巴土豆。量不多,看起来很完美。但吃完第二天就开始拉肚子。主要还是在吃的选择上,我有点大意了。
好不容易来一次成都,肯定得把那些出名的小吃都尝一尝。所以在三天里,我吃了不少东西(接下来是一段报菜名):酸辣肚丝、肘子、火锅、醪糟汤圆、辣子鸡、甜烧白(糯米豆沙搭配肉,非常香)、卤菜,还有各种奶茶……都特别好吃,要不是拉了三天肚子,我会更快乐。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有不少“雷点”。
大家都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被胃消化成“食糜”,然后进入肠道。小肠和大肠都有吸收液体的能力,所以正常的大便在排出时,通常是类似热狗的固体状[8][9]。
但如果肠道受到刺激(食物、病毒、药品等),它会“拒绝好友申请”并快速蠕动,把那些“脏东西”赶紧排出去[10]。
当你在四川被辣得说不出话的时候,四川的友人会说:“来,喝点豆奶。”这么做其实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奶制品里的酪蛋白和脂肪可以溶解口腔中的辣椒素,帮助解辣。植物蛋白也能稀释辣椒素,但效果不如酪蛋白好[11]。
![图片[3]-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0.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3e18534c15594954ba79def6159d52e3.png)
△相比于水、饮料、啤酒,牛奶的解辣效果会更好。成都的唯怡豆奶也是四川特色火锅搭子(图/图虫创意)
但对于我来说,冰的甜饮料只能暂时“止痛”,没办法舒缓我脆弱的肠胃。
因为奶茶、咖啡里的咖啡因会让腹泻加重;如果含糖量比较高,糖会刺激肠道排出水分和电解质,让大便变稀(而且腹泻会让人暂时乳糖不耐受,我本来就不耐受)[12]。
第一天吃了兔兔后,其实我的肠胃已经有问题了。后面吃的那些东西,更像是在给拉肚子这件事“添砖加瓦”,形成一个完美闭环[10]。
我吃的东西除了辣,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太油了。吃过油鱼或刷到过相关帖子的朋友可能知道,油的“威力”真的很大。
![图片[4]-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6.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95cd7d942ded46aa83a74edba6ca8bce.png)
△一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吃到平时就容易不耐受的食物,例如牛奶(乳糖不耐)、无糖饮料(对糖醇类敏感)或高油食物,拉肚子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中国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大约2.3-15.8%之间。(图/图虫创意)
这是因为消化脂肪需要多个器官的协作——小肠通常负责脂肪分解和吸收,但它需要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和肝脏分泌的的胆汁来帮助分解脂肪[13]。
当你吃了太多油腻食物,身体无法正常吸收时,这些脂肪就会进入结肠,在那里被分解成脂肪酸,导致结肠分泌液体并引发腹泻[12]。
同时,像辣火锅、钵钵鸡这类食物,辛辣的酱汁可能会掩盖高脂肪的问题,buff叠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去过量的油。
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10千克,食用植物油9.4千克,糖1.2千克;重庆分别为14.9,13.6和2.2kg;四川为11.5,10.4和1.5kg[14]。饭店的饭菜可能用油更多。虽说“油多不坏菜”,但确实会坏肚子。
对于我这种刚得过急性肠胃炎,肠胃还比较脆弱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大的雷区就是,从到成都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点外卖或在饭店吃饭。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简单来说,我们外食吃得越多,就越容易拉肚子。
2022年有一项针对8个城市重点疾病流行因素的专题调查,总样本量达到了14000人。研究发现:除了家庭自制食物以外的就餐行为,都会增加腹泻的患病风险。而且,一日三餐在外就餐的次数越多,腹泻的风险就越大。
具体来看,如果早餐吃外卖、街边摊或快餐店,风险会增加38%。如果晚餐选择外卖、街边摊或快餐店,患腹泻的风险会增加44%。其中,三餐都靠外卖、街边摊或快餐店解决的人,风险最高,腹泻的患病风险会增加28%[15]。
![图片[5]-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3.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38df99d2cc6342838c14f378085f57a8.png)
△大部分食源性疾病发生在夏秋季这种温度更高的时候,肉类食品因储存不当出现问题的更多,外食要更加小心。(图/图虫创意)
另外,当你去另一个地方旅游,遇到气候、饮食和原来地方差别很大,或者有旅行压力时,大约有30%到70%的人会在两周内出现“旅行者腹泻”这种情况[16]。
比如,同样是去四川,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强辣区”的人,和我这种从北京“微辣区”来的人相比,同样是吃(令人惊喜的)麻辣味儿的红烧牛肉面,更可能拉肚子的肯定是我[17]。
这时候如果还出现睡眠不足或疲劳的情况,会增加人的压力和焦虑,进一步影响我们肠道的正常活动[16]。
如果在旅游路上像我一样遇到急性腹泻,因为它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自己会好。但如果你拉的次数特别多(超过每天3次),就要小心脱水了(可以喝一些电解质水)并及时就医[18]。
另外,我其实应该在第二天吃一些清淡并能帮助形成大便的食物(这时候才知道一条成型的大便有多可贵),例如香蕉、白米饭、白面包(比杂粮饭和粗粮面包更容易消化)、麦片、土豆、鸡肉等[19]。
一定要避免像我这样,已经拉肚子了,却还在吃那些会进一步引发胃部不适或让病情恶化的东西。除了前面提到的辣、油、糖,还要避免吃柑橘类水果、牛奶和乳制品(无糖酸奶可以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饮料、碳酸饮料和酒精[19]。
![图片[6]-去成都这样吃,能打败全网多少人-华闻时空](https://q0.itc.cn/q_70/images03/20250414/a7793a4c614849af87f9a1699c942df1.png)
△香蕉、麦片这种简单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助力肠胃生成漂亮的粑粑。(图/unsplash)
我四川的亲戚们对于这次只有3天的旅程表示颇为遗憾,她们说下次时间充裕的话,一定要带我去歌乐山吃更正宗的小吃。有了这次的经验,别的不多说,我只希望公共卫生间可以好找一点。
来源:九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