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丨第五章 见缝插针 看家的本领不能丢

为打开局面 只能先放弃画画 全力抓通讯报道工作

人非草木,皆有七情六欲。中央美院没上成,其他大学也没上成,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从厂党委书记陈宁,到工会几个主席都为我惋惜。

因为办《钢铁工人》,宣传部长杨锦文盯上我,在他的积极努力下,1976年 10 月,硬把我从工会调到宣传部,负责全厂宣传工作,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安慰。

    宣传部是党委的直属部门,工作重要性自然不是工会可比。在宣传部工作基本条件是党员,我非但不是,父亲还是国民党,是现行反革命。组织上把我调到宣传部,不仅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更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我必须干好。

    宣传部有 5 个人,我对外分管通讯报道,对内负责厂广播站组稿、编辑《钢铁工人》和厂区的美化三项工作,相当于宣传部的一多半工作,可谓责任重大。

    这次工作调整,在常人看来社会地位高了,但我内心是痛苦的,因为离我的画家梦距离远了。我天性喜欢艺术,崇尚天马行空的浪漫生活,可命运偏让去干琐碎繁杂的各种事务性工作。按照培根所说“凡是天性和爱好合适的人,应当是幸福之人。”我注定是不幸福的人。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怎样才算是不虚度人生,才算是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思考,但又始终无法回答。

    人在社会中是那么渺小无力,当代人的命运又有几人能自我左右,更何况我呢?只能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在此过程中增长才干,积蓄力量,创造机遇,另辟蹊径。

    图片[1]-第十二期丨第五章 见缝插针 看家的本领不能丢-华闻时空

    河北日报刊登的文章

    五七钢厂按当时规模,当为市属响当当的大企业,但舆论宣传工作却非常薄弱,用领导的话形容是“喇叭无声,报上无名。”上任伊始,我决定先从“喇叭有声”突破。

    当时那个年代,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主要宣传工具是广播,因其不仅具有时效快的特点,而且具有强迫性,只要高音喇叭一响,你想不听都不行,除非把耳朵捂住。

    钢厂广播站的几十个高音喇叭,安装在厂区每个主要场所,每天早午晚各播放一个小时,而且完全按部队模式,播起床号和熄灯号。上级有什么新指示,厂领导有什么要求,有哪些重要通知,不用打电话,高音喇叭一响,全厂人人皆知,正因为如此,所以备受领导关注,也成为宣传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我接手之前,广播站每天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放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很少有本厂的新闻,所以屡屡受到领导的批评。怎么改变广播站的被动局面?我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广播站每天要有半小时的自办节目,稿件的文字量在 3000 字左右。光靠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组建通讯报道队伍是解决的唯一办法。于是我先以办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为抓手,让每个车间选送两名有一定写作基础的职工,集中到宣传部培训 10 天,采取讲课与实地采访实践,集体研讨与个别点评等方法,使之能尽快掌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培训班共办了 3期,收效十分明显。

    为了提高各车间和通讯员投稿的积极性,我又采取相互比赛的形式,定期公布投稿排名,对积极性高的通讯员予以鼓励表扬等方法,扩大培训班的战果。

    广播站稿件荒解决之后,又在节目形式上做了功课,组织了个人经验介绍、诗歌朗诵、班组长表决心、小型文艺表演等栏目,真的把广播站办活了,办火了。

    喇叭有声了,紧接着就是突破报上无名问题,而其中关键是稿子的质量。写文章不像木匠手艺,得靠师傅带;不像学唱戏,得有老师教。文章没

    有固定的样式,要比思想深度,比敏锐程度,比文字功力,而最好的老师就是中央和省市报刊。

    思路清楚后,我认真研究了前后近一年的《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梳理出写作特点和规律,然后结合全国学哲学的现状,以钢厂高炉利用系数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切入点,写了一篇 1500 多字的调查报告,《河北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上予以刊发。

    事物的客观规律往往是万事开头难,一旦开了好头,便让实践者树立了信心,顺势而为,就会成为质变,以至于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

    乘胜而发,我又马上写了一篇反映职工夏季战高温创高产的消息,《河北日报》又刊发了。

    如果说写第一篇稿子带有偶然性的话,第二篇被报纸的采用,就足以说明我已经基本掌握了通讯报道的写作要领。于是我又在第一篇稿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提炼观点,扩大论据,写成了 4000 多字,题目为《五七钢厂的经验说明了什么》的调查报告。没有想到的是,《邯郸日报》居然刊发在头版头条,并加了编者按。

    《钢铁工人》每月一期的组稿刊发,仍由我负责。通讯报道队伍建立后,报上需要的稿件已经绰绰有余,我需要写的是评论文章,以及插空补缺的诗歌杂文。当然刻蜡纸和油印这个活别人不能替代,还得由我来完成。

    宣传部最难的通讯报道工作,在我的精心努力和艰辛付出下,有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我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绘画和书法水平,使之与工作齐头并进。

    厂宣传栏仍是我艺术坚守的平台

    钢厂的办公区几易地址,1974 年后迁到厂区的西北角,新建了 4 座办公小楼和职工食堂,留出了供开职工大会的广场。工会在广场东侧,竖起了一块高 2 米,长 15 米的宣传栏,一直由我负责组稿更新内容。我调到宣传部,工会没了专门画画的人,于是与宣传部协商,仍然由我负责此项工作。

    办宣传栏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我到宣传部搞文字工作本不情愿,待把通讯报道工作理出头绪,渐有起色后,我又把很大精力用于宣传栏的筹办上来。因为它是提高我画画和书法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展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平台。 决定宣传栏办的好坏,能否让人愿意看的首要因素是内容。“文革”初期的宣传栏,其内容主要是国家政治形势和迎合各个政治运动。1976 年后,政治气氛越来越淡,抓生产促建设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与时俱进,于是我就把宣传栏的内容转到反映钢厂的生产形势和表彰先进模范,宣扬好人好事上来。

    十几米的宣传栏,减去题头和插图所占面积,每期的文字量在 2000 字上下,与我负责的通讯报道工作的主题内容形成高度的吻合,从每月的稿件上稍做改动就可以。于是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图和题花装饰。

    以往宣传栏上配图的内容主要来自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或是根据这些精神,自己构图出的一些简单的带有口号标语化的工农兵形象。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文章的内容是钢厂实际发生的典型事实,人物都是大家认识的领导或是工友。这样就不能随便画画,而必须形象真实,才能引起共鸣,达到宣传的效果。如此一来,我也给自己找到画人物写生,画职工肖像的机会,可以堂而皇之地把这些人请来,或者去他们的工作现场画画了。

    第一期文章内容是描写高炉检修的攻坚奋战,典型人物是机修车间吊装工段工长马英彤。于是我就到该工段,与马师傅相处了几天,为他画了一组速写和肖像,然后临摹到宣传栏上。马师傅是钢厂的八级工,技术大拿,工人崇拜的偶像,宣传栏自然达到了较好的轰动效应。

    第二期是人物通讯,主人翁是高炉车间老模范焦振甲。这是一个几十年默默奉献,为人憨厚、善良的典型。长得也很有特点,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嘴巴外凸。我把他的形象搬上宣传栏后,工人都能认出来我画的是焦振甲,就连他本人也连连说画的像。

    宣传栏上的文字抄写,在工会时抽调了运输车间的关绍岩专门负责,现在仍然由他来完成。最初如果宣传部的工作紧张,顾不过来,我就不插手,后来宣传部通讯报道步入正轨,我们就一起完成。关绍岩擅长行书,其它书体较弱,我除了变换书体写大小标题外,还会用我擅长的魏碑抄写文章的内容。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利用空闲时间,我又有意识地临摹了一些名帖,王羲之的《圣教序》,黄庭坚的《松风阁》,文徵明的《前后赤壁赋》,怀素的《自叙帖》等。

    我在宣传部主要工作虽然转移到以文字为主,但由于宣传栏的定期筹办,使自己的画画写字仍有用武之地,且技术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两年后,机关再次搬家,不再设宣传栏了,这项工作才告结束。

    高炉车间成了我晚上画画的基地

    不记得哪位大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一旦爱上了艺术,便刻骨铭心,再难舍弃。

    宣传部工作任务光荣艰巨,白天八个小时忙得不亦乐乎。遇有党委书记早上打来电话,要求中午必须播出的紧急任务,我更是先马不停蹄跑到车间采访,回来路上边消化素材,边构思文章框架,然后便奋笔疾书,其紧张程度难以形容。

    白天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晚上便可以自由地在艺术世界驰骋,可以在写生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经过中央美院老师的教诲,阅读世界著名画家的成长历程,我深知写生对于掌握绘画技巧,对于奠定创作基础的重要性。齐白石家境贫寒,没有上过美术学院,就是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但就是凭着对物象的细心观察,凭着日复一日的写生,而成为伟大的画家。我此生已无缘上美术学院,但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掌握绘画技巧,就能真正具有画画的真本领。

    明确了这个信念,不管白天多忙,多累,晚上吃完饭,我首要的任务是背上画夹子,到厂区画速写,画工人肖像,其中去的最多的是高炉车间。

    五七钢厂名为钢厂,实际上不出钢,主要是炼铁,而高炉车间按生产流程需要处在厂区中心位置,是最主要的工序,高炉车间的炉前工又是钢铁工人的形象标志。

    五七钢厂是新建企业,职工大多来自邯郸周边各县,有着农民的淳朴本质。我在工会时,常到高炉车间画画,跟工人们混得很熟。刚到宣传部那一两个月,天天晚上加班,就没顾上去。我再去时受到大家热烈欢迎,家是大名县的工人,还拿出家乡的特产花生招待我。

    高炉车间工种主要由炉前工和卷扬工两部分组成,炉前工是钢厂劳动强度最大、最危险、月粮食定量最高的工种。正因为如此,炉前工普遍比较强壮,加之长年在高炉前烟熏火燎,肤色黑红。卷扬工全是女同志,有固定的操作间。高炉运转的各种仪表也安在这个房间,所以这里也是工段长指挥的值班室。

    按照高炉冶炼时间,每两个小时要出一次铁,此时炉前工便要在炉前忙半个小时,尔后便会聚在值班室喝水聊天,跟卷扬工斗嘴打闹。我画画的“战场”就在这里。

    晚上不能画油画,只能以素描和速写代替。炉前工在平台上用耐火土堵炉口或抡锤打眼时,我就在旁边画他们干活的速写。刚开始画时,由于他的动作快,我往往画不成,常是半成品,画的时间长了,基本就拿成了个,有时还会出几张像样的作品。高炉出铁后,炉前工就会休息上个把小时,这时我也就会跟他们一起到值班室,给他们画肖像。每逢这时,整个房间就热闹非凡,有的静静地观看,有的会跟当模特的工友开玩笑,甚至还有个别捣蛋的会拿着画好的肖像递给卷机工让其亲上一下。有时一张像画到一半,模特要去干活时,工段长也常会将他的活让别人代干,坚持让我把像画完。

    高炉上料有两台卷扬机,每个班次有 4 个女工轮换操作。有时炉前工干活去了,我就画女工聚精会神操纵的表情动作和头像。有个叫苏艳彩的女工性格温和,长得浓眉大眼,个子高高。每次我画她时,她都坐得板板正正,不管炉前工怎么跟她开玩笑,她都一动不动,不急不恼。正因为这样,我给她画过很多头像,表情也丰富多样,只可惜现在一幅也找不到了。多年以后,偶尔我在商场见到苏艳彩,说起当年她给我当模特的情景,已是年过半百的她仍是当年的表情,抿嘴笑不说话。

    因为高炉车间是钢厂的关键工序,晚上不管哪个厂领导盯岗,都会到值班室转一圈。每次领导来也都会跟我聊上几句,对我的作品品头论足一番。久而久之,“小韩每天晚上都在高炉工地画画,真是个闲不住的人”的称誉,在钢厂上下广为传播。

    【韩玉臣艺术简介】

    195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幼蒙庭训,喜书法,好丹青。1968年因画伟人像初识油画,先后师从中央美院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和著名画家张文新。

    华斯皇家装饰博物馆,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热那亚公爵宫、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艺术中心、罗马波拿巴宫、俄罗斯列宾美院、乌克兰基辅国立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荣获第12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伟大的洛伦佐终身成就奖”,油画《牧羊女》荣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艺术机构和政要名人收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