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丨第五章 见缝插针 看家的本领不能丢

和画友李力功的艺术交往

在邯郸市众多画画的朋友中,我和李力功认识时间最早,交往最多,友谊最深。

1972 年,参加市美术创作学习班时,因同为钢铁工人,我与来自邯钢的李力功相识。学习班结束时,我们又一起结伴去西安参观美院,去华山写生,去洛阳游龙门石窟。

李力功年长我5 岁,不善言谈,但酷爱读书,对画画痴迷程度绝不亚于我。几次接触,我了解到李力功是湖南人,祖辈是长沙望族。父亲是老知识分子,任邯郸矿务局总工程师,因家庭成分曾被错打为右派。这样的家庭背景,养成了李力功谨慎内向的性格,并造成其大妹妹自杀的悲剧。我与李力功相比,家庭境遇相似,个人经历又差不多,彼此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所以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挚友,成了经常在一起画画的同道。

我在钢厂工会时,李力功常来看我,偶尔会帮着画宣传画。我到宣传部后,文字和组织工作占据了很多时间,办宣传栏时往往因时间紧迫而力不从心,于是我就经常向李力功求助。只要接到我的电话,李力功就会赶过来,裱牌子,涂底色,画插图,写文字,什么活都干,而且常常一干就是好几天。

邯郸是中等城市,主城区面积不大,我家与李力功家距离很近,星期天我们常常相聚,要么画画,要么聊天,而聊天的内容主要是交谈“文革”后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改变自身境遇的渴求,偶尔也会与其父母侃侃大山。

春暖花开或秋叶金黄季节,我们就背上画板,提着油画箱,到邯郸的母亲河——滏阳河,到邯郸的母亲山——太行山,去画写生。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块儿去涉县,第一天在县城边的清漳河畔画巍巍太行的山峦起伏,画清漳河的流水潺湲。第二天扎到山村,画长满皱纹的老农,画高低起伏的石板民房,并借机还拜访了在河北印染厂搞图案设计的美术界朋友。

峰峰矿区距邯郸市区 50 多公里,那里不仅有太行山风光,有黑龙潭清澈的泉水,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所以也是我和李力功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们一起画大山,画碧潭,一起观赏栩栩如生的古代雕塑艺术和绚烂多姿的壁画,一起到陶瓷研究所在花瓶上画画题字。

我和李力功的这些交往,由此奠定了之后几十年的友谊。我到商业单位,他来看我,他到邯钢电影院,我去帮他画广告。后来李力功爱上了书法,我们又经常在一起探讨草书的章法和墨色干湿浓淡枯。

酒是烈性醇,人是老友亲。

《泪水洒满丰收田》让我再次萌生画西藏的冲动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始于 1949 年 7 月,时隔 4 年的 1953 年,又举办了第二届。1957 年和 1964 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三届和第四届。“文革”虽然使生产力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在浓厚的政治氛围影响下,作为宣传鼓动的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却得到空前的普及和繁荣,其中标志之一是全国美术作品展,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为宗旨,每年一届,固定四月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970 年进厂后,最初借我在政治部帮忙的特殊身份,征得领导支持,每年都会到北京参观全国美展。调到工会主要工作是画画写字,就更名正言顺到北京参观了。到宣传部工作后,我在钢厂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到北京参观美展则成为例行公事。

图片[1]-第十三期丨第五章 见缝插针 看家的本领不能丢-华闻时空

陈丹青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

汇集了全国美术工作者最高水平的作品展,异彩纷呈,精品迭出。其中虽然不乏“文革”中人物塑造高大上,脸部颜色红光亮的痕迹,但逐渐靠近真实生动,逐渐符合艺术规律的趋势十分明显。每年一次的参观也成为向艺术大家学习,向真正的艺术佳作致敬的最好机会。

1977年 5 月,我再次到北京参观全国美展,因为上年中国三个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相继逝世的原因,本届展不管是题材,还是作品数量,缅怀追思伟人的内容均占据了主要位置。

    走进展览大厅,靳尚谊的《你办事我放心》,林岗的《十里长街》,邱瑞敏和宋韧的《战斗在罗霄山上》等油画作品赫然醒目,刘文西的《心里话》,周思聪的《清洁工人的怀念》等国画作品也格外显眼。我拿着小本子边参观边记下出类拔萃作品的名称以及作者,有时还会用钢笔画一下简单的线条构图,以加深自己的印象。

    展会上有一幅尺幅很大的水粉画,名为《新曼巴》,表现的是雪域高原解放军与藏族百姓骨肉感情的题材。画面中,雪山上的白雪透出一缕清新明亮的阳光。色彩洗练概括,用笔干净利落。只见画前围了很多观众,我也凑上前去,审视标签,上面写的作者是“朱乃正”,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名字。恰巧此时,我听一位年纪 50 岁上下的观众正向旁边的人介绍朱乃正,这才让我了解到了朱乃正是中国美院毕业,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青海,专注西藏题材创作的经历。

    历届全国美展,作品数量都很大,会占据美术馆好几个展厅。在一楼参观完,我步入二楼西侧油画厅。刚进门便远远看见有幅作品前围着十几个观众。多年参观美展的经验告诉我,那肯定是一张高水平的作品,于是我马上快步赶了过去。

    这是一幅表现藏族百姓悼念毛主席的作品,画面构图是在麦田收割的藏民,从随身带着的收音机里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16 个人物因年龄不同而展现出的不同悲伤表情。

    左边最前面的藏族妇女坐在地上用手捂着脸,低着头哭泣,身后两个中年汉子双眉紧锁,一脸悲哀。一个十几岁的少先队员和自己的老奶奶凝重地闭目不语。

    画面右侧,头戴藏帽的年轻人,一手扶着低头哭泣的儿子,一手紧握拳头,表达着要继承毛主席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他旁边一位头戴白围巾的老阿妈,则是遥望远方,似乎在向领袖诉说自己的心愿。

    从画面的色彩处理看,已经完全摆脱了红光亮的“文革”模式,阳光下的麦田金黄、远山灰紫和蓝天白云,与人物厚重深红的脸部,以及黑紫色的服装,构成鲜明的对比。

    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非常生动典型,无论是壮年汉子,还是年老阿妈,无论十几岁的儿童,还是年轻妇女,都栩栩如生。

    多年参观美术展览,难得见到这么好的作品,以至于我远观近看,反反复复在这幅画前竟待了半个多小时。

    此次展览,如果说看了朱乃正的《新曼巴》,我对西藏高原有了新认识的话,陈丹青的《泪水洒满丰收田》则让我激动不已。再联想起 5 年前,在董希文家看到的西藏写生,让我陡然确立我要到西藏去,我要画西藏的信念。

    参观完此次的展览,让我记住了陈丹青这个名字。1980 年,当他的《西藏组画》出现在展会时,我看了又看,并将其视为中国油画史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终生以西藏为绘画题材的志向。

    与邯郸诸多美术界同仁的交往

    三人行必有吾师。文学艺术有别于数理化,没有标准答案,风格多样,手法各有千秋。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开阔眼界,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参加市美术学习班,结识了许多美术界朋友,之后随着频频参与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又增加了许多新朋友。尽可能与他们交往,相互切磋,也成了我艺术追求过程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群艺馆是邯郸最专业的艺术部门,毕业于沈阳鲁艺美院的馆长姜慧芝,是东北人,对我这个颇爱学习的小老乡,格外关照,常给我讲一些美术界的奇闻轶事。画油画的邱从仪,毕业于天津美院,我跟他请教最多的是色彩冷暖关系。

    工人文化宫李建华老师,水粉画大胆概括,用笔灵动,我常去看她画画,有时还帮她辅导美术班学生画素描,画油画写生。文化宫主任李静水擅长书法,我去时在一起聊临帖体会,聊不同书法家用笔特点,是永远的话题。

    在国棉一厂俱乐部当美工的陈卫,我们在市美术学习班结束时,曾一起游西安,爬华山,他的工作室是我周日晚上常去光顾的地方,并在那里结识了李乃宙、周蝶慧、檀先禄、韩泉友等邯郸美术界的高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

    “文革”初期,邯郸中华大街竖立着许多单位的大批判专栏,而其中建工局办得尤为精彩,起主要作用的是柳忠福。在市美术学习班,我们相识后,便常去他那里看他画水粉。后来柳忠福改画年画,我虽然不喜欢这个画种,但通过与他交往,也长了一些绘制年画的知识。

    20 世纪 80 年代,文艺生活匮乏,偶尔有电影新片推出便人满为患,于是对于画画的人来说,能在电影院画广告很受尊重。由此,我与青年电影院美工马相安,邯郸剧院美工杨高英,建工局俱乐部美工王金海,也分别成了经常切磋画技的朋友。

    五七钢厂化工车间技术员余维邦,调到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我去看他时认识了那里的宣传科长程绍峰。之后,我便常受程科长之请,帮防疫站画宣传画,办防疫知识的宣传栏。

    当时邯郸文化单位聚集美术人才最多的是展览馆,其中毕业于天津美院曾师从中央美院王雪涛的马志丰名气最大。我虽没在国画上下功夫,但出于装饰厂会议室,赠送朋友的需要,也常常会临摹一些名家的山水画,所以马志丰的办公室也就成了我们一起挥毫泼墨的地方。

    当然,五七钢厂作为市机械局后又归属重工业局的下属单位,我与同局所属企业石油化工厂周景宾、马头铁厂丁士俊等美工,也是多有交往和合作,并一起去北京参观过全国美术作品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虚心好学,广采博取,对我艺术眼界和技艺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韩玉臣艺术简介】

    195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幼蒙庭训,喜书法,好丹青。1968年因画伟人像初识油画,先后师从中央美院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和著名画家张文新。

    华斯皇家装饰博物馆,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热那亚公爵宫、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艺术中心、罗马波拿巴宫、俄罗斯列宾美院、乌克兰基辅国立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荣获第12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伟大的洛伦佐终身成就奖”,油画《牧羊女》荣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艺术机构和政要名人收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