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

(档案馆希望这次捐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摄影人把自己的作品捐献出来,故编发这条微信)

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其实,我本不想惊动大家,是蔡主任说:“邀请几位好友吧!让更多人看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于是,我鼓起勇气,请来了对我影响最深、帮助最大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你们的到来,让这个简单的交接仪式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图片[1]-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会场)

图片[2]-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副主任(兼)程灵敏(左三)主持捐献仪式)

图片[3]-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市档案馆馆长周艳致辞)

今天这个交接仪式对我来说既是大事,也是小事——大事在于它凝聚了我毕生的热爱与坚守,承载着我这35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小事则在于它并非我生活的全部。在浩瀚档案中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尘。

图片[4]-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捐献者发言)

图片[5]-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市政协原法群民宗委主任郭道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图片[6]-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市委原副书记、市人大原主任曹儒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随着年龄增长,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影像资料,该何去何从?近130万张照片(除西藏隆子的部分影像资料外,不包括外地采风的影像资料),一本欧洲集邮协会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为我联合出版的“国际邮册”,还有7本《拾零》。《拾零》收集了1988-2003年这15年我在单位从事办公室工作负责宣传期间发表过的文稿、图片,包括论文(共有856幅图片近50万字)。其中一篇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论文1989年《金融时报》经济版头条刊登后,引起了各大媒体和理论界的关注,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报》还转摘了这篇文章,朋友们说在几家大报上也看到了这篇文章。

图片[7]-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委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兼)杨模兵颁发捐献证书)

图片[8]-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图片[9]-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它们不仅是我的习作,更是我人生的见证。在我的活动范围内记录了家乡常德35年来的发展变化。几乎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每一篇文稿里,也稳藏着难以言表的辛酸与坚守。我曾因拍摄几次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曾因热爱而甘愿承受委屈和误解。

图片[10]-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合影留念)

图片[11]-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以下图片为参观库房)

图片[12]-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当我看到龚建辉先生许多珍贵的摄影作品随着生命消逝而丢失,感到可惜。正因如此,便萌发了想为我的这些影像资料寻一个安稳的归宿——哪怕只是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永久沉睡,不再被人想起。

图片[13]-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图片[14]-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幸运的是,陈局长看透了我的心思。由于她的悉心推介,市档案馆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感受到档案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今天这个仪式(共移交光盘339张、磁盘11块、移动硬盘35个),不仅满足了我多年的心愿,也算我对家乡常德尽了微薄之力,做一点点贡献。

图片[15]-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图片[16]-许山海个人影像资料捐赠交接仪式剪影-华闻时空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表达由衷的谢意:

感谢市档案馆的重视与接纳,让这些影像资料得以“永存”!

感谢曹书记、郭主任在百忙中亲临见证!

感谢每一位到场的领导、老师、朋友、记者,你们的情谊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许山海

2025年4月9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