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总理说,中国政府特别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并为厦门国会校训题词:不做假账。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于2002年2月成立,2002年10月奠基,2004年11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是我国高层次财经财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政府倡导成立的“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地。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财会审行业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创办3所国家会计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选定学院院址并多次到院视察;学院落成后朱镕基同志也曾亲自莅院视察。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办好”的殷切嘱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秉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坚持以“前瞻、洞察、引领”为办学理念,主动贴近国家战略需求和改革发展大局,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财政经济中心工作。学院立足中国实践,顺应国际潮流,实施平台战略,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了一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围绕会计审计、财政税收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坚持依托政府和面向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高端培训、学位教育和智库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和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会计、财务、财税、金融专长以及优秀职业精神的复合型、管理型、应用型高级财经管理人才,向着建设“国际一流,中国特色”会计学院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在高端培训方面,学院重点聚焦“企业总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财经管理人才”等四类高端财会群体,开展以会计审计、财政税收、经济管理为主的高层次后续培训,凭借定制化的培训设计、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师资、人性化的管理队伍、立体化的后勤保障和多样化的交流平台等特色,打造了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财税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专题培训等高端品牌培训项目。建院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近8500期,培训人员81万余人次。
在学位教育方面,学院是我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单位之一,自2004年起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MPAcc学位教育,于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MPAcc研究生,并陆续获得税务硕士(MT)和审计硕士(MAud)、金融(MF)专业学位授予权,2024年获批审计专业博士授权点。已培养各类研究生2400多名。长期以来,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教育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致力于培养立足中国实际、兼具国际视野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端财经人才。近年来,学位教育发展迅速,教学培养屡创佳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院长期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稳定、常态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9年学院成为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APEQ)A级成员单位;多届研究生毕业论文入选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和福建省优秀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去向良好,职场竞争力强,普遍实现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在智库建设方面,学院形成了由五个研究中心和四个研究所组成的新型财经智库体系,即:“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务舞弊研究中心、预算绩效与政府会计研究中心、ESG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研究中心;财务会计与审计研究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所、财政与税收研究所、经济管理与金融研究所。学院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与国际化的要求,围绕会计审计、财政税收和经济管理的前沿发展与实务问题开展研究,积极主动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建院至今,共承担各类课题321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51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71篇,29篇案例入选MPAcc教指委案例库,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行业咨询、搭建“云顶”系列学术平台,不断彰显学术影响力。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4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次分别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系列;1人次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1人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4人次入选“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1人次入选“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1人次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支计划”;3人次入选“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中青年人才培养-学术班)”;12人次入选“财政部财政人才库”;7人次入选“财政部对外财经人才库”;1人次入选“全国税务领军人才”;1人次荣获“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
学院位于厦门市环岛路南段,占地面积34.2万平方米(约51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员和300名研究生,是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的培训教学和科研机构。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
6月25日上午您在我院为南方航空集团工会财务人员提升班授课半天,课程为《从百年奋斗到时代先锋:中国工会的改革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还劳烦您将最新课件以及您的个人简介于6月20日之前发送到以下邮箱:xnaijw@126.com或者微信发给我。
课程题目:
《从百年奋斗到时代先锋:中国工会的改革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
(讲座提要)
序一:
站起来(中共能,社会主义好,马列毛泽东思想行)
关健词:开天辟地,改天换地
富起来(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关健词:翻天覆地
强起来(新时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健词:惊天动地
中国奇迹
(建国76年前28年创造坚实工农商贸、教科文卫等基础。改革开放,加入WTO,从1978年3679亿,到1992年约2万亿,至2000年10万亿,至2012年53万亿,2020年100万亿,2024年130万亿,平均年均9%以上)
高等教育普级,全国有3075所高校,在校生达4千多万,硕士生约3百多万,博士生近百万。
上市公司5375家,国网南网约5万亿,中石油(化)海油约3万亿,三大通讯约2万亿,四大银行约3万亿,三大航空约5千亿,高铁近5万公里,高速公路约19万公里。
民企56789(税,GDP,科技,就业,企业数)华为8900亿/2024,美的4千亿,海尔3千5百亿,小米、宁德时代约3千6百亿,格力近2千亿。
台湾经济,港澳等情况。
序二
南方航空集团简述: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航”,IATA代码:CZ)是中国规模最大、航线网络最发达、年客运量最高的航空运输企业,总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以下从其发展定位、运营规模、安全服务、枢纽战略及社会责任五方面概述其概况:
一、企业定位与历史
南航成立于1995年3月25日,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主业公司。以蓝色尾翼镶红色木棉花为标志,秉持“安全第一、客户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让更多人乐享美好飞行”为使命,致力建设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
二、运营规模与网络覆盖
– 机队与运力:截至2025年5月,拥有客货机937架,机型涵盖波音787、777、737系列,空客A350、A330、A320系列,以及国产ARJ-21和C919飞机。年客运量最高达1.65亿人次,营收1742亿,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 全球网络:运营航线超1300条,通达全球40余国200多个目的地。依托天合联盟合作,延伸至全球近千个航点。下设18家分公司、21家境内营业部及52家境外营业部,控股厦门航空等9家子公司,参股四川航空,有10余万职工。
三、安全记录与服务创新
– 安全绩效:连续安全飞行超3000万小时,2023年获中国民航最高安全荣誉“飞行安全钻石三星奖”,2021年荣膺国际AirlineRatings“七星安全评级”。截至2024年,保持连续296个月飞行安全记录。
– 服务体系:打造“五化”(人性化、数字化等)服务,推出“南航e行”“行李优享”等6张服务名片。常旅客计划“明珠俱乐部”会员超1亿人。获SKYTRAX“中国最佳航司”、世界品牌实验室“五星钻石奖”等荣誉。
四、枢纽战略与科技应用
– 双枢纽建设:
– 广州枢纽:打造“广州之路”(Canton Route),成为中国至大洋洲、东南亚的首选门户,形成国内4小时、全球12小时航空圈。
– 北京枢纽:作为大兴国际机场最大主基地航司,投入飞机超200架,运营亚洲最大机库及运行控制中心。
– 技术赋能:自主研发飞行运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航油大数据平台“航油e云”,提升运行效率。航班正常率2016年起连续8年居国内航司前列。
五、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绿色转型:首创“绿色飞行”按需用餐服务,减少餐食浪费2000余吨;推广“绿色全旅程”,连续获评中国民航“年度环保航空公司”。
– 公益行动:定点帮扶新疆和田地区;设立“十分”关爱基金,累计捐款超1亿元;参与应急救灾、海外撤侨等任务,获“企业社会责任品牌”认证。
南航以安全为基石、服务为纽带、科技为驱动,构建全球竞争力,同时通过绿色创新与公益实践彰显央企担当。其“双枢纽”战略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引领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
1921年8月在上海市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即中华全国总工会前身)办公楼
中华全国总工会大楼
序三:
2018年6月第十届海峡职工论坛,WYZX等领导出席并致辞
序四:
十八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代表工业革命的特征,大机器发明与运用,瓦特蒸汽机,珍妮纺织机等,随后富兰克林,爱迪生,法拉第等发明者的发电机,电灯,电话,雷达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特征交通先行,引领人流,物流,资金流:
陆地:汽车,江海:轮航,空中:飞机
序五:
工会与工业革命,工会是什么?工会做什么?工会怎么做?
一、中国百年工运史
工运、工会与政党
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选举产生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主要任务。香港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安源路矿罢工,省港大罢工,五卅运动。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0.1至1977.12)
3.改革开放后(1978.1至2012年)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2012至现在)
二、百年工运历史经验和习总书记对工会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二)主要精神
1.高度肯定百年贡献与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中国工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巨大贡献,强调中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2.深刻阐明新时代工会组织的使命任务:强调工会要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动员亿万职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要成为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凝聚奋斗力量的阵地、维护和谐稳定的中坚、捍卫合法权益的卫士。
3.明确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根本原则: 再次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工会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要求工会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具体而深入地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4.突出维护服务职工的基本职责:要求工会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国职工人数约4.3亿。强调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贴心人。
5.对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 要求工会顺应时代发展、实践要求和职工期待,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重点在扩大组织覆盖特别是“三新”领域覆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尤其是数字化赋能)、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团结教育引领实效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6.对建设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寄予厚望:要求工会干部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努力成为工运事业的“行家里手”和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劳动关系专家。
一、劳动精神: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品质。
二、工匠精神: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
三、劳模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三、新时代工会地位、职能、作用
(一)全总部署“559”目标任务
1.五大工程
1、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如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2、职工建功立业与创新创造建设工程(组织劳动竞赛、劳模工匠助企行等);
3、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推动技能形成体系、维护安全健康权益);
4、工会维权服务提升建设工程(深化就业帮扶、集体协商等);5、工会数智化建设工程(开发“职工之家”APP提升服务效率)。
2.五大行动
1、“12351+”专项行动(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
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推动平台企业建会入会);
3、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三年行动(强化龙头企业工会体系);
4“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行动(覆盖小微企业和开发区);
5、涉工法律规定执行监督专项行动。
3.九项任务
1、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组织动员职工建功立业:动员职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3、维权服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4、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确保劳动领域的政治稳定和安全。
5、夯实工会工作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6、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依法开展工会工作,保障职工权益。
7、加强工会和职工对外交流交往合作:促进工会与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8、加快工会数智化建设步伐:推动工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9、提升工会系统党建质量: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确保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福建等地实践,特色,成效(全总主席WZG时任省长及两任省委书记来自全总。)
1、苏区福建省总工会1932年成立
2、1989年至今36年坚持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拓展省法院、检察院、人社厅)
3、2006年7月29日沃尔玛晋江工会成立,是沃尔玛中国第一家成立工会
4、工会驿站4千余个,服务职工680万人
5、福建工会与国外,港澳台工会工作
6、福建工会与各行各业开展职工技术技能交流竞赛
7、全面实施产业职工素质技能提升
8、围绕“维护、参与、建设、教育”职能定位和目标任务,真抓实干
9、大力推进三方协商机制,开展集体劳动合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0、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会干部培训,配强工会专兼职队伍,工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成效显著。
张元闽,中共党员。福建师范大学77级教育学士。
1982年至1992年前担任一级达标中学工会主席,设区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1992年至2004年任福建省教育工会第三届秘书长、副主席;2004年至2019年担任福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工委副主任,省总工会国际联络部部长,省总工会政研室主任、宣传教育部部长(主持福建省职工对外交流中心和全省工会国际和港澳台交流工作);省总工会副巡视员,省总工会关工委副主任;
2019年至2022年任省委巡回指导第十组、第六组、第三组副组长;
2024年当选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以来任全国教育工会三、四届代表、委员,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一、二、三届代表、委员;中国教工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理论研究会研究员;
1990年以来参与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工会主席和干部100多个培训、研讨班。为全省教育系统党政工干部10000多人次就教育工会理论、工作方法、教育工会改革和建设等作培训和专题讲座。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大中专院校工会作培训或报告;为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浙江省教育工会、湖南省直机关工会等近百所高校作专题培训或报告;
编写30多篇教育工会工作专题讲稿;在《中国教工》《福建教育》《福建工运》等刊物和学术报告会上发表和交流的文章50多篇;
参与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教育系统工会干部培训教程》第十一章教育工会基本工作方法(共五节)编写。
部分照片转自顾云兵主任,黄少茹老师。
1932年在长汀县成立福建省职工联合工会(福建省总工会前身)
福建省总工会大楼
有关文字介绍转自公开媒体。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