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旅居荷兰的融籍著名女作家林湄在福建师大福清分校,为300多名文学爱好者开办了题为《文学不能死》的专题讲座。她通过讲述小说中小人物的故事、时代背景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唤醒青年学生对当代文学的热爱,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中时代脉络的理解。
林湄是福清人,早年担任中新社香港分社编辑兼记者,后来定居荷兰,从事专业作家创作。她曾任比利时根特国立汉学院特约研究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协会主席、欧洲纯文学杂志《荷露》主編,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多部,获过中国女性文学奖、台湾第一届海外华文创作佳作奖、荷兰1991年和1996年诗歌奖、《钟山》文学奖等。散文多年入选《年度精品选》、《名家散文选集》、《高中语文早读教材》及《中学教材阅读参考》等。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已设立“林湄文库”。
林湄曾采访过沈从文、巴金、钱钟书、冯友兰等著名作家、学者。她说:“当记者仅是为了生存,从事这个行业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好的精神品质,并将其付诸往后的文学实践。”林湄说,文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她引用丰子恺的“三个境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站在灵性的前沿,不惧世俗的眼光;要大胆超越世俗,追求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不断充实自己。她说:“作为一名作家,不仅应该写简单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更应该探究人类生存的意义,关心人类的未来。”
林湄通过“文学是什么、文学的重要意义、人生的真谛”等问题,阐述了“文学不能死”这一观点。她认为,时代需要文学,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林湄表示,热爱文学的人需要有超于常人的大视野、大胸怀。在网络时代,每个人只有放宽视野、学会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才能成为这个文学迷茫时代的清醒者。
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文学不能死,文学不会死。假如文学死了,人类的未来也就没有了希望。”她勉励青年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远离名利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原载2006年11月21日《福清侨乡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