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在第106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福州大学也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志愿服务西部宁夏地区,用双眼见证发展、用双手托举希望、用双脚丈量山乡,跨越山海在祖国的边陲大地上把一曲又一曲青春赞歌唱得嘹亮回响。
“这些福建娃,攒劲得很”
“老师,我们想你啦!”“老师,我考上高中啦!”“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每当手机屏幕亮起,看到这些来自宁夏孩子们的消息,福州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陈辰燕的眼眶总会不自觉湿润,嘴角却又忍不住上扬。那些在西部支教的日子,如同一幅幅温暖的画卷,在她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陈辰燕在2024年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发言
时间回到2022年9月,陈辰燕首次踏上了宁夏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她第一次感受到宁夏的独特,是初到之时的饮食不习惯和水土不服;第一次体会到融入的困难,是晦涩难懂的方言和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
初上讲台,陈辰燕就遇到了难题。她教学的课程是英语,但这里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调皮的学生还在课堂上捣乱。面对这些状况,她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入英文歌曲、电影片段,还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慢慢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课堂上捣乱的现象越来越少,主动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
陈辰燕与学生谈心
在陈辰燕班上有个成绩不错的女娃,突然频繁请假、成绩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缘由不明的请假条。了解到是因为父母觉得她是女孩子不想让她上学后,陈辰燕辗转难眠,决心为孩子做点什么。她找班主任要了地址,一次次地进行家访,鼓励女孩不要因为父母的观念放弃学业,并诚心实意地向女孩的爸妈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终于,女孩激动地告诉她,“老师,我爸同意我继续念书了!我一定要考上最好的高中!”
陈辰燕批改作业
“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听话,那就加强沟通,用行动赢得信任、用真诚打动人心、凭实力获得尊重。”谈起这段经历,陈辰燕感慨万分,她真正理解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努力和作为对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产生的正向影响。
教育扶贫从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用信念点燃信念的薪火相传。三营镇中学在福州大学多年支教援助下,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普高升学率逐年增加,走在全区农村中学前列。“这些福建娃,攒劲得很!”当地老师和家长们对支教团赞不绝口。
“像父母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支二代”,翁高悦成长于充满西部情怀的家庭。她第一次了解宁夏是上幼儿园时,她的父亲在2004-2005学年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中学支教;她第一次看到祖国西北的辽阔面貌,则是大学期间去新疆探望参与援疆工作的母亲。2022年6月,从福州大学毕业后,她如愿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一名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第一次提笔撰写工作稿、第一次上山夜巡、第一次加班到凌晨……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到宁夏的第一年,翁高悦在中宁县白马乡政府综合办公室工作。白马乡辖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留守老人和孩子占比高,当地很多老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遇事习惯到乡政府询问。而那时她又刚到宁夏,对当地的方言不是很适应,和群众的交流沟通存在困难。在那一段时间,只要有当地居民讲方言,她总会细细倾听,每日坚持练习。最终,她消除了语言障碍,能够独立接待办事群众、冷静应对工作突发情况、井然有序组织活动。
翁高悦参加爱心送考活动
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翁高悦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有时说话还会带着一两句中宁的方言。”翁高悦还经常和同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去当地农户的家里拜访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翁高悦走访服务地居民
工作一年后,翁高悦转到团中宁县委服务,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工作。2024年3月至4月,翁高悦参与举办两期“红领巾手拉手,城乡结对心连心”活动,组织徐套乡长流水完小、新庄子完小的学生到中宁县第三小学交流,又带领中宁县第五小学学生到大战场镇西沙梁完全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让生长在县城的孩子走进田间,学习生态环境知识,听驻村干部讲乡村振兴故事;也让无数农村的孩子有机会到县城学校里学习,体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翁高悦组织“红领巾手拉手,城乡结对心连心”活动
回顾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两年的工作经历,翁高悦说:“我更加确信,到西部来、到基层来,是正确的选择。”她的榜样事迹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持续带动更多的福大青年学子们投身西部、投身基层、投身祖国建设中去。
“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最绚烂的花”
作为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叶智媛怀揣着对西部教育的热忱,踏上了宁夏的土地。第一次听到孩子们怯生生地说 “老师,我好想知道站在舞台上是什么感觉”,让她决心在黄土高原上,以闽宁支教故事为蓝本,为孩子们编织一个关于舞蹈的梦想。
排练的过程充满挑战,孩子们从未接触过舞蹈,数不清八拍、踮脚时膝盖颤抖、旋转时撞作一团……但叶智媛和孩子们都没有放弃。为了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地学习舞蹈,她利用午休、课后辅导和排练间隙,一对一地为孩子们解答各科学习难题。有个总记不住节拍的小姑娘,某天突然兴奋地说:“叶老师!这个分数就像切分节奏!”叶智媛知道,这支舞蹈不仅是一场艺术表演,更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已经深深埋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叶智媛带着学生排练舞蹈
终于,在自治区的大舞台上,孩子们带着自信的笑容,用灵动的舞姿演绎了闽宁支教的温馨故事,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五届“希望杯”少儿舞蹈二等奖。叶智媛说,“更珍贵的,是孩子们教会我,原来最贫瘠的土地,只要种下希望,就能长出最绚烂的花。”
叶智媛和孩子们参加舞蹈比赛
云幕再启新程。福州大学大型沉浸式戏剧《嘉木留芳》通过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创的“闽宁云课堂”走进了宁夏孩子们的视野。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戏剧形式,孩子们的眼中满是新奇与震撼。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叶智媛耐心地讲解其中的含义。课后,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对戏剧的理解中,画出了心中独特的舞台,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他们对艺术世界的向往。
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以《嘉木留芳》为主题的“闽宁云课堂”
在美育课堂上,叶智媛和支教队员们将春晚节目作为教材,与孩子们共同品味中华之美。从蜀绣、活字印刷等非遗技艺,到外国友人站上中国舞台的故事,孩子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中国张开双臂欢迎世界的胸怀。
看着曾经怯生生的孩子在舞台上自信绽放,看着他们用画笔勾勒出对未来的憧憬,叶智媛更加坚信,教育是照亮山乡的火炬,艺术是连接山海的桥梁。在闽宁协作的长路上,她和无数支教人一样,用一年的时光播撒种子,却用一生守望花开——那些在黄土高原上种下的艺术梦想,终将在振兴的春风里,长成连接山海的参天大树。
据悉,近三年福州大学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已达301人,并连续11年派遣78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宁夏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础教育、农牧科技、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在未来,福州大学青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建设山海共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福州大学“西部计划”成员合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